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求助>踩踏功率(Watt)計算

SFmax wrote:
請注意:我寫的是:

爬坡重力功率為:80*9.8*462/11870*6.3065 = 192.44瓦特

我哪裡寫:質量*加速度*斜率=功率?


15樓:
SFmax wrote:
你可以驗算一下:人車重*9.8*(斜率) 就等於第一公式算出來的192啦。

我本來就是引用你15樓的文,當然是指15樓中的內容是錯的,19樓的東西我剛剛看了一下,還OK

SFmax wrote:
樓主寫的的"滾動阻力" 實際物理意義就是 傳動系統的阻力

滾動阻力麻煩去查一查,誰定義滾動阻力是要包含傳動系統的阻力?樓主也沒講他的滾動阻力係數包含傳動系統的阻力係數呀,好像只有你在講。

SFmax wrote:
所以按照你的說法,坡越陡,滾動阻力越小......
好個"反正取個大概"啊!


用邏輯去看好了,今天一個體重較重的車手,和體重較輕的,在平坦的路面、風阻條件相同下,誰的阻力會較大?
答案很明顯,是重的那方
而且可以知道的是,胎面間和地面摩擦力越低,滾動阻力也越低。
不同意?我可以直接貼些資料給你看。
所以,在山坡上,輪子對於地面的作用力減低,磨擦力減低,滾動阻力減少,有什麼問題嗎?

山坡上,用一些合理的方式算,讓滾動阻力降低(所以我用的是類似摩擦力的算法),比直接用平路的數據來得準確一些。


SFmax wrote:

我們永遠不能確定自己是對的,所以跟人家講話就要留點餘地,注意口氣。
免得搞到最後自己錯了,很難下台。




別人看到你明顯錯誤的式子,不叫你驗算看看正不正確,不然要說什麼?
我有作出人身攻擊嗎?瞧妳一直對於我叫你驗算的部份耿耿於懷,有點莫名奇妙....
你應該要回的是:不好意思寫錯了,不是只對糾正你的人想辦法反擊報復,那樣只會讓討論淪為嘴砲。





您好!請問為什麼坡度要加速度?謝謝!
給樓主點建議

這二個公式 算出的確會有差異 因為考慮的因子根本不一樣 但是公式一是要在真空中才能成立歐 所以一定比較不符合現實情況

但是就算你得到了相對符合現況的功率 你有得到甚麼資訊嗎?? 沒有功率計 我覺得你根本就無法 利用這些資訊

你自己思考一下吧 這個值對你現在騎車 有任何幫助嗎?? 我覺得少之又少

因為我們使用功率計 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 FTP 利用功率計得的推力比 再利用這些資訊 去規劃自己騎乘的功率輸出

騎車是均功運動 超過自己推力比太多 容易爆掉 低於推理比太多 時間不好看 這都是要利用功率計去完成的

所以你在意這二個公式的結果 對你來說 又得到了甚麼??
計算功率怎麼會沒用呢 ?

騎車是種樂趣,一開始可能對怎麼選車都沒有概念,純粹就是一種休閒運動。但隨著騎的愈來愈遠,接觸到的訊息愈來愈多,挑戰的目標也愈來愈高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開始對車重斤斤計較,我們會對換檔的齒比和敏感度有更大的要求,我們對腳踏板也會有新的認識然後穿上卡鞋,我們會開始審視怎麼樣可以有更好的運動效果,同時避免運動傷害。比過去幸運的事情是我們能從網路上獲得更多的資訊,然而比過去更糟的事情是對一個入門的愛好者來說,更多的時候我們的問題會帶來許多不友善的回應,那種巴不得人入坑的熱情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言語間多了滿滿的嘈諷和酸意,仿彿連好好說話都不會了。

入坑公路車之後,會發現開始時門檻不高,但隨著投入的愈來愈多,才會漸漸發現公路車運動其實並不怎麼平民啊。

光是身上的行頭,從卡鞋、車褲、車衣到安全帽,沒有個萬把塊怕是買不到吧。
手上戴的運動手錶、車上掛的速度碼錶也都所價不匪,更別提有些碼錶光是簡配就要3-5千甚至上萬,然後搭配週邊的心律帶、踏頻器等又是另一筆不小的費用。

而算起來,功率計又是其中最讓人矛盾的配件了,首先,他的價格高,上萬塊只是基本行情,一般多在2-6萬不等。所以對一般的車友和愛好者來說,就不會是一個很必要的選擇,但偏偏隨著觀念的改變,功率又好像是一扇可以通往高嶺之地的大門,掌握了個人的輸出功率,就像掌握了武功心法一樣,可以讓人一步登天……
說的有點誇張了,總之,功率是一個較新的概念,但了解的人都知道對提高個人的運動品質,成績及避免運動傷害等來說卻是相當直覺而有效的。
在初期只想給自己做些評估的朋友來說,透過簡單的公式計算用來暫代功率計,本來也就無可厚非。建議樓主可以參考前面朋友貼的網站連結,幫自己建立一個簡單的表格,然後依照自己目前可用的資源進行分析,並實務的用在平日的騎車行程裏。
以我自己為例吧,因為我有速度碼錶及踏頻器,再利用自行車百岳網站了解騎行路線的坡度之後,就可以簡單的制作一些對照表來。
例如踏頻-速度-功率關係表
例如騎行路線-速度-功率分配計劃表
這樣當我在騎車的時候,看到現在的踏頻對應的速度,我大約可以判斷目前的坡度及功率的狀況,好重新的分配自己的速度和體力。
這就好比是我們在跑步的時候,一定會隨時注意心律並盡可能維持心律在一定百分比以下的原因,同樣的方式,我們也可以讓自己控在在70%FTP以下,而這並不致於增加我們太多的費用。
也許等到將來再一口氣全面升級也不一定^ ^

