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高於300公里的長距離,鋼管車會比一級鋁車好嗎?不以速度為主,以完成率為主。


小色狼 wrote:
沒有腿力所以怪車架...(恕刪)


簡單說鋼管車較Q較舒適

但老鋼管重

新式鋼管也可組到7.x kg的

所以要講清楚免得誤會

但版主已經有碳車, 應該沒必要再靠鋼管車解決舒適度的問題
剛好有人說到Q ,個人覺得鋼管車騎法其實跟碳纖12級車架略有不同,鋼管車的Q 如果是應付地面的傳達是很好的減輕疲勞方法是沒錯,但是如果運用在騎車的踩踏,那就累了!哈哈
鋼管車首重迴轉速,而且不是哪種四頭肌有出力的迴轉速喔!
個人分享騎鋼管的心得,就是感覺不到腿部出力,又不是空踩,簡單說,讓車盡量不要出現回彈,這q 彈讓他應付路線的不平整,而不是騎車下壓產生的回彈,這樣不用刻意抓到車的節奏也可以很輕鬆的快
至於如何練,其實也不難喔!只要拔掉卡踏,換成一般踏板,記得踩然後抬腿,明顯感受3點下6點過後腳慢慢離開踏板12點後腳幾乎沒碰到踏板,而後3點繼續踩,每15分一回合(太久專注力會潰散),不用太長,數回合,當這狀況連續幾天自然成型喔!人類的腳本來就不是為了畫圓的,專注於踩踏踩抬腿,這樣會自然越踩越快,很快很轉速就可以起來,這樣利用騎鋼管車不用刻意觀看w 數,不用刻意抓取節奏,因為你並非重踩讓車變形
原理大概如此

禾勝 wrote:
剛好有人說到Q ,...(恕刪)


好深奧的騎法……
簡單說要避免重踩,要改用拉提的方式沒錯吧?
Mike Lee wrote:
好深奧的騎法……簡單...(恕刪)
原理相同,同樣迴轉速下,碳纖車容易榨出w 數,突然噴出去,但這鋼管車適合平順維持,長距離下來收益,比較接近的車輛應該算是轉為長距離的碳纖後叉42公分的車騎法類似,不適合瞬間加速,除非你是鋼管高手中的高手適應多數鋼管車(我這裡光同樣一台車,兩隻鋼管前叉不同,回彈就不同調呵呵
我簡單彙整 不知道是否正確

碳纖維車踏板是在12點鍾方向推出去

鋼車是在兩點鍾出力 但是要比碳車輕一個檔位



我覺得有點奇怪...

比起車架材質

車架幾何或者是fitting影響遠大於車架材質吧?

感覺討論好像都著重在材質...
一台碳車用到底就好了

頂多換不同輪組

設定稍微修改一下

什麼路什麼里程都嘛可以騎

屁股只有一個搞那麼多台車到底是要幹嘛....

會不會累跟體能有關係 不要怪到車子頭上
我有過一台美利達斯特拉鋁車與鉬鉻鋼車(S980),美麗達鋁車最多就200km,另一台完成一日北高380km,NS400km,NS一日雙塔520km。
不過我覺得輪組也是很重要的,還有頻率調節也是很大的因素,你如果在台南,就可以給你體驗一下。


加菲1021 wrote:
我有過一台美利達斯...(恕刪)

真是謝謝您的美意,我住桃園,經過這次多位高手的指教,我決定組一台RS-30的鉬鉻鋼車,我車的需求只有二台,一台上山一台平路長途,所以只有換車架,今天剛調校好,明天試騎。
之所以會再組一台鋼管車,就是覺得網友的指導還是要自己試試才知道,反正只有車架沒有多少錢,組立後發現鋼管就是多了鋁車7XX公克,不過我的碳車反而比鋁架多出個1XX克,哈哈哈,這是我所沒想到的,也許是我的碳車太老了吧2009年的車子了。等我這次調整車架後會再次的將心得整理一下,給網友們參考。
在此先向各位發言指教的前輩說聲謝謝,多謝各位的經驗分享,對我的幫助很大!
小色狼 wrote:
真是謝謝您的美意,我...(恕刪)

你這台屬於呵呵競速型鋼管,舒適一般般,跟我同場有作功課喔!他家鋼管不錯,我這台屬於長途載重鋼管,可c 夾吊煞碟煞,我還準備兩套輪組兩隻前叉,應付多地形,台灣目前用直叉,如出國跨州換成吊煞彎叉,呵呵,外胎兩個輪組20~34c都可以裝,看情況變更用的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