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為什麼環法選手腳力這麼強,但腿部肌肉並沒有很大??


48501026 wrote:
小弟有讀過一點運動生...(恕刪)


一連串的討論下來,我發現大家討論越來越深入了,雖然跟主題有點偏,但都是很棒的見解,學到真多謝謝大家。
http://tw.myblog.yahoo.com/jordanaj23/
mothertsai wrote:


我了解您的意思,可是如果我們拿國內或日本一些車手歐洲車手比較您會發現歐洲車手大腿相對要來的細多了,肌肉形狀也沒那麼明顯?

都是專業自行車選手,為什麼會有這樣差異??

這4個人都是專業自行車選手,都是從事有氧運動,長纖維應該都很很發達吧,也督不是練田徑,但你看他們的腿?而且也不是特例,是普遍現象。 why?我也不知道,所以拿出來跟大家討論看看,

是人種的關係嗎?


之前看過本篇討論,有一些心得,想發表,怕被砲轟,就沒PO文,不過想想,在01被批判也屬正常。

而且觀察版主的文章,溫和有條理,在另一篇關於一級車架、二級車架之見解,mothertsai大大有專業性且斯文有禮,想必文如其人。

因此,就來分享淺見,班門弄斧一下,還望諸位先進雅函。

mothertsai大大提到「可是如果我們拿國內或日本一些車手歐洲車手比較您會發現歐洲車手大腿相對要來的細多了」、「是人種的關係嗎?。」

之前蕭美玉選手在奧運公路賽、場地賽沒得名次,我在單車店聽到老闆(本身有騎車)說「國內選手的肌肉都要練很粗,國外都很纖細」,接著老闆對大伙說「您們知道為什麼嗎?」,大家都搖頭,他說「因為國外的選手四肢長、腿長的好處,是他踩一圈,亞洲選手要踩2~3圈,因此歐洲人迴轉速90和亞洲人的迴轉速90,兩人的車速會不一樣,亞洲選手只能用肌肉力量彌補身材的劣勢」

起初懷疑老闆說的原理...

不過,最近看網球,發現身高195~202的選手(可以打籃球MBA了),他們(長人)在發網球時,都能輕易發出160~200公里的高速發球,這樣的球通常都是「致勝球」,因為他們的手長,力距大,沒有粗壯的肌肉,就能夠發出200公里球速。 自由車選手也是,身材高的選手,腿長很長,力距大,踩踏一下,能夠發力的力量比較大。

亞洲自由車選手(馮俊凱、巫錦宏)練就粗壯肌肉,是為了因應對手。

同理,網球選手,西班牙的納達爾(Rafael Nadal),身高只有185,沒有身高優勢,為了增加力量,就練出強壯的二頭肌、股四頭肌。

發現同樣是歐洲人(網球選手),肌肉的粗壯、纖細有很大分野。 高長纖細的有美國選手John Isner身高202,捷克選手Berdych身高195,他們都是高長的身材,不用練粗壯的肌肉,就能發揮力量。

肌肉粗壯的納達爾(Rafael Nadal),因為他的身高只有185,需要肌肉力量補足身材的劣勢。 在對戰中,遇到美國選手John Isner(202),捷克選手Berdych(195),185的Rafael Nadal,能夠截長補短,就是利用本身練就的肌肉,增加「球的質量」,以應付對手的「球速」。


如果有修過【運動生理學】,比較能夠了解【運動原理】,畢竟【體育】是有【互通性的】,無論是什麼運動,心肺、肌肉、血糖都是影響因素。除此之外,【心裡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只可惜,我只有買【運動生理學】這本書來自修,並非在課堂上學習,只有片面的知識,如果有機會到體育學院(大學)修個10幾學分,比較能入門了解體育原理。


綜上所言,自由車、網球、慢跑...都是有相關性的,遍觀【奧運比賽各項目】,影響成績最大的,還是身材。 如果我們只求【學會某項運動】(EX: 只求美利達環化賽完賽),那身材不是非常重要,身材高與矮都能完賽。但如果是要在職業賽事中取勝,身材是重要關鍵,身材矮的,為了贏國際選手,就只能練肌耐力。

而歐洲人,也有身材高低之分,和中國一樣,北歐的身材較高、南歐的身材較矮,像納達爾(Rafael Nadal)就只有185、體重85,另外一位比較矮的是西班牙選手Ferrer,有粗壯肌肉,體重75KG,曾排名進世界前四名,他只有175,和張德培差不多高而已。