雖然許多的網站和視頻裏都有許多的人在使用功率計了,但實際上週遭真正買的人真的不多,也許這也是另一種智商稅吧,哈哈哈哈
笑噴
智商稅咧

一樣200W
順風可以40km
逆風可以20km

你怎麼用算的算出功率?
a86603654 wrote:
笑噴智商稅咧一樣200W...(恕刪)


我寫這篇就是針對您這種不懂看字只會亂噴的人

首先,文中我已說了,功率是現在較新而且很有用的一個觀念,但對許多人來說裝功率計的負擔並不小,所以想藉由一些基礎的數據來了解自己的功率輸出本來就無可厚非。

請在拿一些特殊的情況來說嘴時時候,先了解中文”參考”的意思,順風和逆風、重量、坡度、踏頻、檔位等等的組合,都會影響功率測量的結果,更何況只是通過幾個基本數據算出來的數字,我相信一個正常的有常識的人,絕不會僅僅拿一段路、一個特殊的狀況就去對自己的功率下定論,也不會以為純計算的數字真的就是身體實際可以出的功率了吧。

前文也說了,了解自己的功率可以幫助自己在訓練、在配速、在避免運動傷害等等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一個正常的有常識的人會懂得利用一些較客觀的環境來建立模組和數據,並用來做自己配合功率訓練的參考。
當發現這樣的方法對自己有幫助的情況下,是不是才有可能更進一步,例如去專業的店裏去測FTP ? 是不是才會更有興趣去裝功率計呢 ?

另外,”自嘲”這個中文不曉得您了解多少,在前面講了這麼多功率對自己練習上的幫助的時候,您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要再加一句”雖然許多的網站和視頻裏都有許多的人在使用功率計了,但實際上週遭真正買的人真的不多,也許這也是另一種智商稅吧”,因為我就是屬於還在觀望的那群人,明知道裝功率計的好處,但現在卻還是下不了手,但卻已經在利用相關的基礎的數據在做練習的人。

也和您說吧,我年紀不小,騎車不久,但是一個理論實踐主義的人,您能明白這幾句話的含意嗎 ?
因為現在的身體已經和年輕時有很大的差別了,以前臉不紅氣不喘,騎個u-bike就可以上的坡,現在卻是騎的臉紅脖子粗的。但自從導入了功率的概念之後,我會利用自行車百岳裏路線的坡道資訊先做勤前的了解,給自己做個路線規劃的配速表,搭配目前有的碼錶、踏頻器及運動手錶的資訊回饋,完成每一個前不久還走不完的路線。
issacwu0924的文章或回文不管在單車版或游泳版都有自己充滿智慧的見解跟分析.....
言談間也讓人感受得到氣度與高度!
還是很喜歡這種成熟思維下所闡述出來的想法.......在持續運動的路上一起加油打氣吧

issacwu0924 wrote:
我寫這篇就是針對您這(恕刪)
issacwu0924 wrote:
我寫這篇就是針對您這(恕刪)


不論功率多少,都是來自心跳,所以心律是最主要的。

自行車訓練,最基本的,一定要有的是" 心律 "。

我也有點年紀,有點年紀的時候,心律與 Strava App 是經驗上覺得很必要的練習工具。

有訓練有差,像是 新店→烏來,時間很固定,在 35 分鐘左上,算是還可以接受的成績。

最完整是 心律 + 踏頻 + 功率,像是我有預算限制,一開始也已經習慣只看心律。

我數學腦,踏頻自己換算就好了。

但是,我是一定會使用 Strava App,從免費使用,現在成為固定會員,覺得很划得來。

Strava App 可以看到自己的表現,此外,還可以看到同個路段的其他車友表現,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數據分析,再加上 Strava 有 Segment (路段) 數據。
我有裝功率計,但同一個區段就算跑出一樣的時間功率還是會有差的,只看心跳就更不準了,身體狀況,天氣,風向都會有影響
eric62 wrote:
我有裝功率計,但同一(恕刪)


我提供的資訊是只有對 "訓練" 有效,並沒有要去推算 "功率" 喔。

不準是指?

只要心律表、心律帶是準確的,得到的心律數據就是準確的囉。

純就 "單車訓練" 這個題目,心律是最基本的,運用科學訓練,"身體狀況,天氣,風向" 並不會影響訓練。

單車運動的訓練,相當的單純,他是一個 "不斷重複循環" + "使用工具" 的運動模式,最重要的是 "心肺功能"。

"身體狀況,天氣,風向" 一定對於騎乘表現有影響,但是,因為要訓練的是 "心肺功能","身體狀況,天氣,風向"等等不管怎麼變化,還是回到心律、心肺功能的訓練,因此,這些變數對於 "單車訓練" 的影響不大。

對於 "單車訓練",這裡指的是 "科學運動" 有高度興趣的車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https://cycl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94880

非常棒的文章。

這篇也是。像是這樣子製作訓練菜單,那麼,天氣、風向、坡度...等等各種條件不同,一樣都可以透過心律的數據進行科學訓練。

https://www.mr-sport.com.tw/training-knowledge/training-plan-by-heart-rate.html

我自己是使用 CTS 的菜單,因為習慣英文,因此使用外國的菜單。國外在科學運動訓練方面,相當的成熟,而這樣子訓練,真的很棒。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