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王 wrote:
都英文~看不懂~英文...(恕刪)
第一段大意是說, 熱起來的肌肉, 類似橡皮筋, 當拉扯時, 會有些許彈性. 而"冷"(指未熱起來)的肌肉, 像膠帶一樣, 用力拉扯會裂傷.
當肌肉纖維裂傷時, 會釋出組織液, 聚集在受傷周圍. 然後就產生發炎現象, 特徵是局部腫脹跟疼痛. 那區域通常會溫跟呈現紅色, 因為局部血液循環的增加.(譯者註:簡而言之, 就是紅腫熱痛) (所有的組織不管是否看得到, 都會多少有腫脹; 踝關節扭傷很容易看到腫脹, 是因為小區域, 且沒有比他更低的地方, 所以重力會使液體聚集在那邊)
在受傷之後, 這過程就立刻開始, 但要引起疼痛和僵硬(腫脹的肌肉), 可能會花到 24-72小時來聚集足夠的組織液.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發生意外或傷害時, 沒有立刻去看醫師, 只是因為一開始沒痛的很厲害(或也許都沒感覺痛).
疼痛, 僵硬, 瘀青, 和組織疼痛, 是急性期的症狀. 受傷之後常會用冰, 是因為可收縮血管, 可減輕腫脹, 及麻木疼痛, 和控制出血. 每次不要冰敷超過 20 分鐘. 要保護皮膚, 避免因冰敷而受傷. 要再次冰敷前, 要使皮膚回到正常溫度. 在急性期不應使用熱敷. 會增加血液漏出, 而增加腫脹跟痛. 大部份專家同意, 急性受傷後, 冰敷可加速復原. 在受傷的頭 72 小時內, 給予熱敷會減緩復原.
翻到這裡應該夠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