因此,在體育這領域,無論是自由車、網球,要爭奪好成績,不是人種問題,是身材「高」與「矮」的問題。 而身材「矮」的人,取勝在於「技巧」與「肌肉」這【兩項武器】,若兩者武器皆無,很難贏過身高「高」的選手。



我想那個車店老闆是錯的,53/11就是53/11,為何歐洲人轉一圈,亞洲人就變了要轉兩圈才會同等速度?歐洲很多出色的單車手只是174-178cm高度的,高亞洲選手很多嗎?

其實,首先第一,歐洲職業選手大腿的肌肉量其實都是很大的,不過他們由青年開始每日都會按摩,肌肉是軟綿綿而很有彈性的(大家親手摸過就知了),不會輕易發漲變硬,令你錯覺以為他們的大腿肌肉量少吧,其實他們的大腿肌肉密度高、脂肪少、彈性佳、效率高。

為何高效率?因為歐洲的青少年單車訓練發展得很成熟,無論少年成長期,或青年期,總之是身體發育時期,他們堅信只有先踩慢車才會快的道理,他們會堅持年青選手先踩低阻力高轉數慢車(俗稱儲里數)去build base,這樣雙腿會增生大量微絲血管,肌肉細胞也被培養成非常有效率的肌肉,不單單是所謂的長短肌之分野,是一種以耐力型為主但效率很高可發出高功率的肌肉,亞洲人很少從十一、二歲(甚至六、七歲)就接受正統訓練,近年雖然多了,也並非像歐洲式正統訓練,亞洲地區很少年青選手參加單車運動時,俱樂部的教練(亞洲根本很少以培養年青選手的單車俱樂部)會堅持他們先踩低阻力高轉數長距離去培養肌肉的。反之歐洲很多地方,十六歲前的單車手甚至嚴格限制他們的齒比,不單是比賽、連訓練也是。

那樣是否過了發育期,就不能培養單車手的肌肉?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原來成年人,只要堅持先踩低阻力高轉數長距離,大腿肌肉仍然會增生大量的微絲血管,雖然不能100%培養成單車肌肉,但一定有莫大幫助,証實了先踩得慢,才能踩得快的道理。歐洲的職業選手,每一季開季前的調整期一定會踩LSD先build base,之後才進人正式訓練期就是這道理。

另外,每一次練習完,適度拉筋及自我按摩是必須要做的事,功效很大。


多謝cct147大大的講解

但是小弟仍有許多疑問

(一)
肌肉粗壯,力量才強大,不是嗎?

例如;180台歐洲體育台Euro Sport會播的【全美比腕力賽】,出現的選手都是粗壯的,難道纖細如女子的手臂,能勝出? ....另外,民視綜藝大集合,有比腕力賽,粗壯的比較能贏。

請參見
03/31 綜藝大集合 腕力大比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5QP3JXV2TI



(二)
cct147 wrote:

歐洲很多出色的單車手只是174-178cm高度的,高亞洲選手很多嗎?


小弟對歐洲自由車選手是不熟,

但看環義大賽,他們的公路車尺寸滿多是L、M/L,座管與龍頭的高低差很大,座管高、龍頭低,身高至少有180~185吧?

補充
維基百科資料
wrote:
2005年環法單車賽的參賽選手中,身高最高的是身高1.98米的約翰范薩姆恩,最矮的是身高1.58米的塞繆爾杜姆林。體重最重的是體重95公斤的馬格納斯白克斯蒂特,最輕的是體重57公斤的是列奧那多派波利。心跳頻率最低的是每分鐘心跳35次的克里斯多佛亨那和勞倫萊弗文爾。車手們的平均數據是身高1.79米,體重71公斤,每分鐘心跳50次。


環法車手們的平均數據是身高1.79米,應該還是比台灣選手平均身高還高一些?

雖然自行車運動的選手身高平均179,但其他運動,歐洲選手不只179,在網球、棒球(投手)方面,身高還是有優勢。



(三)
cct147 wrote:

其實,首先第一,歐洲職業選手大腿的肌肉量其實都是很大的,不過他們由青年開始每日都會按摩,肌肉是軟綿綿而很有彈性的(大家親手摸過就知了),不會輕易發漲變硬,令你錯覺以為他們的大腿肌肉量少吧,其實他們的大腿肌肉密度高、脂肪少、彈性佳、效率高


不知C前輩提出的理論,是否通用於其他運動?

