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最低標制度, 常常造成特定廠商得標. 然後以劣質品交貨.
這種得標通常有兩種情況, 第一是在諸多正常規格裡綁一個特定規格給特定廠商,
第二是參與的特定廠商事先知道標價範圍, 以不正常低標標得.
但是這表示公部門就得就範嗎? 如果把底限訂出來, 沒達底限不驗收,
做不到嗎? 事實上不是做不到, 而是公部門的人其實是同流合污.
不然明明是爛東西你幹麻驗收?? 驗收這兩個字的意義有人不懂的嗎?
所以不要跟我說什麼品質無法確保, 不要去怪得標廠商很爛,
追根究底還是公部門的人放著爛. 理由當然大家都知道了.
以上狀況是因為現行制度讓"人"有機會在裡面做文章,
但是不代表事情一定得這麼辦. 只要檢驗標準拿住, 落實不到標準不驗收, 罰錢,
不管廠商是誰, 都可以"基本上"達到想做到的目標. 所以我才會說事在人為,
我才會說政府的人不要拿這來當理由, 我不能接受的.
Psychofox wrote:
如果把底限訂出來, 沒達底限不驗收,..(恕刪)
重點就在這,價格標能明訂的項目就有限,當規格寫太多時,就變成不是價格標了。有意願把規格寫很清楚的公務員,那他會更想採用規格標來避免遇到爛廠商。大部分的情況是,公務員不想弄得太麻煩,所以只列了幾條重點,然後就發包。
廠商得標後反正有施工完畢就可以領錢,公家機關因為沒寫清楚施工方式與驗收條款,所以最後只好驗收,不然把場面弄僵,最後他還要解釋為什麼,那回頭人家就會發現都是公務員的問題,起頭在沒有開出好的規格限制,過程又沒有監督,等到時間點到了,也不得不驗收了。
當然,以納稅人的角度,這本來就是公務員該去克服的,所以並不是說這樣是應該的。
只是每件事都要做到完美的話,那就會事事都不完美。既然大家最在意的是路面品質,那麼搞懂最佳的鋪設&維護方式,就是樓主可以努力的方向。
至於標誌、路燈等,顯然都是要協調更多部門,不見得要一次到位,可以先著重改善了路面相關的議題,例如前述有人提到的「驅趕其他非自行車」的希望,因為其他車種進入自行車道會加速路面的耗損,那路面是核心議題,則此項也該提高優先權,這樣施政才容易有績效,才不會做到流汗、被人嫌到流膿~

我覺得01是一個偉大的網站,它燃起了許多人勸敗的意志,也澆熄了許多無謂的勸敗狂想~
Psychofox wrote:
前面有人提到水泥地, 我只能說萬萬不可以! 水泥的排水性極差, 稍因下雨或其他原因有濕氣或積水,
單車騎在上面就可能跟滑水一樣! 非常危險! 不要用難以維護來當作用水泥的藉口, 事在人為!
政府對著我們納稅人說他無法掌控工程品質? 這難道在台灣已成常態嗎? 我還是無法適應這個藉口.
柏油的維護以及鋪設品質的完整絕對沒有想像中困難, 而且單車道柏油不需要承受成噸的重量,
維護難度比一般道路簡單許多, 你可以去檢視目前單車道的柏油路面, 在連日大雨下, 破損程度有十分嚴重嗎?
如果要做就做完全不要做一半! 如果今天便宜行事用了水泥作為全程單車道的材料,
我敢保證民怨會比現在還大! 不要等到有人受傷了再來檢討已經來不及了! 要做決定之前請再三思!
