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自行車爬坡能力

baker.hou wrote:
它標示60°耶...(恕刪)


60度的坡是不可能爬得上去的,坦克車也不可能,因為違反物理原則。即便是60%的坡,腳踏車能騎上去的可能性也非常低。所以那個標示應該只是用誇張的數字來警惕用路人。


單車要能爬上坡,輪胎輸出的力量一定要比下滑的力量大,但就算有阿姆斯壯的腿力,100齒的大盤,3齒的飛輪,碰到60%的坡恐怕也只能搖頭興嘆。因為縱使有足夠的傳動力量,但此力量若超過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那力量將無法傳導到地面,輪胎就會打滑。當坡度陡到一定的程度時,下滑力量就會大於摩擦力,此時不管有多好的腿力和技巧,也無法往上騎。當然,靠上坡前的速度衝上去則不在此限。

一般輪胎與柏油路的摩擦係數大概是0.8左右,如果將兩輪的煞車鎖死,大約可以停在80%(約38.7度)的斜坡上不會下滑。但這是停在斜坡上,要上坡又是另外一回事,因為大部分單車是後輪驅動,此時抵抗下滑分力的重任全都由後輪扛起,假設人車重量平均分配在前後輪,此時因為施在後輪的正向力只剩一半,摩擦力也只剩一半,全車的「平均摩擦係數」剩0.4,只能應付40%(21.8度)以下的坡。

所以要爬超過40%的陡坡,要把重心放在後輪,但重心若放後輪,前輪又會蹺頭。我想大部分的人還是會把重心放在前輪,以免翹前輪摔車,只是這樣,能爬的坡就更緩了。除非能一路拖孤輪上坡,或者是換2WD的單車。

coodle wrote:
我想大大你真的是太猛了,15度的坡對你原來只是緩坡啊

我覺得你已經達到參加環法的資格了

tan15=26.8 也就是說那是個26.8%的超陡坡

一般職業的車手(公路車)有可能就要下來牽車了



老兄,請詳細看過我上面的說明再說,坡度和工程tan的角度是不同的,

即使是26.8%,也是許多登山車常要挑戰的坡度,不至於騎不上去,除了是長連續坡以外。

一般習慣說到坡度時是使用%,有時候會口頭習慣用度,包括底下的台中迪卡儂公司車隊也是。

在台中迪卡儂車隊的說明中坡度的說明如下:從車隊活動說明中摘錄,這個車隊活動是一般對一般民眾開放的。
一般登山車車友的挑戰波度約是在陡坡處。

迪卡儂車隊的坡度說明
備註:坡度說明
平坡:3度以內 緩坡:3-6度
三級坡:6-15度 二級坡:15-21度 一級坡:21-27度(咬緊牙根)
陡坡:27-35度(體能與技巧極限) 超級陡坡:35度以上(!!!!!!…… )
登山車跟公路車能騎的坡度是不一樣的..就像如果您看到有車友騎公路車環三橫的話..真的要給他拜一下!
我想這篇文章的樓主應該是騎"登山車"..個人的經驗是就算爬到車速只剩下3公里/小時..一樣可以慢慢騎上去
但是若換成是"公路車"(大盤沒改的)爬到剩3公里/小時..還騎得動嗎?(小的沒有公路車無法體驗)
體力是慢慢練出來的..除非你吃藥(小朋友不可以學喔!)..只要常常騎就會變強!加油!
人生數十載..有差那幾分鐘嗎?不要急~~~騎久總是會到的..安全第一 !
To yellmaster:
沒錯, 正是那台.

To 硬硬大雞排:

其實面對一個實際坡道我也不知道是多少%, 可以騎就騎, 不然就用牽的, 不會去逃避它. 有一次還一手拉繩索一手拉腳踏車.

我的車是前後避震前後碟煞的賣場車, 淨重20kg, 大盤是28-48t, 飛輪14-28t, 即使是最輕的檔位, 時速4km爬坡時, 迴轉速不到35rpm, 踩踏上已經很重很難騎了.

另外我沒有把抽車的狀況列入考慮. 抽車肯定可以應付更陡的坡, 但體力消耗更快. 至於抽車時輸出功率比正常踩踏多多少, 健身車應該無法測量, 必須專業車手比賽用碼表的功率計才能測得.
(之前在我健身俱樂部測試, 自己使用划步機120W的費力程度大約與健身車80W時感覺相當.)
auxo wrote:
我能說一句話嗎? 人的能量,決定車的力量!...(恕刪)


我也想講一句話,
坡的斜度, 決定我的能量,

看到石門水庫壩頂, 我腿都軟了~
各位大大,看了一連串的討論,都迷失在坡度斜度,看起來沒有所謂對或錯,各位要把維持度考慮進去啊!
50%我能騎的上去啊!但只能維持5秒。(還要加上衝力)
10%我騎不上去啊!因為要維持一個小時。

你們認為呢?


