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y wrote:
如果是700c......(恕刪)
這車的第一代原型是用輪椅的24"輪子,裝殘障奧林匹克用的競速胎,
那時想說,不是很在乎重量的人,還可以買到實心內胎,保證怎麼騎都不會破胎.
但後來考慮到公路車的外胎選擇要多樣一點,才改成650C;
至於為什麼要用650而不用700,RC堅持405mm是最大的原因,
我個人蠻重視車子的操控性,不希望它的後叉比登山車還長....而如果用700C,405是怎樣都塞不進去....
況且,650C在公路車系統裡雖不熱門,但也算是一種標準規格,
也有很多車廠為了小尺寸的公路車煞車裝不進去而選擇做650C的車子,
所以,650C應該是不會從市面上消失,也應該不會買不到修補零件.
至於安全性的問題,這車原本是要推外銷的,所以當然不敢亂來,
為了能在全世界銷售,我有安排從首批量產裡抓一台到SGS進行EN的安全認證,並於8月4日完成測試,
比較可能有疑慮的幾個零件,也由廠商那邊提供符合EN測試的報告後才採用;
另外,這批其實已有三台由我,我朋友,和一位TRIGON贊助的選手在做實車路測,
騎到目前為止還沒聽到有什麼大問題傳出.(不才我是曾經在半小時不到的下坡路段把避震車騎斷的人)
當然之後有賣出的話,也一定會收集使用者的意見再做改良和修正,
畢竟每個人的使用情況不盡相同,有多一點使用者的feedback,才有改良的線索.
至於悍馬車的問題,我的認知是這樣的,
它的車架折疊結構算是非常好,強度也不錯,
但就因為它只有登山車武裝式樣,
對於不常玩offroad的使用者而言,太過強壯,騎柏油路也太累了,
所以就會想改細胎看能不能騎得輕快一點,
而改了細胎之後,又會出現後續煞車力量和外胎抓地力不能平衡的問題,
以及登山車系統齒輪比就是怎樣都無法讓速度再更快的問題,
於是,無避震前叉,700C輪子,C夾,公路車系統變速...一路改下去,最後只剩車架是原本的 = =
不過,大家的車自己改得開心,騎得開心最重要,看到特別的改裝好好欣賞一下別人的手藝也不錯啦.
最後,補充一點,其實現在的大眾運輸對自行車都算很友善了,
但就是那間百年老店的台鐵....總是讓我在剪票口血壓飆破兩百

登山車/公路車裝攜車袋去搭火車是我以前常做的事,但能不能順利闖關好像總得看剪票員的心情.
最讓我生氣的一次是我整台車都塞進車袋塞好了,結果那位仁兄居然說,
"你這包這麼大一包,會影響到其他人搭車的權益,會把我們的客人嚇到,你看別人帶那個折疊車,小小一包才像樣",
還真是差點想用那包車往他頭上砸下去....
不過這台折疊的測試號做好以後倒是沒再遇過這種事了,
就算沒攜車袋,用垃圾袋包一包都能暢行無阻,只能說,唉,體積還是一個因素吧.
wizzchang wrote:
創新研發值得鼓勵
但是感覺有點沒把握到主軸
摺疊車是用來做快速收納的...(恕刪)
其實就我的認知裡,對於折疊車要創新的主軸,並非只有快速收納一項,
而是至少有: 1.行駛性能 2.折疊後尺寸 3.收折速度 這三個方面可以來討論,
每間公司的折疊車產品在三個主軸裡都或多或少強調其中一兩項,(雖然絕大多數是強調第三項)
但要達到同時符合三個要求,就真的有其困難度在,
在市面產品各自表述的情形下,當然想買車的人就是要仔細評估後,挑選最符合自己需求的車.
就wizzchang所舉的兩個例子來說,(大家都是大輪,就先假設行駛性能相同)
Dahon的Tornado,收折後的尺寸夠小,但是,不僅要拆前後輪,動車架似乎也需要工具?
完全拆解再裝箱,我想所需的時間應該至少也要兩三分鐘吧??
況且,以某些人來說,需不需拆後輪就會是個關鍵問題,鏈條是個會讓人頭痛的東東;
而IF Urban 700C收折很快,但它折疊後的尺寸是102x77x42(公分),
要塞進一般小轎車的行李箱其實是"需要一點技巧"的,
而這和一般車種拆前後輪裝袋後差不多的尺寸,對於某些大眾運輸來說,還是件"尺寸過大"的行李;
而這也再度說明,其實各家折疊車是各有其長處短處,大家還是看自己需求去選車吧.
不過好像可以歸納出幾個相類似的理念,
缺點:這車不是很好的公路車(重) 折疊機能不佳(慢),白牌車(不過有經過EN測試),又貴(C/P值不佳)。
優點:但對於想要到處趴趴跑,沒有休旅車,又想要一起出遊的家人(不是去Off Load),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小車就可以放個三輛車再加三個人(比起換休旅車省太多了)。要一個人定點(上火車、上捷運、上高鐵、上客運)也是不錯的選擇。
由於本人不會騎這個參加比賽,不會騎這台Off Load,經過宅狼大(原設計者)的解釋後,已經有了自己的方向了,週日要再到鳳山寺去接觸這個夢想,看看能不能實踐這個夢想(我的想法很奇怪 想要換 26"的輪組 要換平把.....)。
不管您的想法是什麼,(11/8)自己到鳳山寺操場旁試試最靠得住,看看台灣自行開發的大折、反正試試又免費。
P陳
homewolf wrote:
而是至少有: 1.行駛性能 2.折疊後尺寸 3.收折速度 這三個方面可以來討論,
每間公司的折疊車產品在三個主軸裡都或多或少強調其中一兩項,(雖然絕大多數是強調第三項)
但要達到同時符合三個要求,就真的有其困難度在,
在市面產品各自表述的情形下,當然想買車的人就是要仔細評估後,挑選最符合自己需求的車.
收折速度在需要把單車裝進袋子後, 大概就會大大的增加時間了。
折疊單車可能不到一分鐘, 裝進袋子可能要 3 分鐘左右。
這台可能折疊+拆車要 2 分鐘, 裝進袋子可能要 3 分鐘左右。
1 分鐘內和 2 分鐘, 可能有速度的差異,
但是 4 分鐘和 5 分鐘, 就算是一樣久的時間了。
折疊車我個人重視折疊體積與非切斷上管的設計,
畢竟速度大多數不會差太多, 當然有那種很快的,
騎乘性能可以從自己的體力/腳力來彌補,
無法改變的就是折疊體積。
舉個極端的例子, 在苗栗 100K 就看到 strida 比我還快,
我是輪胎 20 吋 (406) 折疊車, 但是他用腳力彌補了單車的性能。
也看過 carryme 在某苗栗活動完成全程。
但是我就沒辦法把我的折疊車變成那麼小了。
這台車的設計, 應該是以 "行駛性能" 作第一考量吧!
這台車最大的障礙應該就是車價了, 看看能否打進國外先進國家市場,
這價錢他們應該可以接受。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