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01026 wrote:
小弟有讀過一點運動生...(恕刪)
一連串的討論下來,我發現大家討論越來越深入了,雖然跟主題有點偏,但都是很棒的見解,學到真多謝謝大家。
mothertsai wrote:
我了解您的意思,可是如果我們拿國內或日本一些車手與歐洲車手比較,您會發現歐洲車手大腿相對要來的細多了,肌肉形狀也沒那麼明顯?
都是專業自行車選手,為什麼會有這樣差異??
這4個人都是專業自行車選手,都是從事有氧運動,長纖維應該都很很發達吧,也督不是練田徑,但你看他們的腿?而且也不是特例,是普遍現象。 why?我也不知道,所以拿出來跟大家討論看看,
是人種的關係嗎?。
cct147 wrote:
歐洲很多出色的單車手只是174-178cm高度的,高亞洲選手很多嗎?
wrote:
2005年環法單車賽的參賽選手中,身高最高的是身高1.98米的約翰范薩姆恩,最矮的是身高1.58米的塞繆爾杜姆林。體重最重的是體重95公斤的馬格納斯白克斯蒂特,最輕的是體重57公斤的是列奧那多派波利。心跳頻率最低的是每分鐘心跳35次的克里斯多佛亨那和勞倫萊弗文爾。車手們的平均數據是身高1.79米,體重71公斤,每分鐘心跳50次。
cct147 wrote:
其實,首先第一,歐洲職業選手大腿的肌肉量其實都是很大的,不過他們由青年開始每日都會按摩,肌肉是軟綿綿而很有彈性的(大家親手摸過就知了),不會輕易發漲變硬,令你錯覺以為他們的大腿肌肉量少吧,其實他們的大腿肌肉密度高、脂肪少、彈性佳、效率高。
cct147 wrote:
亞洲人很少從十一、二歲(甚至六、七歲)就接受正統訓練,近年雖然多了,也並非像歐洲式正統訓練,亞洲地區很少年青選手參加單車運動時,俱樂部的教練(亞洲根本很少以培養年青選手的單車俱樂部)會堅持他們先踩低阻力高轉數長距離去培養肌肉的。反之歐洲很多地方,十六歲前的單車手甚至嚴格限制他們的齒比,不單是比賽、連訓練也是。
cct147 wrote:
那樣是否過了發育期,就不能培養單車手的肌肉?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原來成年人,只要堅持先踩低阻力高轉數長距離,大腿肌肉仍然會增生大量的微絲血管,雖然不能100%培養成單車肌肉,但一定有莫大幫助,証實了先踩得慢,才能踩得快的道理。歐洲的職業選手,每一季開季前的調整期一定會踩LSD先build base,之後才進人正式訓練期就是這道理。
負重訓練
負重訓練,即台灣習慣稱法的重量訓練,是以增加肌肉強度及體積為目標的運動訓練。使用不同部位骨骼肌組織之收縮(向心收縮或離心收縮)產生之力量,抗衡重力(通常指啞鈴、槓鈴及其他器械之重量或阻力),使肌肉得到鍛鍊。針對人體不同的肌肉群組,有不同的重量訓練動作。
與舉重及健美運動不同,重量訓練並非一種獨立之運動項目,而是不同運動員訓練的基本元素。
重量訓練為一精密之運動科學,當中的不同元素包括負重量、動作質素、重複次數、組數甚至訓練之間休息之時間,均會對訓練的結果造成影響。
cct147 wrote:
我想那個車店老闆是錯的,53/11就是53/11,為何歐洲人轉一圈,亞洲人就變了要轉兩圈才會同等速度?
48501026 wrote:
小弟有讀過一點運動生理學和解剖學
黑人肌肉群以白肌居多,也就是肌纖維多,爆發力和肌力較發達,但肌肉含氧量差
白人肌肉群以紅肌居多,也就是肌肌肉含氧能力佳,但爆發力較差。
其他人種約為50%-50%,因此黃種人在田徑場上尤其是100公尺、鉛球、,很難在這種極端需要爆發力的項目上稱霸。人體肌肉經刺激後(訓練),其肌束的大小會改變,但數量是恆定的,因此在每站幾乎長達200公里的自行車場上,白人在生理結構上的優勢是無擁至疑的,而tiger woods除了本身擁有的天份外,他的基因結合了黑人的爆發力和黃種人的協調性,光是開球許多人都很難向背了。不對之處還請大家惠予卓見。
肌肉大小與力量?
