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catt wrote:怎麼會事情弄得這樣複雜呢?影響踩踏出力(輕鬆或費力的程度)主要就三個,齒輪比、輪胎大小(轉動慣量和力矩)、輪胎摩擦力。風阻要到相當高速才會比較明顯,先假設都一樣。...(恕刪) 一般人的錯誤印象。時速17km時,摩擦力大約和風阻相等。35km時,大約有80%的出力是在對抗風阻.....請參考Dr.蕭的文章http://homepage.mac.com/chm6033/940421.htm
抖宅2803 wrote:那個…大家似乎有點誤...(恕刪) 實際上就是跟人的腿力有關,如果不考慮這一點,可能討論起來就沒有意義。假如我們把人換成馬達,用馬達來帶動腳踏車,同樣兩台車兩個馬達,如果馬達扭力夠,越大齒比,越大輪子就跑的越快;相反的如果馬達扭力不夠,反而是小一點的齒比,小一點的輪子跑的比較快(因為大齒比的那一台根本跑不動)。就像我們同一個人騎同一台車,在逆風時有時候退一檔反而速度快一樣,如果你的腳力有如職業選手也許騎登山車還比小折快(因為最終齒比含輪徑,登山車較大);反之如果你是(一般)歐巴桑的腳力,可能小折比較輕踩。如果以物理的眼光來看,我想登山車與小折車的差異應該在輪胎,更精確的講是輪胎的轉動慣量轉動慣量 X 角加速度 = 所需要的轉矩 (Torque= I*a,類似直線運動的 F=m*a --> 一樣的轉矩下(腳力),輪胎的轉動慣量越小,則加速越快。而轉動慣量 正比於 輪胎的重量 X 輪胎半徑^2 --> 輪子半徑越大轉動慣量越大,而且是平方倍上面的比例說明這只是考慮到輪子的轉動慣量,實際上還要考慮傳動比,假設小折 20吋輪子,重量 1.2kg (含輪胎,從拍賣網抓到的大致規格),最大傳動比 56/11=5.09登山車 26吋輪子,重量1.8kg,最大傳動比 44/11=4不考慮單位(但單位一致)小折從曲柄看轉動慣量 1.2 X 20 ^2 / (11/56)^2 =12440登山車從曲柄看轉動慣量 1.8 X 26 ^2 / (11/44)^2 =19468因此登山車在最高速比下,負載的轉動慣量(輪子+傳動比,忽略大盤及飛輪的轉動慣量,假曲柄長度一樣)是小折車的約1.56倍所以一樣的起步登山車要費力1.56倍這還沒考慮輪子的轉動摩擦力,如果考慮轉動摩擦力的話.....
齒比與胎徑不引想作功例:同一台車齒比1與齒比4採踏一圈齒比4跑的距離是齒比1的四倍,但..功也相當於四倍意識就是說齒比一踩踏四圈距離與功皆與齒比4相同同理,輪徑不同,同樣距離功也相同以上不考慮胎寬,車重騎小折車感覺上較親鬆或許是因為出力與回復間較接近平衡點當然這是能練習的
昆. wrote:齒比與胎徑不引想作功...(恕刪) 要看您「作功」是怎麼算的吧?人可是坐在車上上下踩,算作功的話,應該是踩踏板的力道去乘迴轉速度等等....而這個力道、迴轉速度又都回到前面討論的齒比、轉動慣量、輪子上頭....前面網友的例子舉得好,大家都知道開車子如果改較大的輪胎、較扁的輪胎,使用較重的鐵圈(而不是輕量化的鋁圈)必然重拖、加速慢、耗油,小輪徑與26"登山車的差異也在於此。
若以車與自行車比車的慣性不易感受到反觀自行車慣性的感覺就很直接重拖加速慢算是個撞牆期,撐過後速度易維持又能比起速時易加速(自行車)前言也清楚說了條件,"不記車重胎寬等,齒比輪徑不引響"當然這時加入慣性這條件,會引響功,但是你要如何計算慣性?速度不同慣性不同換言,此為變數且又會因風,地形改變,亦不適合當條件小折車要快是要靠拉迴轉速的,加速度比任何車種要快,速度維持因為輪徑的關係也較不易大輪徑車則可靠慣性及腳力拉速度,加速視腳力而定,速度維持容易,各有利弊但登山時小折的確可能拉開差異,上山為對抗阻力因地形慣性會小,大輪徑輪子重又帶不起慣性自然有可能輸給小徑車
昆. wrote:若以車與自行車比車的...(恕刪) 的確,製造使車子前進的慣性(加速)與維持速度應該分開討論,小折在前者是明顯勝出的,理論多說無益,騎過便知,爬山也是如此,小輪徑爬山相對輕鬆。至於極速,或是長途平路的定速騎乘,那就反過來成為大車的優勢。有機會可以體驗看看。
小折、公路車、登山車 我都同時擁有兩種過 (公路車 、登山車)(公路車、小折)以同樣的上坡路線,以我的紀錄來說公路車(全車二級套件)-登山車(LX套件+輪胎改1.0)-小折(T3)平路:公路車-登山車-小折長距離:公路車-登山車 小折沒試過長距離舒適性:登山車-小折-公路車純粹個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