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單以照片來看,我覺得有可能的缺點是1.騎著騎著,躺得太舒服了,搞不好就睡著了2.睡著之後,然後不小心撞到,身體順勢往前擠壓,免費送你「阿魯巴」一記,然後痛到脆在地上,就像這樣→,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搞不好還會破一顆
說真的,上面幾位說缺點的大大,有一部分沒有真正騎過鞋躺車吧(笑)斜躺車並不會難以施力,相反的有背部做依靠,重踩的力量強多了,而一般的腳踏車則需要體重和腿肌,這兩個是有蠻大差別的,而斜躺車的高極速有一部分原因在此。初學斜躺車不易控制,不過有三輪斜躺車,應該好騎的多,但靈活度受限。由於低風組和施力方式,騎斜躺車是可以時速破百的,只是正式比賽一向不承認斜躺車罷了,一開放斜躺車,可能公路車零件廠商都要哇哇叫,且不論上坡性能,光在平地的風阻優勢就比公路車快上許多
個人騎乘後的感想是,很特別,完全不像是自行車,有點像是在駕駛一種貼近地面的飛行器,無論是操控感與速度感都是,爬坡不會比較費力,因為是用背頂著出力,基本上斜躺車的出力都是往前踢的感覺就是。但是我所騎乘的那台車,還有許多有待克服的問題,例如:雖然姿勢風阻低,但是過長的鏈條並沒有經過妥善的傳動機構,傳動效率很低(騎起來阻力很大),我騎的是中央有導鍊器的款式,出力時鍊條甚至還會與車上的管線打架...,而同型車還有用膠管導鍊的設計,阻抗方面相當令人在意,所以在傳動機構尚未解決之前,想要用低風阻的優勢我想是有困難的。轉向半徑過大,一般道路行駛還ok!但是遇到需要小半徑迴轉的地方,會很難轉向,轉過頭會翻車,當然啦!也因為腳離地近的關係,所以相當安全,就算翻了也能立刻伸腳撐住,同理,在初次練習騎乘時,或許會很不穩定,但是也因為安全性高,還不至於會有甚麼傷害就是。因為踩踏方式特殊,最好搭配大面積踏板,因為腳容易滑來滑去,往前踢的動作要達到一般自行車的穩定度是有段距離,也許可以用練習來獲得解決,而借我車的車主更是直接大膽的採用卡踏,這當然也是一種方式。車體偏重,我所騎乘的國內產品是由鋼製的,強度ok沒錯!但比起公路車還是太重了,且價格偏高,雖然有更先進的鈦合金或像是國外碳纖的製品,但是價位更是敬而遠之...騎乘高度太低,耶?這也成了罪過?倒也不是,但旗桿以及閃爍裝置是少不了,但仍然要有會在大型車輛的視線中消失的認知,就算是一般的機車有時候也會沒注意到你的存在,這樣上路會多危險,我想已經不言而喻了吧,這剛好是很有趣的對比,一般的公路車,騎乘高度通常高於轎車以及機車,但斜躺車的騎乘高度,卻遠低於這些交通工具!這意正是味著低重心以及風阻的優勢所在,而特殊的騎乘姿勢的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宛如隱形戰機一樣,連最基本的回頭觀察,都辦不太到,這也是後照鏡的存在原因。特殊的造型對於他人造成嚴重的安危,由於大齒盤是外露在車身的前端,我朋友就曾經發生過了下坡時因剎車不及而把大齒盤硬插進了路邊車輛的保險桿當中,自己本身車子是沒壞,但也在跌倒爬起後看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以不曾有過的最大速度逃離了現場,不過若今日把對象換成是撞到人,那又會如何呢?最後,目前國外已經有許多優秀的產品,期望國內也能早日出現完成度更高、價位也更實惠的產品!基本上,我是很看好斜躺車的!
我想在台北市騎河濱單車道,有些單車引道,騎斜躺車的話可能不容易靠一個人的力量搬上去,像是社子島的洲美橋單車引道,每次我推單車上去都要在橋上喘大氣,如果是斜躺車應該要用扛的吧。說話回來了,這問題應該是台北河濱單車引道設計上沒考慮到斜躺車。對了,我想到一個優點了,這種車失竊率應該比較低吧如果台北有辦單車大會師的話,看看有沒有大德騎出來讓大家研究研究
其實斜躺車真的是罕見的車 也就不怪那些瞎猜用嘴試騎的人了 我的小黃已經買了1年多 騎過哪裡呢?1.三重-風櫃嘴-萬里-金山-淡水-三重 第一次單日破百2.永安漁港 單日145km3.環島 9天 1009km4.觀音山5.桃園-苗栗南庄-台中龍安-桃園 3天其實我的腳力不是很好 斜躺車有祂的優勢 目前 設定為長途專用車是完完全全的量產車 台中廠商生產 Made In Taiwan完全不用你傷腦筋要怎樣改我是用定的貨運寄來 自己組的 不到30分鐘就組好非店家 純粹自行車玩家 有興趣的 可以到我的部落格來看看 就降子~~~ http://tw.myblog.yahoo.com/kuo-biker叫我鍋子就可以了 大家玩車 互相交流! 想要試騎的 可以一起出去騎車吧! 我163cm已經將車架縮到最短 所以 轉彎腳跟有點會打到前輪 但是這種轉死彎的情況不多我騎去淡水爬關渡橋的自行車引道 已經可以不下車 騎上去 所以 真的是多騎技巧會變好改LX27速 原先是 SRAM X7 24速 爬坡好一點騎這麼久的斜躺車 還沒撞到旦旦 但是 登山車倒是撞過幾次說了這麼多 騎過 就會愛上這種車 了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