因為看到棒球、網球選手,還是有粗壯肌肉的。


剛剛小弟提到的納達爾很粗壯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四)
cct147 wrote:
亞洲人很少從十一、二歲(甚至六、七歲)就接受正統訓練,近年雖然多了,也並非像歐洲式正統訓練,亞洲地區很少年青選手參加單車運動時,俱樂部的教練(亞洲根本很少以培養年青選手的單車俱樂部)會堅持他們先踩低阻力高轉數長距離去培養肌肉的。反之歐洲很多地方,十六歲前的單車手甚至嚴格限制他們的齒比,不單是比賽、連訓練也是。


台灣的單車運動沒有往下深根。

肌肉的原理如果適用於每項運動,那舉例來說,棒球有從八~九歲開始。

棒球從國小一二年級就有正統訓練。

您看張泰山的肌肉也是很粗壯
(圖片來源,張泰山FB)




(五)
cct147 wrote:
那樣是否過了發育期,就不能培養單車手的肌肉?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原來成年人,只要堅持先踩低阻力高轉數長距離,大腿肌肉仍然會增生大量的微絲血管,雖然不能100%培養成單車肌肉,但一定有莫大幫助,証實了先踩得慢,才能踩得快的道理。歐洲的職業選手,每一季開季前的調整期一定會踩LSD先build base,之後才進人正式訓練期就是這道理。


C前輩表示「發現原來成年人,只要堅持先踩低阻力高轉數長距離,大腿肌肉仍然會增生大量的微絲血管,雖然不能100%培養成單車肌肉,但一定有莫大幫助」

那和之前聽到的,有很大不同,照之前的觀點,是要高阻力、低轉速。

另外,重量訓練的原理是高阻抗,這和C前輩的理論,似乎不一樣?
這何者為對呢?


負重訓練(出處【維基百科】)

負重訓練
負重訓練,即台灣習慣稱法的重量訓練,是以增加肌肉強度及體積為目標的運動訓練。使用不同部位骨骼肌組織之收縮(向心收縮或離心收縮)產生之力量,抗衡重力(通常指啞鈴、槓鈴及其他器械之重量或阻力),使肌肉得到鍛鍊。針對人體不同的肌肉群組,有不同的重量訓練動作。

與舉重及健美運動不同,重量訓練並非一種獨立之運動項目,而是不同運動員訓練的基本元素。

重量訓練為一精密之運動科學,當中的不同元素包括負重量、動作質素、重複次數、組數甚至訓練之間休息之時間,均會對訓練的結果造成影響。




(六)
請教
千沛有出蛋白營養品,罐裝,像奶粉一樣,不便宜,約一千多元。
對於肌肉的組織,有幫助嗎?


(七)
希望能多多和C前輩交流,還望賜教。


(八)補充
cct147 wrote:
我想那個車店老闆是錯的,53/11就是53/11,為何歐洲人轉一圈,亞洲人就變了要轉兩圈才會同等速度?


詳細我在請教於他

他說的原理,感覺很像是「跑步,腳長的選手跨一步的距離,會比腳短的人還長出許多」,那單車方面,個人也有感覺,腳長的人踩一圈,腳短的踩一圈,兩者好像有不一樣的效果,但又說不出原理。


(九)在01爬文到一篇

力氣大是不是 不等於肌肉大阿?

尚未消化此篇內容,不過大略看一下,眾說紛云。
48501026 wrote:
小弟有讀過一點運動生理學和解剖學

黑人肌肉群以白肌居多,也就是肌纖維多,爆發力和肌力較發達,但肌肉含氧量差
白人肌肉群以紅肌居多,也就是肌肌肉含氧能力佳,但爆發力較差。

其他人種約為50%-50%,因此黃種人在田徑場上尤其是100公尺、鉛球、,很難在這種極端需要爆發力的項目上稱霸。人體肌肉經刺激後(訓練),其肌束的大小會改變,但數量是恆定的,因此在每站幾乎長達200公里的自行車場上,白人在生理結構上的優勢是無擁至疑的,而tiger woods除了本身擁有的天份外,他的基因結合了黑人的爆發力和黃種人的協調性,光是開球許多人都很難向背了。不對之處還請大家惠予卓見。


剛剛搜尋關鍵字【肌肉大小與力氣大小】,看到PTT有一篇文章【肌肉大小與力量?】提到紅白肌比例,和 48501026前輩提到的理論,有相關。

出處
http://www.ptt.cc/bbs/MuscleBeach/M.1182610358.A.73E.html
節錄如下
肌肉大小與力量?


