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inobi wrote:
看過 Fabian Wegmann 做 6(+6) sec 三十次間歇訓練,每次 400W 以上,覺得一般人要硬幹,應該也是可以。
要做這個最好先去做體檢,這對身體是極大壓力,雖然在 TSS 上分數並不是驚人高,但實際上有可能導致栓塞(假定血管本身有點小問題)。
周遭真的有人練到昏倒送醫過,因此我對這個實在是覺得很恐怖。
再者如您所言,真的要練這東西嗎?
FTP夠強大的時候,稍微催一下也有很漂亮的 1min 功率,就算是在衝線前5KM內的高速,只要有強大的 FTP,也能確保你在這5KM之間的強度不至於太高,藉此卡到好位置,衝贏的機會比狂練 1min 功率大多了。
www.cycliving.com
Lanxlot5475 wrote:
再者如您所言,真的要練這東西嗎?
jobinobi wrote:
我很懷疑像我這種慢咖做超短間歇(< 1min)有何用,所以也沒做。
姆,沒錯,除了像繞圈,或古典賽,我真的看不出做這些要幹嘛。
話說 Coggan/Friel 講 training stress ,但這個系統還是有其困難:TSS 強度的加權(intensity factor, IF)。
先不管他們是不是有完整的研究測試,還是以大量樣本找出 IF,重點還是在於找出訓練的 total training load/stress(如兩小時繞圈跟一小時 TT 或四小時馬拉松哪個操之類的問題)。就這點看來,使用「消耗熱量-時間」,以類似方式計算 TSS 應該也可以很有效(以 normalized calorie consumption 代替 normalized power,四次方或平方後應可以加權到比較有乳酸堆積的時段)。雖說各個公司產品對於估計熱量的公式不同,但因為公式簡單,bias 固定,長久下來應該可以找得出 bias 來予以調整。
That being said, Coggan/Friel 系統漂亮的是用舉世皆通的功率。談上面這些,只是希望用簡單的工具與方式來建立訓練的基準,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投資功率計,會爆的還是會爆,喜歡開箱的還是開箱。
Cheerio~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Jerry_ wrote:
強壯推薦這篇 Bike Tech Review 的 Micro Intervals for TT
姆,這是一個好例。似乎也再一次說明我對於在車上做超短間歇來增加肌肉募集(muscle recruitment)可以幫助 overall endurance/performance 的存疑(可參考 body building 對 load, reps, muscle utilization 的觀點)
mosion318 wrote:
不過在訓練台上覺得強度總是上不去~~
除了看Rookies 和英文雜誌解析實在無法破2h
如前討論,強度應加上時間軸(總能量消耗)。訓練台兩小時重踩對屁屁來說算是很長的。
=====
上週跑步輕微扯傷左膝外側,休息多日,昨天跑 17km, 83%MHR,感覺恢復不錯。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大約平均225W的功率心跳145-150間,9KM X 3次
不過卻因為紅綠燈的關係,導致 pw:HR 跟 VI 都失去參考價值,只好從中抓取 5min 的來看。
說真的要在市區道路找到 20min 85% FTP 的平路來練習真的有難度。
山路或是坡路又很難維持輸出(遇到下坡功率都是0,也無法連貫起來練),不過間接有了一些延伸的思考...
功率跟時速的三次方成正比,給各位參考一下我昨天算出來的數據:
假定 220W AVG SPD 34 KPH
那麼:
35KPH = 239W
36KPH = 261W
37KPH = 283W
38KPH = 307W
39KPH = 332W
40KPH = 358W
如圖所示時速提升 6,功率要增加將近 63% 才有,但也建立了一個基準。
另外,最近對於把功率跟強度連結起來越來越有心得了,心跳真是個非常不準的東西。
jobinobi wrote:
似乎也再一次說明我對於在車上做超短間歇來增加肌肉募集
太短就毫無用處,要有一點點長度(感到難以維持還要再撐一下),那麼某些兄弟(肌肉)才會被強迫吃到負擔。
然而,依照需求去練就好,800W 以上的 1min 功率在我現階段是沒啥用處....
以我這邊的 Race ,攻擊 + Build Gap 大約需要 1 min 480W 搭配 5min 300W 的輸出應該就有機會做出來。
www.cycliving.com
====
Lanxlot5475 wrote:
功率跟時速的三次方成正比
這句得仔細說明一下,(平路功率)所牽涉的兩個速度,是不一樣的,i.e. 非剛好三次方。上面所計算的「時速提升 6,功率要增加將近 63% 」只能做大概。有興趣的話,Cycling: Uphill and Downhill, Swain (1998) 對功率,體型,上下坡有很清楚的解釋。
Lanxlot5475 wrote:
太短就毫無用處,要有一點點長度(感到難以維持還要再撐一下),那麼某些兄弟(肌肉)才會被強迫吃到負擔。
然而,依照需求去練就好,800W 以上的 1min 功率在我現階段是沒啥用處....
我想所謂的「需求」還是有說明一下的必要。對於我個人,做 1min 間歇沒有太大必要。可是對選手,像短程 TTT,或是團隊想分裂集團,讓身體能習於能重覆多次 1-5 min 左右 300+W 是有其必要的。
另外,不少研究提到「低總量的衝刺強度間歇」(low volume sprint intensity interval)比起傳統大量有氧訓練對心臟的幫助(耐力提昇)的效果是相近的,也節省大量時間。我只記得一位作者,很快找了一下,有興趣可看這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Burgomaster%20KA。值得注意的是,受試對象很多是非訓練過的(untrained),這也是為何所謂 "Train Smart" 這麼好賣的原因之一吧。
「修訂」:這有中文的 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242&page=1
Lanxlot5475 wrote:
心跳真是個非常不準的東西
But to what extent? Under what (time-period) premise?
Friel 甚至以 "stochastic" 形容功率資料(他果然是個商人不是科學家:stochastic 應單指路面造成的影響)。我的意見是:功率是用來和別人討論用的(profiling, training intensity),心率是自己和身體溝通用的。我不是個心率的老死硬派,不過像 Cunego 放棄功率回到心率,今年就閃亮了一些,算是異數。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