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折 wrote:
現在為止聽過煞車煞到過熱爆胎的幾乎都是20"或更小的摺疊車
一般登山車或公路車還沒聽說過
C夾層V夾在單車行進中長時間的煞車,會因磨擦生熱而使得輪圈變熱 <--這是確定的
輪圈的溫度升高會使內胎&外胎的溫度升高 <--這也是確定的
過熱的溫度會使橡膠製的內胎&外胎變型&破裂 <--這當然也是確定的
因此,急下坡一直煞車當肯定有機會造成爆胎!!
而小徑車的輪圈較小,因此在長時間的煞車下,所造成的輪圈溫度升高也相對較快,
故小徑車比較容易產生因急下坡一直煞車而爆胎的狀況!!!
開車太快,走路太慢,單車是欣賞這世界最好的速度.
當你按下煞車時v煞是夾緊輪框,碟煞是夾緊碟盤減速
碟盤或輪框當煞車來令夠好活塞夾器力量夠大
有辦法瞬間停下,當然一般沒人這麼做人會飛出去後空翻的
但是輪胎呢?當你以60km/h的速度突然停下來到0km/h
你的動能不會憑空消失,一定是被轉化到其他地方去了(否則就是到阿飄的世界了)
一般很容易看見燙的紅嘟嘟的碟盤可以知道他很辛苦轉化動能為摩擦熱
可是當你有煞車壓緊,車子仍繼續前進的感覺時應該會感覺到默默工作的輪胎已經超過了負荷
他從原本的滾動運動變成滾動+磨擦,再變成滑動了
在滑動運動也就是動摩擦的狀態下煞車力是比靜磨擦還小一些的
這也是為什麼汽車發展abs的原因,可以藉由電子機械的作用讓煞車保持在最大靜磨擦的狀態
當然連續的一煞一放是會讓距離多一點(這就要看數據了)
但是一般人非職業賽車手大都是一腳到底,如果已經變成動摩擦打滑了也大都不會反應一下放鬆踏板再踏
(一般人遇到狀況大都反應不過來)
這段動摩擦時增加的煞車距離可能就會超過有abs車的煞車距離,而且沒有緊急應變時的轉向能力
這是在"一般路況"下的情形,如果是在不良容易打滑的路面,
例如溼地泥地沙地等等容易打滑的路面abs車的煞車距離就短過沒abs的了
就算開的人是職業車手也可能會小輸系統吧
而台灣的路面是一般路面再混入溼地泥地沙地的準拉力賽路面(騎自行車的人應該都知道...)
裝了絕對會用到,只要記得你開的是abs車重踩就好不要再放了
不過自行車瘦瘦小小裝什麼abs,除非科技突破否則只是徒增重量罷了
上面說的和自行車關聯不大,只是提提而已
再來說滑動和車輪過熱有什麼關聯
v煞用一整個輪框來散熱,我想數據也會顯示他的散熱效果不比碟煞差(這麼長的散熱路徑和時間還輸我也不知道說什麼)
真的不像會熱到讓輪胎暴掉的樣子,我也是在下坡時看到靜止的輪圈時
還聽到摩擦聲音才知道我爛爛的v煞也夠讓車輪鎖死滑動
而在這種車輪鎖死滑動狀態下,要注意的是你的輪胎是沒有在轉動的
滑動面上的輪胎一直有磨擦熱堆積,可是他幾乎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距離用空氣對流散熱
稱久了溫度超過輪胎的使用溫度就死給你看了,
所以坡真的陡到你必須連續緊壓煞車,這時在距離適當的情形下放開煞車讓輪胎轉一轉對散熱是有幫助的
不過以上只是就煞到鎖死的狀況下做的簡單分析,這就要讓其他有專業的人指正並說明其他狀況了。
汽車胎的胎壓極限多半45psi以上,車廠建議值多半在30psi就很多了。
買菜車胎壓上限多在60psi,但是充氣超過40psi,媽媽們就開始哇哇叫了,足足有30%的緩衝餘裕。
這些車說要爆,我真的會笑。
但是運動型單車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公路車,胎壓建議值多半離胎體的極限很接近。120psi上限的胎體,行車建議值是110psi。
而且細胎裏頭的氣體量很小,也就是說氣體受熱而變動的緩衝空間幾乎沒有。
F1上有一句話:「如果你的車子開回來沒有故障,那就是我用了太多的料件」
單車上:「如果你的車子硬撐過超過極限值很多而還沒有爆,那就是我用了太多多餘的重量」
如果你是小折車,下坡時前後輪狂轉。簡直沒有時間冷卻。
會不會爆?
來吧,我也不知道,看看誰要不要再來一集流言終結者。
(1)拿台高壓空壓機硬是把車胎打到爆,看看極限胎壓是多少。
(2)然後用簡單的氣體方程式就知道昇多少溫度可以達到那個胎壓。
這樣不就知道靜態的極限是多少囉?打個九折就當動態的安全範圍吧。怕死的就打八折、七折囉。
(要小心,不要拿太爛的圈去試,有些會連鋁圈一起爆掉。沒見過,但應該是很可怕的事。)
注:
就我所知道的,公路車真的超過胎體胎壓上限相當程度之後,很容易當場就炸唇,就算當場沒爆,上路衝擊沒兩下也是鐵爆。
而我也知道c夾很容易昇溫。
至於下坡時夾到爆掉,這倒是沒見過願意犧牲這麼大的偉人。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