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求] tubeless外胎 使用感想


新米少尉 wrote:
這位前輩的經歷真是太...(恕刪)


小弟也是第一次換上無內胎
也是參考前面前輩分享的貼文才換的
無法跟前輩一樣試那麼多無內胎外胎

不過最有感覺的是
之前使用馬吉斯的鑽石外胎(非無內胎)
因外胎有特殊的紋路,過彎時覺得抓地力有差
可很放心的過彎
緊急煞車時,鑽石胎較不容易後輪打滑

然而小弟發現現在的無內胎外胎,幾乎都是光頭胎
就算有,也是一點點紋路
導致換無內胎外胎後,過彎時都不太敢太快(或許是心裡作用,但還是怕怕的)
緊急煞車時,光頭胎還蠻容易打滑的,急煞時要特別注意。

現在比較期待無內胎外胎能出多一點不同紋路的外胎,供消費者選擇。
我用TUFO的事後液,效果還不賴




xo3310 wrote:
小弟也是第一次換上...(恕刪)


這部分,小弟其實也有留意到。

如XO大所用的Schwalbe ONE,已經有新版的Schwalbe PRO ONE,是有胎紋的。

不過,就小弟所理解,胎紋比較多是用來「排水」用,就是防止雨天打滑(光頭胎死穴)。

如果是乾爽地面,因為接觸面變大,光頭胎的抓地力應該更好才是。

XO大可以「小心的」試試看XDDDD
無內胎已經發展多年,尤其在登山車上!但公路車使用無內胎系統,不見得利大於弊耶C‧

優點:在低胎壓的時候較不易蛇咬破胎,而真的刺破因有補胎劑可能有機會補起來而不用下車換胎!

而且在低胎壓的時候,登山車胎有最大的接觸面積,抓地力也明顯大很多!這才是重點!有內胎的

無法利用低胎壓來增加抓地力!

缺點:遇到補胎劑無效的時候,只好棄賽!這才是真的回不去的情況!

所以在登山車裡,抓地力是相當重要,無內胎可以同時有低胎壓、大抓地力又能防蛇咬!但在公路車呢?

你騎公路車騎低胎壓嗎?公路車的世界哪個不是打100PSI以上的胎壓?

在沒有低胎壓的條件下,無內胎系統的優勢瞬間折半,而所謂的舒適感?

請問換上無內胎而感到更舒適的大哥們,試過320TPI外胎加乳膠內胎的舒適感了嗎?大部份都沒有,如果試過,單就比

舒適度的話,我「個人」覺得還是比無內胎系統的更好!頂多平手,絕對沒有無內胎系統大勝的可能。

至於破胎,除非是參加比賽爭一分一秒的情況,不然在洞大一點的情況,只是5秒漏光和5分鐘漏光的差別,結果都還是牽車

但有內胎的在5秒漏光後馬上利用剩下的4分55秒換好新內胎,又是一尾活龍,而無內胎的5分鐘終於漏完,這時真的回不去了!

在公路車的世界裡,無內胎系統真的是個有趣但不是必要的選擇!

但個人喜好就是個人喜好!無法統一!騎車高興最重要!

我個人騎出去,重點就是騎得回來,慢一點沒關係,但回不來很有關係,參加活動,我座墊包和工具罐裝了4條內胎,5支CO2,

誰有需要就幫他處理或送內胎給他!這點無內胎系統或管胎都不可能做到,不信你背4條管胎給我看看!開玩笑的,別介意!


mpz10whale wrote:
請問換上無內胎而感到更舒適的大哥們,試過320TPI外胎加乳膠內胎的舒適感了嗎?大部份都沒有,如果試過,單就比
舒適度的話,我「個人」覺得還是比無內胎系統的更好!頂多平手,絕對沒有無內胎系統大勝的可能。


個人也覺得,舒適度應該相近,不可能大勝。

不過,關於爆胎一事...

有聽網友說過,Tubeless在破胎後,靠貼片跟輪胎內的補胎液騎完路線的。

當時不大相信,不過看了OX大那樣破胎的慘況還能推完80Km...老實說,強心針啊!!


以Tubeless這種漏氣的情況,其實也大大減少了下坡爆胎時摔車的可能...

