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 十幾年前推動教改, 大喊廣設大學, 還要各縣市至少都有一所大學存在, 當時不是人人叫好?!
現今呢? 當年有誰能料到少子化威脅如此快速到來? 學校都面臨招不到學生命運?
如同樓主所提當年捷運建設的事一樣.
同樣事情, 我們如何認定, 單車生活型態會在20年後更發揚光大? 還是根本式微?(譬如說氣候變遷造成其他問題)
一樣是個賭注.
政策本來就會隨著整個社會與經濟變動而不時調整. 因為人民的需求不斷在變化, 也不斷受整個世界影響.
是做對的事? 還是把事情做對? 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事情.
20年前政策的推行, 20 年後, 也成為歷史, 歷史本來就是個不斷爭論的事件. 這有很多例子可以看.
看待一個政策的推行與好壞, 還是要多個面相去觀察, 思考.
還發明了絕對安全,不燃燒,無毒性的安全噴霧填充劑
他的貢獻,不只二十年,六十年間,人類生活都因他而大大受惠
如今大家都知道,這位在汽油裡加鉛,氟氯碳化物的發明人
就是大氣層殺手,他知道未來的事嗎?能把罪過推到他的頭上嗎?
身後事誰能知?最簡單的,就是回頭去看二三十年前
對二十一世紀生活的預言,有多少準的?
企業政府做的未來預測,別說十年,五年能準就很拼了
無論是政府或個人,都無法預知自己的行為會對未來造成何種影響
如果說現在做條單車道是為了二十年後願景,萬一到時事與願違的話呢?
依照人類預言向來極低的準確率,要做這種賭注嗎?
再說,以台北市這種超高密度的大型都會,要推廣單車
前提就是要減少其他車輛,否則已經超載的道路系統,哪還有空間容納新成員?
有許多不用花錢的方法可以做,偏偏先蓋一條使用率極低的單車道在那裏空空蕩蕩
看在塞車中的人眼裡,要做何感想?
這不用預言,不用二十年來驗證,國外有許多先進城市都已經對自用車輛做出限制
日本買車需要付車位證明、新加坡管制車輛總數、並依車牌控管進城資格
許多城市都有收進城費............有這麼多節能減碳的方法
非但不花錢、而且立竿見影,卻在最壅塞最負荷不了的路段搞這種飛機
這豈不是陷單車族於不義?這種政策品質之良窳,何需二十年來驗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