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想法是, 價格戰只能當促銷的工具,不能當作定位,不然打不過網拍, 應該要以服務作區隔, 增加服務的價值,
比如說用服務的TERMS Framework 來分析這樣的business model:
Time:
T1.幫客人省時間, 只上架最熱門, 風評最好的產品. 店長當然平時就要多看01囉, 客人有的很忙,沒時間上網一個item一個item看評價, 只要建立出信任的機制,客人就覺得店長可以替他們創造省時的價值,
T2: 好比樓上所提的代客洗鍊
Emotions:
E1: 如果店面位於自行車要到附近, 提供免費的飲水機, 自然會得到很多人的認同, 在國外,腳踏車自行道,幾乎1公里就有一台戶外免費的飲水機, 對常在外跑步,散步, 騎車的人,心理的情緒會對這品牌很感恩
Risk:
R1: 如T1所言, 既然東西都是經挑係選, 就會節少買家的風險
R2: 實體的店面比較容易提供保固的服務
Money:
M1: 雖然價格不是最低價, 但是比上網拍,每個item加上運費, 轉帳費, 等待的時間也是能有競爭的優勢
Situation:
S1: 由於不賣車, 反而可以做出配件服務的專業, 有些自行車店如果你只是去買配件, 不是要去修車, 老闆如果忙著修別人的車, 往往懶的理你, 一點也沒有以客為尊的感覺.
S2: 如果店面在自行車熱門路線, 還可以提供咖啡飲料, 洗澡按摩的複合式服務商店, 也是很有發揮的空間
以上都只是個人狂想, 不知道台北市這麼長的腳踏車道, 但是開放民營的點是乎很少, 連攤販也是假日才來, 我其實也蠻想知道這在河濱合法開店的可行性.
都能建立自己的客群.
不會只進常用規格品,朝專業各種尺寸及特殊需要也滿足.
比如各種尺寸規格鋼絲都有賣,不會只賣常用規格...
也可以找一些專業維修diy工具來賣<--這個車行多半不齊.因為各種車規格太多,車行又只看自己的主力車種.
老車或舊型規格反而不齊難買.
如果有專業工具齊全,一趟買足應該也能差異化行銷.
這是我整理老貂,找零件,工具的心得.
當然這年頭想做專業不容易.想比說簡易,說比做容易,
除經驗外,了解客人需要,自己也要多充實,也自己的經營理念.而不是人云亦云.
YOUTUBE頻道:阿欽愛旅遊
www.youtube.com/c/chintravel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