真的需要多一點的使用案例就是~

個人肯定要來嘗試嘗試!!
公路車的無內胎本來就不用刻意降胎壓來增加抓地力
在正常胎壓下就有一定水準的抓地力了
請別拿登山車來思考公路車問題
公路車胎還是以競速效率為考量,在來看體重來抓胎壓
我的無內胎最高上限110,爬大山最高只打到90
里程高綜合地形頂多打到80,80~90滾阻感其實很相近
至於無內胎舒適度大勝的論調,我使用經驗頂多只能跟乳膠"管胎"平手而已
我目前使用的pro one,胎壁挺厚的,所以舒適度小輸乳膠管胎
或許vittoria corsa speed這條無內胎材質上更Q軟

最後我不相信有選手會跑來這裡瞎扯蛋,分秒必爭根本鬼扯
無內胎系統的輪組都太重,真正競賽還是用管胎加上救援車

無內胎實際上路還是可以塞內胎來補救,跟open胎沒兩樣
open胎裂很大,背十條內胎也一樣沒救
所以mpz10whale根本沒用過也沒稍微研究過無內胎
倪同學 wrote:
公路車的無內胎本來就...(恕刪)

句句中肯
mpz10whale wrote:
無內胎已經發展多年,尤其在登山車上!但公路車使用無內胎系統,不見得利大於弊耶C‧
優點:在低胎壓的時候較不易蛇咬破胎,而真的刺破因有補胎劑可能有機會補起來而不用下車換胎!
而且在低胎壓的時候,登山車胎有最大的接觸面積,抓地力也明顯大很多!這才是重點!有內胎的
無法利用低胎壓來增加抓地力!
缺點:遇到補胎劑無效的時候,只好棄賽!這才是真的回不去的情況!
所以在登山車裡,抓地力是相當重要,無內胎可以同時有低胎壓、大抓地力又能防蛇咬!但在公路車呢?
你騎公路車騎低胎壓嗎?公路車的世界哪個不是打100PSI以上的胎壓?
在沒有低胎壓的條件下,無內胎系統的優勢瞬間折半,而所謂的舒適感?
請問換上無內胎而感到更舒適的大哥們,試過320TPI外胎加乳膠內胎的舒適感了嗎?大部份都沒有,如果試過,單就比
舒適度的話,我「個人」覺得還是比無內胎系統的更好!頂多平手,絕對沒有無內胎系統大勝的可能。
至於破胎,除非是參加比賽爭一分一秒的情況,不然在洞大一點的情況,只是5秒漏光和5分鐘漏光的差別,結果都還是牽車 但有內胎的在5秒漏光後馬上利用剩下的4分55秒換好新內胎,又是一尾活龍,而無內胎的5分鐘終於漏完,這時真的回不去了!
在公路車的世界裡,無內胎系統真的是個有趣但不是必要的選擇!
但個人喜好就是個人喜好!無法統一!騎車高興最重要!
我個人騎出去,重點就是騎得回來,慢一點沒關係,但回不來很有關係,參加活動,我座墊包和工具罐裝了4條內胎,5支CO2,
誰有需要就幫他處理或送內胎給他!這點無內胎系統或管胎都不可能做到,不信你背4條管胎給我看看!開玩笑的,別介意!...(恕刪)



無內胎並不是神兵利器 , 只是給車友在外胎消費上另一種選擇


跟其他產品相比自然有好有壞 , 別把乳膠內胎給神話了.......


無內胎如果真的爆到補胎液無法補救 , 還是可以用一般OPEN胎的方式處理 & 騎乘 , 只要把專用氣嘴換下即可




你用爆胎的舉例一聽就知道是沒研究 , 26F已經有網友分享親身經歷了


mpz10whale wrote:
無內胎已經發展多年...(恕刪)




分析得很有道理, 看來OPEN胎為目前主流還是有其原因.
(這是以一般練車或休閒騎來說啦, 如果比賽的話另就當別論了, 反正有補給車幫忙)

所以個人感覺是, 有興趣可以玩玩Tubeless無妨
只是不至於吸引我想立即買進一組tubeless輪組.
看了以上一些評論,
如果tubeless的優點只有免內胎,舒適性佳
那麼CP值不及換裝25C胎來的好,
25C胎壓只需打95~100psi左右, 帶來的舒適性與下坡過彎的穩定性比當時我鋁車架換碳車架來得明顯

但25C爬坡是拖了點, 某些車架無法安裝是其缺點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