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關於 off road 的小疑問

Edsion wrote:
沒有經濟價值的道路"...(恕刪)


說說小弟的感想......

曾經有機會看過一些官員們認為自己在做的是維護給人們方便行走道路的工作,努力的維護並在某古道鋪設讓人更容易行走的棧道和樓梯,卻不知自己做的這些事已破壞了大自然,反而卻言之鑿鑿說人力自行車會破壞大自然希望不要進入!其實人力自行車破壞自然的情況並沒登山客們的嚴重,滾動輪胎的破壞應不至於大於人的步伐和拐杖才對,也絕對遠小於有機械動力的交通工具......
Oops!

ChenCD wrote:


說說小弟的感想....(恕刪)


+1
還有很多人到沒有路也沒有人但有不少動植物的山上大興土木建廟讓信眾膜拜. 說是要行善普渡眾生. 但廟蓋的都比大比氣派的. 還順便開了一條康莊大道讓人很方便. 這應該沒什麼人會批評.
4WD老是被批評也不是新聞了. 因為老是有人不自愛加上網路傳播. 自行車和吉普車off road 都是正常活動, 不超過既有的路線.林道應該OK. 倒是假道學者眾口爍金很多地方都去不了了...
低海拔山區因為氣候條件關係植物生長迅速,
一般人的破壞效果有限,
但是像高海拔山區氣候環境惡劣,
動植物的生存不易,
所以更要落實LNT,
之前看過有人在合歡山的箭竹草坡上騎乘,
就是很不好的示範
Rangers的山林遊記~~http://tw.myblog.yahoo.com/rangerschang/
多為別人想
這個社會或許會祥和點

每個人當然都有自己的主見!
當然也可以!
隨人公媽!隨人拜!
Edsion wrote:
沒有經濟價值的道路"...(恕刪)

請問如何從東眼山北113(桃113)接到復興鄉呢?
小弟想探探這條offroad路線(如有google map航跡更佳)
煩請解惑
感謝....
swatlan wrote:
低海拔山區因為氣候條...(恕刪)

就算騎乘在型成土石路面的步道上也是"很不好的示範"嗎..?
~~抓住指縫的風,就能抓住緣分~~
teramail wrote:
請問如何從東眼山北113(桃113)接到復興鄉呢?
...(恕刪)


.啊....沒航跡可用, 我那天連地圖都沒帶...
您就參照下面路名, 在 URMAP或GOOGLE MAP上找找....這幾條路很易找

因為那天是開車載單車到山下, 開車總是比騎車快, 沒法慢下來看路標
我記得是 [台3]-->[北114]-->[北113].....

北113在三峽這一端叫東眼產業道路 , 在桃園復興那一頭叫"復興戰道" (桃119-->接桃113)
也就是說您得往桃119方向走才是下山, 不然...盡頭又會是死路

您在三峽這一頭從合作橋開始爬北113到最頂後(約6.5k處)即是柏油路盡頭
(山上還是有工人在活動, 你可以看到有車子走過的輪跡)從這邊開始就一直"走"..,
部份路很差, 幾乎看不出路(被山崩土石蓋過去了)路上需扛車約2~3km (過工寮後才又有路可騎),


當時會開闢北113號道路,聽說就是林務局要在東眼山區成立森林遊樂區,
以連接當時就有的滿月圓森林遊樂區,成立並更名為北插天山森林風景區,
誰知風水輪流轉桃園與復興地區民代,硬將桃113號道路作為風景區聯絡道,並索取回饋金,以振興復興繁榮云.後來北113號道路傾頹於颱風無疾而終.東眼山森林遊樂區就變成只能復興鄉那碩上去啦

teramail ....您啥時要去? 得叫一聲...
我上次目的只是東眼山, 到盡頭後只玩一小段,沒有爬過山頭去復興鄉
因為那天是參加美利達部份經銷商辦的活動, 要下山去摸彩....所以...
重複發帖,恕刪....

(我知道未滿15字.........我知道未滿15字.........我知道未滿15字.........我知道未滿15字.........我知道未滿15字.........)
抱歉,有些觀點,小弟不得不回,若造成不快,請先原諒

Edsion wrote:
先民會在山裡生活是有原因的, 會離開山林, 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恕刪)


就小弟之前的研究,其原因並非如此(因為以居住在山林的先民為主,所以小弟主要的討論是在原住民)。原住民離開山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日本政府執行集團移住的政策--所謂的大規模遷村。時間點多在1930年,霧社事件發生之後,其目的在有效管理原住民,與所謂追求更好的生活並無關係。(由訪談些微知道移住的過程,其實是很惡劣的)

hungweiwu wrote:
所以這篇文章要改開始批評.