Psychofox 兄可能誤會了我們的意思,應該是前文語意上說明不夠充分,在此先致個意囉。
工程合約管理是公共營造中政府不能迴避的基本責任,誠如你說的,也如我之前說的,柏油路面承包商良銹不齊這個台灣工程界的生態,沒什麼可抱怨的,也不是藉口,盡力做好公共工程合約管理,一個一個案子守好顧好就對了。
對柏油路面議題的基本看法,其實大部份路段我們都傾向柏油路面。
部分非柏油路段我們不是從[維護]的角度來當成決策的討論基礎,而是從[投資]與[公共資產]的合理性來研擬,先引前面提到的幾個基本方向:
1.路面選擇跟車友車種數量有關,登山車對路面容忍度較高,但是騎小折車,公路車的車友會強烈主張柏油路面,從數量上來看, 以及[能符合細緻要求的方案亦能符合野曠要求]的觀點,未來路面改設,會以柏油路面為主.
2.目前已是水泥路面以及壓花路面(就是水泥路基層上覆一分割花紋層的路面)因屬堪用路面,從不濫用公共資源的角度來看,將不改鋪,維持原路面使用(除非該路段改設或拓寬)
3.過近水岸的柏油路面汛期時有遭刮除之風險,我們將視今年颱風情形評估是否改道(需視該路段用地權屬情形),甚至將柏油路面改設回水泥路面,以利長久維護管理
4.後續踏騎問診 ,我們將評估合適區位設置高級路面/自行車環堤賽事道之可行性 ,提供一個各種多元與多重適客性的北縣自行車環境,也許是個有用的整體解方.
上面這四個方向, 我想1. 4.應該比較沒有爭議, 2.是我們對既有公共資產的謹慎看法,但若有持不同意見者我们可以對話,甚至辯論。
讓Psychofox 兄覺得有疑慮處,也許是3.這個看法。
可能需要再強調一次,3.這個看法,我們不是從維護而是從投資的角度來研擬,也不是便宜行事,這個看法是來自我們的真實經驗。
柏油路面,說個粗魯的比喻,就是有黏聚性的石油麥芽糖把碎石級配黏成一團, 以壓路機械壓成一片豬皮貼在實土層上。這層皮,短時間下個雨,淋個雨沒什麼問題,但是,一旦泡到水,就像麥芽糖會融化,整個黏聚性會大大降低,如果是泡在會流動的水裡,那麼整塊豬皮甚至會被刮走漂流而消失,這是我們在新店溪高灘地真實遇過的,整段柏油路都不見了........但在實務經驗上,水泥路面就較沒這個問題。
所以從風險對應公共投資的角度來看,柏油自行車道若位於十年洪水頻率(所謂十年,其實就是每年都有風險)且鄰近河川(因為流速較快,刮除的機率更高)的高灘地上,每年都會有遭遇刮除而需重建的風險,一個每年都有可能要全部重建的柏油路面方案是否是最合理方案? 值得討論。
有人會問,那就把自行車道移到較高的地段上不就OK了嗎? 這也是個可能方案,但是得看該地段是不是全部屬於公有地,若涉及私有地徵收問題(土地最貴)又會回到投資成本的最適性這個基本問題了。
希望這樣的說明,有助表達我們的評估看法,請大家指教囉。
不過我在此釐清一點, 柏油路面的要求不是來自於公路車或是折疊車, 我的車就不是公路車.
即便是登山車, 在不平路面上一樣難騎不舒服, 程度差別而已. 另外難騎其實也增加了一些危險度.
另外因為我在您的回應裡沒有看到對於安全性的評估,
我要重申的是重點是安全性而非一定要柏油. 水泥也有好壞, 也有適合做路面鋪料的也有不適合的,
如果今天使用水泥的理由是因為水泥安全性之於柏油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我沒什麼好反對水泥的.
如果說事實上是水泥比較危險但是因為比較好維修而選擇水泥, 那比不做還要糟糕.
如果柏油維修成本高但是比較安全, 還是希望使用柏油. 不然不如維持現狀.
This is the point. 如果把焦點放在材料上也許見樹不見林, 根據您的回應您的看法其實是比較全面.
不過總之請你們要把安全性納入考量.
請你們加油, 我們會支持你們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