小姚
soarhighman wrote:
一般習慣說到坡度時是使用%,有時候會口頭習慣用度,包括底下的台中迪卡儂公司車隊也是

如果舉証警察闖紅燈,應該是這個警察該要被劈,而不是變成大家援例來闖紅燈吧。

說真的,車隊沒負起單車文化的責任,卻還帶頭混用,實在不值得拿出來講耶~
代算一下
高度/距離=爬昇率%

talent wrote:十八王公,
這是柴山一定要爬得上去的坡,
因為有觀光客....所以在怎麼樣一定要至少爬得上此波!!
一百一十四公尺爬升24M, 長直坡, 中途沒有迴轉與平地,
直上, 114m 的距離剛好不算長,
雖然抖, 但是直上此坡似乎是騎柴山的人一定要具備的!!
24/114=21%
意即平均每百公尺爬昇21公尺。很爆的坡了。我騎公路車應該是上不去。
talent wrote:鳥語花香,.
高程圖看起來並不特別抖, 似乎比十八王公易爬
不過此波特點在於三個小坡都很陡...
中央有兩個轉折處可以稍微讓腳緩和一下!
鳥語花香這個坡是很多車友的痛楚之地!
28/154=18%
意即平均每百公尺爬昇18公尺。還是很爆。
talent wrote:大自然, 兩百八十八公尺, 爬升 48M,
這個坡以往在柴山三坡, 算是最陡的吧,
不過這是屬於爬得上去的坡!!
288m距離, 有兩處稍平一點(可從落差圖中找出, )
剛好可以讓腳緩和, 所以騎柴山的人這個坡也要能直上!
48/288=16%
意即平均每百公尺爬昇16公尺。這個我應該有機會爬上去。
talent wrote:陸戰隊捷徑..第一個坡.兩百二十公尺, 爬升50M, 完全是直坡道, 沒有緩和的地方
因為, 這個坡我爬不上去...
兩百二十公尺我只能爬到約一百八十公尺左右...
50/220=23%
意即平均每百公尺爬昇23公尺。這個是給陸戰隊爬的,不是給車騎的。
talent wrote:11/25 當日大小崗山聯騎最陡的一個坡, 大崗山之佬師坡
280公尺爬升61 公尺....
還在努力中...分三次才能爬完...
61/280=22%
意即平均每百公尺爬昇22公尺。一樣,正常人應該不會上去的。


公路上用爬昇率來計算是有原因的。
公路是以長度來計算的,當以爬昇率來計算時,容易理解這段路會上昇多少高度。是比較容易知覺的一種方式。
由於人對垂直與水平的空間感差距非常大,以角度來計算,其實大腦不太容易會意。才7度角的坡,在人眼中會高達30度左右。很扯的。
這兩天摔了一位車友,摔15公尺。15公尺在水平上很短,才也幾輛單車的距離,感覺還好。但其實15公尺垂直已經是五層樓的高度了,非常高的。



使用爬昇率,在戶外也比較容易自我計算
眼睛水平往前盯著遠方和自己身高差不多高的那裏的路面,開始往前跨步。
(可以先水平盯著身旁的山壁,然後水平往前延伸到前方的路面交點,這樣會比較容易抓點。)
人輕跨一步約80-90公分,如果跨兩步可以上昇一個人的高度,那差不多是100%的爬昇率。這種坡度人都要用四腳爬了。
如果跨四步就有一個人高,那差不多是50%的爬昇率。登山車應該可以硬上,但撐不久。
上面那些2x%的連續坡,真的已經非常可怕了,但要上昇一個人的高度也要走七、八步才有。
一般跨二十步能有一個人高,其實已經是有點級數的陡了,這也才10%左右。一般地下停車場坡道約10-15%。這角度多大?才6度角到8度角而已。

用這種方式,自己會發現原以為很陡的坡,其實都要走好幾步的啦。

一般公路大爬坡差不多都在10%-15%,國道一號的最大坡度也才5%,1600cc轎車爬三義就可以爬到虛掉了。
人的兩條腿算還好啦。



<補充>
補充一下,其實各位不用把爬坡率想成什麼三角不三角函數。甚至不用把它當數學或什麼的。

它的概念就很簡單,你說你的坡陡、我說我的坡陡,到底誰比較陡?
就很簡單的,大家都來前進100公尺,看誰上昇比較多!這就是爬坡率的基本概念啦,寫成數學符號就是%,如此而已。
有很難嗎?沒有嘛!

不用去搞到三角函數、還反三角函數嚇死自己,好唄。
大大夠專業!!!

腳力才是王道~~越來越能體會這句話了!
腳力吧!!

上次我也是試著騎觀音山
騎到半山腰就不行了= =
但我國中女同學
噗噗噗 就跟著他同事騎上去了
後來一問才知,他們其實已經練3-4個月了
也騎過陽明山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