作者winexchiu (羽人非獍)
看板MuscleBeach
標題Re: [問題]肌肉大小與力量?
時間Sat Jun 23 22:52:34 2007

[以下轉貼自鐵克網]
相信大家都知道白肌是爆發力~~~紅肌是耐力

人體的紅肌白肌的比例無法改變~~不是你想練什麼就練什麼!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普通人"就算再怎麼鍛練腿部肌肉也無法跑出9秒多的成績
也不可能跳過二米多的高度

為什麼??因為我們再怎麼增加肌肉的量也無法讓白肌的比例提高
但可能有人會問:那我可以增加全體肌肉的量~~這樣我的白肌總數目也增加了

對!!這樣子沒錯~~你的白肌總數目增加能夠讓你發出更大的爆發力~~舉起更重的啞鈴!

但是跑步與跳高要考慮自己的體重!!
你肌肉量大增相對的體重也大增@@||
所以那些優秀的運動選手其實是靠著高比例的白肌+後天苦練

:
:
:

為什麼你的手舉重能力可能可以勝過職業投手
但卻無法投出像投手一樣時速150公里的快速球?

因為你的神經發達度不如投手
他的神經可以在瞬間啟動90%的肌纖維
但你的神經卻只能在瞬間啟動50%的肌纖維

但為什麼在某個舉重動作上你可能可以勝過他?
因為單一舉重動作用到的肌群很少
雖然你只能啟動50%肌纖維
不過你的總體肌纖維數目贏他太多


但是投球是一個動用到很多肌群的動作
即使你的總肌纖維數目贏他
卻有可能在乘於 % 之後輸他!!

總之
力氣的大小決定於

神經

紅白肌比例

總肌肉數目




版主問【為什麼環法選手腳力這麼強,但腿部肌肉並沒有很大??】

若歐洲選手的肌肉沒有很大,那他們的總肌肉數目就不多?

他們力量大的原因之一,會是神經紅白肌比例比較優,有利於從事單車運動、甚至其他運動?

學理上我就不太懂了,現實中我常去環台賽看國外的選手,觀察中腿圍並不小,肌肉量看起來就大,跟照片上看

得差蠻多的,體脂肪超低,這點很明顯.

乳清蛋白對肌肉修補很有幫助,但是沒操練來吃的話會胖喔.

重量訓練是針對一些部位肌肉的訓練,先破壞肌肉再讓他生長變壯,對單車來說能練的部位有限.

迴轉一定是單車優先訓練的項目,我們教練規定的迴轉速基本都100-120了,迴轉不夠高怎麼去攻擊呢.

要維持幾個小時高轉速,一定要刻意的練習,重量訓練我們都是晚上在健身房訓練的.

騎上車時就照課表訓練.

單車上我們都是在看每公斤瓦數的,一切都依功率計再看資料,然後排課表.

只看力氣大小,感覺上沒意義.

太多人不是沒力氣,是都浪費掉力氣了,騎乘技巧不好,踩踏效率不好,姿勢不正確破風效果不好..

光是上下把的騎乘位,就差了好幾瓦,能全程都輕鬆抓下把.就先贏一些了.

光靠肌肉是撐不住幾個小時的高強度的,單車跟其他運動差很多,幾個小時的比賽幾乎都沒喘息的機會.

腳一停就退出領先集團了,我覺得要比其他運動的話比較接近馬拉松吧?



utt669 wrote:
要維持幾個小時高轉速,一定要刻意的練習,重量訓練我們都是晚上在健身房訓練的.


請問大大一個問題
重量練習內容如何呢?
重訓完肌肉可能要酸二、三天才能恢復
這樣不會影響其他訓練嗎?

kn4624 wrote:
請問大大一個問題重量...(恕刪)


熱身跟核心訓練就花掉不少時間,再來就每天針對單一部位肌肉操.