作者winexchiu (羽人非獍)
看板MuscleBeach
標題Re: [問題]肌肉大小與力量?
時間Sat Jun 23 22:52:34 2007
[以下轉貼自鐵克網]
相信大家都知道白肌是爆發力~~~紅肌是耐力
人體的紅肌白肌的比例無法改變~~不是你想練什麼就練什麼!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普通人"就算再怎麼鍛練腿部肌肉也無法跑出9秒多的成績
也不可能跳過二米多的高度
為什麼??因為我們再怎麼增加肌肉的量也無法讓白肌的比例提高
但可能有人會問:那我可以增加全體肌肉的量~~這樣我的白肌總數目也增加了
對!!這樣子沒錯~~你的白肌總數目增加能夠讓你發出更大的爆發力~~舉起更重的啞鈴!
但是跑步與跳高要考慮自己的體重!!
你肌肉量大增相對的體重也大增@@||
所以那些優秀的運動選手其實是靠著高比例的白肌+後天苦練
:
:
:
為什麼你的手舉重能力可能可以勝過職業投手
但卻無法投出像投手一樣時速150公里的快速球?
因為你的神經發達度不如投手
他的神經可以在瞬間啟動90%的肌纖維
但你的神經卻只能在瞬間啟動50%的肌纖維
但為什麼在某個舉重動作上你可能可以勝過他?
因為單一舉重動作用到的肌群很少
雖然你只能啟動50%肌纖維
不過你的總體肌纖維數目贏他太多
但是投球是一個動用到很多肌群的動作
即使你的總肌纖維數目贏他
卻有可能在乘於 % 之後輸他!!
總之
力氣的大小決定於
神經
紅白肌比例
總肌肉數目
utt669 wrote:
迴轉一定是單車優先訓練的項目,我們教練規定的迴轉速基本都100-120了,迴轉不夠高怎麼去攻擊呢.
utt669 wrote:
單車上我們都是在看每公斤瓦數的,一切都依功率計再看資料,然後排課表.
只看力氣大小,感覺上沒意義.
太多人不是沒力氣,是都浪費掉力氣了,騎乘技巧不好,踩踏效率不好,姿勢不正確破風效果不好..
utt669 wrote:
光靠肌肉是撐不住幾個小時的高強度的,單車跟其他運動差很多,幾個小時的比賽幾乎都沒喘息的機會.
腳一停就退出領先集團了,我覺得要比其他運動的話比較接近馬拉松吧?
utt669 wrote:
今天是以背肌為主的話,隔天可能就是山路或者短途衝刺訓練了.
做完重訓後,就拉筋,按摩,再喝個乳清蛋白加bcaa,幾乎隔天就會好一半了.
coopers0201 wrote:
黑人比較少是因為單車的運動屬於高單價的物品,從運動別就可看出來。
中南美洲愛足球
2006年07月06日 09:22:26 來源:齊魯晚報 wrote:
據柯帕克先生介紹,這個足球博物館是經過漢堡市政府和民族學博物館近兩年精心籌備而建起來的。作為世界杯“魅力足球展”的一部分,將向觀眾展示豐富的足球歷史文化,包括展示作為足球起源地的燦爛的中國蹴鞠文化。
meridian wrote:
我也很想知道
為何單車選手幾乎都是白人, 田徑場幾乎都是黑人
跟你問的問題鐵定有什麼關聯性
mothertsai wrote:
我了解您的意思,可是如果我們拿國內或日本一些車手與歐洲車手比較,您會發現歐洲車手大腿相對要來的細多了,肌肉形狀也沒那麼明顯?
都是專業自行車選手,為什麼會有這樣差異??
這4個人都是專業自行車選手,都是從事有氧運動,長纖維應該都很很發達吧,也督不是練田徑,但你看他們的腿?而且也不是特例,是普遍現象。 why?我也不知道,所以拿出來跟大家討論看看,
是人種的關係嗎?。
48501026 wrote:
小弟有讀過一點運動生理學和解剖學
黑人肌肉群以白肌居多,也就是肌纖維多,爆發力和肌力較發達,但肌肉含氧量差
白人肌肉群以紅肌居多,也就是肌肌肉含氧能力佳,但爆發力較差。
utt669 wrote:
腳一停就退出領先集團了,我覺得要比其他運動的話比較接近馬拉松吧?
maumi65 wrote:
台灣的選手不完全在比公路賽,有時候會去比場地賽
為了在場地賽奪牌,訓練的時候比較著重爆發力培養
所以大腿會比較粗。
另外身高在視覺比例上也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