拿開山刀跟雙腳開墾路的前人 ,
以及登山客. .....(恕刪)


小弟想,您大概是在開玩笑吧.....呵呵....

但小弟想藉您的玩笑,作為開頭,寫一點點想法

基本上,我想大家都知道台灣島上除了漢人,還有不少的原住民。其實他的傳統的文化跟生活跟漢人差異很大。(無關文明、文化的優劣,勿以此做文章),對傳統的原住民來說,山林的生活,包括打獵、山田燒墾、甚至捕魚是其生活的基本方式,而所有的生活習俗,包括祭典儀式,其實是跟這些生活方式相關的,也是透過上述的這些活動,持續他的文明、文化,以及教育下一代,因此,想想,當原住民不能手持山刀上山狩獵時,他們的文明如何持續?他們如何教育小孩??

當然,相信有網友會覺得,現在的社會,不需要上山打獵,需要保育動物(這點等會再說),那,這些儀式、生活習慣隨之改變之後,是否就像現在的我們,常常覺得過年越來越無聊了,沒有年味一樣?...儀式最後只是個形式,沒有他的精神了?

再來談保育的問題,在漢人來之前,最早來台的原住民也許可追溯到4000-7000年之前。在這數千年之間,也許有動物滅絕,也許沒有,但是至少,原住民間與自然是達成某種平衡,因此,原住民的狩獵,本身是自然循環中的一環,不太需要過度禁止,那問題的癥結,小弟以為是「山產」的問題,以及棲息地被破壞,過多的狩獵,導致動物減少...這點,只能希望大家到山區,不要為了嚐鮮而吃山產....,棲息地的問題,就很複雜了....(不知有沒前輩要補充)

最後,說點其他的....在這裡的,不知道有多少前輩是有走過....沒人走過的路?
小弟的心得是:近代登山技術跟傳統原住民的山野知識,所走出來的路會差很多...
現代的登山技術,在走沒走過的路時,靠的是地圖,透過地圖的先期作業,辨識山陵線以及水線,作為行路的依據。因此需要山刀開路出來....
傳統的原住民上山,在走沒走過的路時,主要靠的是動物的腳印,像不能跟山羊的路走,不然會走到山壁上等等...那這種方式,本身對破壞山林的狀況小很多(樹都砍光了,打什麼獵?動物都跑掉了...笑)
當然這兩者的目的不一樣,活動範圍不一樣,山野知識不一樣...所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

人還是自然的一環...
-----------------------------

抱歉,寫多了...只是一些心得...

btw...小弟對開吉普車在溪裡...真是厭惡到極點...不要說有什麼理由...建水壩...攔砂壩之類的....
水壩沒見那麼多....建新攔砂壩,不如先把舊的石頭挖乾淨...




路難行 行萬里
monlai wrote:
抱歉,有些觀點,小弟...
就小弟之前的研究,其原因並非如此(因為以居住在山林的先民為主,所以小弟主要的討論是在原住民)。原住民離開山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日本政府執行集團移住的政策--所謂的大規模遷村。時間點多在1930年,霧社事件發生之後,其目的在有效管理原住民,與所謂追求更好的生活並無關係。(由訪談些微知道移住的過程,其實是很惡劣的)(恕刪)


嘿嘿.....
我說的是 "先民" 不是指原住民!~
這邊的先民就是指...漢人!

早期開懇的漢人是先到先佔, 沿溪谷水源開懇而上..
先來的, 先佔到平地, 晚來的當然就越往山裡頭去開拓耕地...

如果您有注意到"古道"(我所指的地區) , 如陽明山魚路古道、金包里古道、大屯山古道...等
這些古道上會有些古圳、石頭厝的遺跡, 這些都是"先民"開懇過所遺留的

為何會遺留? 因為經濟模式改變了...下山去會有更好的生活!~

日據時期, 這些地方的山頭仍然有住民在活動...
日本人來時, 反抗軍躲上山頭, 日軍當然也有上山去平亂
但平亂後, 這些地方並沒有遭到"遷村"....
而這些古道, 在當時也是軍事通道之一...(部份地點到現在還是軍管制區)

我說的是指這種啦~ (平埔族也包含在這種模式內)
當然, 跟你說的還是沒有衝突!~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