單一訓練項目依重量循序上來,操個三輪就半個小時了吧.

每天換個部位訓練.

例如今天重訓針對股四頭肌,就會隔天的單車課表會排長途或者練迴轉.

今天是以背肌為主的話,隔天可能就是山路或者短途衝刺訓練了.

做完重訓後,就拉筋,按摩,再喝個乳清蛋白加bcaa,幾乎隔天就會好一半了.

(一)
utt669 wrote:

迴轉一定是單車優先訓練的項目,我們教練規定的迴轉速基本都100-120了,迴轉不夠高怎麼去攻擊呢.


utt669大大晚安

迴轉速110以上,上半身、臀部有浮起來的感覺,這是穩定性不夠嗎?



(二)
utt669 wrote:

單車上我們都是在看每公斤瓦數的,一切都依功率計再看資料,然後排課表.

只看力氣大小,感覺上沒意義.

太多人不是沒力氣,是都浪費掉力氣了,騎乘技巧不好,踩踏效率不好,姿勢不正確破風效果不好..


嗯~所以在力量、訓練方法、肌肉群、原理...方面,「單車運動」和「棒球、網球...等其他運動」有所不同了。



(三)
utt669 wrote:

光靠肌肉是撐不住幾個小時的高強度的,單車跟其他運動差很多,幾個小時的比賽幾乎都沒喘息的機會.

腳一停就退出領先集團了,我覺得要比其他運動的話比較接近馬拉松吧?


「棒球、網球...等其他運動」是重視瞬間暴發力,肌肉力量(力氣)就很重要了,否則回擊回去的球「軟綿綿」,毫無威脅性。

而「單車」是重視持久性的耐力。



(四)
很少人能夠在【每項運動】都能專精了?

例如,為了練棒球、游泳,上半身肌肉太粗勇,對於單車是不利。

若照單車的要求,打照出的體型,又無法勝任游泳、棒球、網球。





(一)
utt669 wrote:
今天是以背肌為主的話,隔天可能就是山路或者短途衝刺訓練了.

做完重訓後,就拉筋,按摩,再喝個乳清蛋白加bcaa,幾乎隔天就會好一半了.


背肌方面,我做的是【 啞鈴單臂划船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KqxA9yDf-o


(二)
另外,我有做這個
【健身】飛鳥 訓練三角肌

不過,不知道三角肌對於單車有沒有影響性?


(三)
coopers0201 wrote:

黑人比較少是因為單車的運動屬於高單價的物品,從運動別就可看出來。

中南美洲愛足球


以C大之看法,似乎是意味著中南美洲貧窮,所以只能踢足球。
如果大家有裝 MOD 中華電信 電視盒,看到體育台播的【德甲足球聯賽】,發現【歐洲人也愛足球】,因為【足球是歐洲傳過去的

至於中南美洲,大家知道【棒球】也是【中南美洲】的長項嗎?
耶~~在日本、韓國、美國、台灣、中南美洲都喜歡【棒球】,那美國、日本貧窮?


之前有新聞,足球王子貝克漢退休,引起轟動。

貝克漢是白人、或黑人、亦或是中南美洲人?

答案是,【足球明星--貝克漢是白人,是英國人】。

參見【 20130519中天新聞 最後一役! 告別之戰貝克漢飆淚離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R5nI7ymb00

發佈時間:2013-05-18
38歲的【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在台北時間19日結束生涯最後一場比賽,小貝下場時和巴­黎聖傑曼的隊友擁抱,忍不住流下男兒淚,感動全場球迷,這場比賽包括前法國總統薩柯奇­還有小貝全家人都到場觀看,在歡送儀式上,小貝特地用法語向球迷說「謝謝巴黎」。


C大說的【中南美洲愛足球】,那是因為【足球是歐洲傳過去的,在殖民時期】。
就如同,棒球是由美國-->日本-->台灣,那能證明棒球適合亞洲人、還是美國人?

