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騎斜躺車是否真的有這種困擾?"
是的,在台灣騎腳踏車就有這種困擾,空污嚴重,停紅燈會吸汽機車排氣,騎路邊要跟機車爭道,
還有,台灣有野狗,可能撲上來咬你的臉。選擇坐比較高和直的躺車也許安全些,例如cruzbike S40, Q45.
在大台北地區,騎河濱單車道,沿大漢溪到石門水庫。在台中有潭雅神自行車道.屏東一號公路底下單車道。
花東是最好的騎腳踏車地區,有上下玻,空氣又好。
"也沒看過有哪裡可以租得到"
台北浮汌租借站,多是後輪驅動,不知道有沒有FWD/MBB。
這種構造的最大優點在於傳動效率幾乎等同於公路車,相當於將公路車的整個後三角裝在前轉向軸上,重踩時boom不再像後傳斜躺車般上下左右軟趴趴地晃動。而後傳躺車車身因鍊條的張力而彎曲的現象,在前傳MBB車上當然更不存在。高效率的傳動系統、低躺的座椅角度以及滾動阻力較低的700C輪組(相較於20吋406小輪),Vendetta無疑是我的四部單車中平路速度最快的(另三部為Optima Baron、LOOK596三鐵車、Cervelo R3SL)。
前兩個禮拜的西濱109K挑戰活動,我用Vendetta陪騎(沒報名),最後與第一名同時以2hr50min進場(均速38.2km/h)。我們事後比較彼此的平均功率為他的260W對我的180W,可見這車在平路上的優勢,讓我這48歲的老頭能與20歲的小夥子能並駕齊驅(他在兩個禮拜後的東進武嶺KOM以3h:45m:23s拿下第20名)。以下是活動當天從我車上的錄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84uhmV4TX4

violin2 wrote:
我們可以責怪UCI...(恕刪)
UCI以比賽公平性為由,在1934年限制與定義人類應有的騎姿這項規定是荒謬且反進步的!這也許是人類數千年來習慣於騎馬姿勢的餘毒!
自行車運動本身始終是一項人力與機械結合的運動,缺少任何一項元素就不能稱為自行車運動。選手基於自由意志與場地路況,選擇其自認有利的騎乘姿勢與比賽的公平性並不相悖。開放騎乘姿勢的選擇性,運動員依舊要努力鍛鍊,工程師、廠商也能提供更多樣的車型選擇。UCI這項針對斜躺車的禁令,它禁錮了人類以自身力量達到更快更遠的目標的可能性,並使自行車的發展限制在鑽石型車架的框框80年!時至今日UCI依舊在車架尺寸與騎姿上斤斤計較(如車架上有管型的3:1限制、禁止Super-man騎姿),限制人類更快速的移動似乎是UCI的唯一宗旨。
這情況便如同數十年前的跳高比賽中,使用腹滾式或背滾式的爭議,最後幾乎所有選手皆採用背滾式,這並不代表腹滾式被禁用了,而是選手選擇了最有利的姿勢。同樣的道理,公路車也不會因比賽開放斜躺車的使用而消失,在爬坡路段公路車依然有絕對的優勢,而平路/爬坡混合的賽段就看車隊與選手對車種選用的策略,如此,比賽不是更為精彩嗎?如果自行車賽只完全要求器材上的齊頭式平等,那麼所有選手通通坐在訓練台上比誰的功率大就好了!何必冒著摔車的風險在路上拚搏?而現實上,器材的平等在自行車運動上是不存在的!否則各家廠商也不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於研發與強調自家產品的優勢。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