的確不管別人的仔細探討。

竊整理如下:
1.趴著騎,絕大部分是為了降低風阻,同意。
2.趴著騎,短時間內可以引出四頭肌的爆發力。請注意,這是短時間。
樓主一而再、再而三的引鳥人大賽的例子,小弟覺得也不盡公平。
鳥人大賽因為罩在流線型機身內,降低了風阻。而它追求最大滯空時間,需要穩定的出力,而不是短程爆發力呀!
樓主再引抽車為例,舉立騎較易施力。在上坡時的確如此,因為要對抗的重力比風阻還重要。
但公路賽末衝刺,當然是以下把趴騎,降低風阻、引出爆發力,加快迴轉速為重!
立騎在迴轉速上,一定是吃虧的!
樓主要的「力量展現」,指的到底是長程的耐力,還是短程爆發力?
畢竟,目前所有的車型、比賽、騎姿,都是「妥協」出來的,沒有一種是萬能的。
如果大家都裝上流線型的玻璃纖維遮風罩,追求穩定而快速,非強調爆發力,那當然不必硬要趴著騎。
但是事實不是這樣,一般公路車還是得對抗風阻,當然要趴。
所以,樓主在第一樓所言,「那為什麼每台車都要做的這麼趴~~在此討論力學~~不考慮風阻~~」,實在好笑,因為的確很大部份是風阻考量,卻說「在此討論力學~~不考慮風阻~~」?
因此,現行公路賽的騎姿,的確是綜合與妥協的結果,因為「一定」要考慮風阻和操控性。
回來提提計時賽,為了提高計時賽成績,的確有許多「有創意」的騎姿出現過,但是,這些騎姿卻也伴隨著「操縱性不良」的後遺症。
比賽,講求公平,更遑論背後龐大的商業利益,UCI當然保守。
其實,小弟倒覺得,如果有個平路比賽場地,只求獨推的最高速度,要求只有一個,就是只能以人力驅動,可以設計任何車種、騎姿、玻璃纖維遮風罩參加,一定能引出許多創意。
但是就算是這樣,這樣的車子、騎姿,駕控性、山路性能、舒適性會好嗎?
而單車的設計,往往是多方妥協的產物。
鑽石型車架幾何,配合彎把的簡單設計,就是這樣的結果。
拜讀一本黃色封面「第一本自行車科學解析」,作者盡量從科學數據解釋騎乘的現象,小弟從中得到許多收穫,推薦樓主和各位網友有興趣不妨去書局翻翻。
我,似乎認真了!

不羈的靈魂,明天要去哪裡流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