那足球從哪發源? 由【中國發源】,有一篇文章寫【德國漢堡博物館收藏蹴鞠 稱足球發源于中國】

2006年07月06日 09:22:26  來源:齊魯晚報 wrote:

據柯帕克先生介紹,這個足球博物館是經過漢堡市政府和民族學博物館近兩年精心籌備而建起來的。作為世界杯“魅力足球展”的一部分,將向觀眾展示豐富的足球歷史文化,包括展示作為足球起源地的燦爛的中國蹴鞠文化。





(四)
meridian wrote:

我也很想知道
為何單車選手幾乎都是白人, 田徑場幾乎都是黑人
跟你問的問題鐵定有什麼關聯性


文化,文化有關係。
或是恰巧。

也有許多運動,是白人、亞洲人、黑人都喜歡的,而且都非常棒。
例如 : 網球。 法籍黑人宋嘉是世界前10,白人約克維奇是世界球王,日本錦織圭排名世界前20。

在這項運動,白人、黑人、黃種人各領風騷。

證明,是有些運動,不分人種。


反之,
同樣是白人,美國人喜歡橄欖球,英國人就不喜歡。
是文化因素,英國人不喜歡橄欖球。
但弔詭的是,美國人的祖先來自英國,但兩國喜歡的運動卻不一樣,他們可都是【同一人種呀!!】


結論,運動【不一定和人種有關】,可能和【文化】有關。
例如,日本、韓國、美國、台灣、中南美洲都喜歡【棒球】,但都【不是同一人種】

文化中,黑人(國家)不喜歡單車,所以沒發展單車,並不一定是他們不適合。




(五)
mothertsai wrote:


我了解您的意思,可是如果我們拿國內或日本一些車手歐洲車手比較您會發現歐洲車手大腿相對要來的細多了,肌肉形狀也沒那麼明顯?

都是專業自行車選手,為什麼會有這樣差異??

這4個人都是專業自行車選手,都是從事有氧運動,長纖維應該都很很發達吧,也督不是練田徑,但你看他們的腿?而且也不是特例,是普遍現象。 why?我也不知道,所以拿出來跟大家討論看看,

是人種的關係嗎?


48501026 wrote:

小弟有讀過一點運動生理學和解剖學

黑人肌肉群以白肌居多,也就是肌纖維多,爆發力和肌力較發達,但肌肉含氧量差
白人肌肉群以紅肌居多,也就是肌肌肉含氧能力佳,但爆發力較差。


utt669 wrote:

腳一停就退出領先集團了,我覺得要比其他運動的話比較接近馬拉松吧?


深夜思考
輾轉難眠

再度以邏輯的方式推理

(1)版主的提問是【是人種的關係嗎?】

(2)48501026先生認為【黑人善長爆發力的運動、白人爆發力不佳】(推得)=>黑人善長短跑、網球、棒球等爆發力運動, 不擅單車、馬拉松,所以黑人不在單車界發光發熱。

(3)是以,utt669先生認為的【單車=類似馬拉松】,回證48501026先生的看法,是成立的。因為現實狀態之中,單車賽事仍以白人為主。

(4)BUT,白人、黃種人也擅長爆發力的棒球、網球,例如前述說的納達爾、Ferrer、張德培、還有盧彥勳、張泰山、王貞治、林仲秋...許多白人、黃種人都在網壇、棒壇發光發熱,棒壇、網壇仍以白人為天下,那回證48501026先生的【白人爆發力不佳】看法,是不成立的。 因為【白人也有爆發力】。

(5)結論,以人種來分,不盡完美。

感覺【白人的資質滿全面性的】,不僅單車、馬拉松這類持久性的運動非常在行,連棒球、網球這種【講求速度、力量的爆發力】,白人也是占主流。



以【人類學】來看,黃種人有細分民族(華人(漢藏語系)、馬來人、阿爾泰語系(日、韓)、南島語系(菲律賓、台灣原住民、印尼)),白人有細分民族(南斯拉夫、拉丁民族、日耳曼民族....)。

人類經過通婚、融合,許多DNA已經有新的改變,例如西班牙在18世紀移民、殖民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經過兩百多年,在當地,也有種族融合。 也無法明確說他們是白人、或是有色人種。

所以,在未來,運動也逐漸跨人種、跨文化了。
馬拉松有黑人、也有白人。
單車也有黑人,環法車隊有一位是法籍的黑人。(法國、荷蘭的境內有不少黑人後裔,最早是19世紀由非洲殖民地來歐洲當勞工)




(六)
maumi65 wrote:
台灣的選手不完全在比公路賽,有時候會去比場地賽
為了在場地賽奪牌,訓練的時候比較著重爆發力培養
所以大腿會比較粗。

另外身高在視覺比例上也有影響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