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空力車和全能爬坡車

對 ! 是我寫得不好.
不過如果大家都明白內裡的意思
那就不重覆更正了.

骯骯泥嚎嗎 wrote:
老實說我搞不懂為什...(恕刪)
騎平路車把的形式會差比較多喔,速度是:休息把>彎把>平把,車架空不空力就沒差了。
人的話穿連身車衣加上空氣力學帽也會比較快。

effo wrote:
恨自己小時候書讀的不多
要不然
當小時候自然科考 [一公斤的鐵跟一公斤的棉花]哪個重? 我答錯的時候, 應該就有辦法反駁了

.0
...
.
咪嗚??
.
effo 喵喵~
.
我是粉紅貓M
.
==================
.
這問題很簡單~正常人怎麼可能答錯
.
只需要用 [嘩~]眼 一瞄~就知道是1Kg的鐵比較重咩!!
.
(咦??應該是吧??)
骯骯泥嚎嗎 wrote:
老實說我搞不懂為什...(恕刪)
觀念正確。

那個實驗,我想應該是這樣:
距離 40 km 是固定的
速度 40 km/h 是「目標」,希望能盡量接近
最後每人跑出來的時間會不同,平均速度也就不同
但是測試者的能力都差不多,時間差異微量,
所以平均速度差異微量

甲跑一小時整,實測均速 40 km/h
乙跑 59:30,實測均速 40.33 km/h
所以都可以視為 40 km/h
比賽的話有差,如果你追求所謂的邊際效益。
個人計時賽,前三名成績差不到1分鐘。

騎爽的話,更有差,爽度壓制。



Proteam的話。
Katusha 跟 MoviStar都騎 Canyon

然而 Katusha全部騎aeroad,Movistar幾乎都是 ultimate。
環法冠軍只有1台看不出爬坡還是氣動的大組車。
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個人比較喜歡用功率來分析:

騎車,全身上下包含車都有外形阻力(Cd0),而這個阻力會隨您的車速成正比,也就是說,騎越快,相對風越大,阻力也越大,就越要花費更大的力氣(輸出功率)去維持速度,這還只是靜風狀態,如果今天騎個西濱大逆風,那麼相對風對於持續性輸出功率來說就會是很大考驗。

先扣除車手的迎風截面積(騎姿)、體重和 FTP 因素,今天各家大廠都在著重如何讓車體截面積的 Cd0 減小、使用空力板輪以節省更多的功率,當然配件部分包括空力安全帽、空力車衣褲、鞋套,甚至於不戴手套、剃腳毛等等,都是整體性的來減少功率損耗,最後提升成績。

這個成績,不光是時間的縮短,更能讓騎士能彈性運用所節省下來的功率,比方說,某 FTP 200watts 的騎士騎一般爬坡車(沒空力設計),平路靜風維持個時速 35km/h 大概是需要 190watts 左右的話,那麼這個輸出功率約是在 95% FTP 區間,可能已處在 LT 閥值,一兩個小時大概就疲勞抽筋了;如果這時改騎能省下 20watts 的空力車,那麼這位騎士可能只需要 170watts 就能維持 35km/h,這時大概 85% FTP,立馬降到 tempo 區間,搞不好能用這個功率持續騎兩小時以上,延後了疲勞發生、增長了耐航距離。

所以當要討論爬坡車 vs 空力車在平路的效益,個人還是建議用功率角度去看、去比較(平路就是要騎遠不是?XDD),這樣自然就會有心證了。

空力車遇到側風..不就變成擋風車...

111111111111

84865426 wrote:
場地車裝備
堤外話
...(恕刪)


就是超人姿勢
其實休閒騎騎什麼都差不多,不會讓你感到什麼明顯的差異~
等你要拚時間跟團拉強度訓練的時候 才會感到比較明顯的差異
吃飽睡飽 保持良好的體能狀態 反而會讓你騎得比較輕鬆

粉紅貓M wrote:
.0....咪嗚?...(恕刪)


噗...如果是問質量答案才是1Kg的鐵

如果是問重量...

都跟你說是1kg了....

答案還要問嗎

重量當然是一樣1kg呀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