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台北市政府交工處總工程司謝銘鴻
所謂「沒有缺點,就看不到完美.」.敦化自行車道啟用以來風風波波,引起許多話題的討論,我們工作的所有同仁從中學習很多,對每次的新聞報導或車友的指教,我們都虛心接受也不斷在反覆思考「如何作可以更好?」
跨出這第一步,我必須承認當初非常惶恐,也很艱辛.這第一步是代表台北市要作出第一條市區的自行車道會不會順利成功?第一條要設計從既有的道路重新分配行駛空間,如何取得汽機車族的平衡又要兼顧所有的臨停需求,要第一次就討好所有的人,那是不太容易的.換言之,要改變既有的習慣,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有時想現在要夏天不吹冷氣也要一段很長的時間適應,雖然小時後在鄉下都習慣不吹冷氣),當初我們確實規劃得比較理想化,想要給自行車騎士安全的空間,所以設置了緣石,卻沒想到造成汽機車族的抱怨連連.在忠孝以南的路段,我們改用槽化線兼配置一些臨停灣嘗試,發現效果也不錯,換言之,在有限的空間下再細緻地分配適當寬度的自行車路權以及臨停區,讓大家學會彼此分享與共用道路空間,彼此尊重路權,其實也是一種設計的思考邏輯,這是我們很大的心得發現,現況不難發現仍有少數的違規者,但八成以上的空間都已騰讓出來給自行車了,大家可以想像,這自行車道的空間以前多是汽車格位或違規停車的佔用者,自行車必須在內側車道與汽機車夾雜交織,現在有一條空間出來了,我的看法是大多數的駕駛人是願意守法的,就像捷運大多數人都願意禮讓博愛座一樣.台北人確實可愛.
尊重的文化,一直是國人欠缺的道德觀,自行車加入整個交通工具行列,必然引起原本的生態平衡,不管有沒有自行車道,我們都希望所有駕駛人都要練習學會尊重自行車騎士也有路權,就好像我們現在都必須尊重行人,尤其是要更禮讓輪椅者或視障者一般,這條敦化自行車道的誕生,我們是希望能帶動這樣的觀念與行車文化.我們深知, 改變不一定有機會成功,但不改變永遠沒有機會成功.
對於大家的意見,我們也都有搜集,舉凡鋪面型式的選擇,或者排水溝格柵板的數量與型式設計方式(當初是考量雷陣雨的市區瞬間排水量需求),或者臨停空間的安排以及強力的執法…等等,其實在敦化以後的大安森林公園自行車道,敬業三路自行車道…等,我們都有反省檢討並逐一修正,所以希望大家給我們時間,畢竟這是第一條幹道型的自行車道,國外城市也有類似的路型,國內大概是第一條,我們深知還有諸多改善與彼此學習適應的空間與時間,相信經驗的累積,可以給我們工作團隊更多的智慧,讓我們可以再為台北市創造多一點的自行車友善環境,也讓台北市有機會可以真正走向低碳城市而不是喊喊口號,因為我們自行車環境確實落後歐洲城市或日本太多了,而且們的交通環境也比這些國家複雜(多了機車以及可以隨招隨停的計程車…),我們確實還要更努力!!!
目前緣石拆除後,會有幾天補上鋪面及劃設標線的施作工程,若有造成騎乘的困擾,還請見諒,歡迎大家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改善意見,我們所有同仁也願意與大家一起討論,謝謝大家!
swat5837 wrote:
這要說是一語雙關嗎?...(恕刪)
說得很好
我們常常看到的是,一堆不知道專不專業的人,批評很多,卻拿不出解決辦法
台灣就那麼大,人多車多,道路不夠,要不要徵收你家來作道路?我相信沒有人會說好
但是大家都想要騎、開車上路,塞車了就只會抱怨政府,公車、捷運虧損了,也一樣抱怨政府
劃自行車道,為的是提供一個取代汽機車、公車、捷運的方案,講白點,就是要你開車、騎機車不方便,這樣你才會搭公車、搭捷運、騎腳踏車甚至走路
每個人騎開車如果都還是把交通號誌當參考用,就算沒有自行車道,就算自行車道在人行道內,一樣抱怨交通不好、一樣抱怨自行車不方便
尊重,不是只有政府官員要尊重民意,民眾更應該尊重法律、尊重法規,尊重路上的每一個人,無論他是騎車、開車、還是走路,不是要別人來尊重你,而是你應該先尊重別人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