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公路車帶內胎的疑問???

其實樓主是想要體驗一下被困在荒郊野外
然後求助無門的感覺。
內胎,工具什麼的通通都不用帶啦~
爆胎後在山上住個晚上親近自然其實也不錯
機車沒有內胎所以不用帶
公路車如果你不想帶內胎跟工具真的不用帶也可以快樂的騎車 沒有人會在意
我是直到有一次在山上牽車走了快20公里後 從此坐墊袋就固定塞了這些東西
(外胎一條 內胎兩條 補胎片 膠水 鍊條快扣 萬用工具 打氣筒)

如果騎車覺得太無聊想偶而轉換成鐵人兩項推車跑步 真的不用帶也可以

公路車有實心胎這種東西
完全不需要考慮爆胎問題
只是裝下去後平均速度-5~10之間
保證很有練車效果
有在苗栗山區連破兩次胎的經驗
也在新竹郊區破過外胎
曾經救過在塔塔加爆胎沒帶備品的車友
現在工具袋必備工具為:內胎x3,外胎x1,CO2鋼瓶x3
除非像上次在大雪山花鼓裂掉完全沒得救
不然多帶幾條內胎會讓內心安心許多
機車幾乎都是高速胎(不用裝內胎的輪胎 都統俗稱 高速胎 )

為什麼?
因為機車速度高,重量約100~200kg

如用內胎高速行駛時,破掉的話,內胎設計的輪胎消風比較快
容易造成瞬間失速撇輪犛田失控

所以幾乎目前機車都改良成高速胎
一來安全,二來拆裝較方便,三來補胎容易(補胎條插入)

機車只剩少部分老車擋車有內胎
最容易分辨的是輪框是鋼絲的那種

這種框不具氣密性(胎框與胎唇接處面,鋼絲與框接合處)
就算拿高速胎來裝,也還是要裝內胎

那這種框為何還要拿高速胎裝?
因為選擇多,抓地好的性能胎大多是高速胎


腳踏車有內胎,傳統鋼絲框無法氣密如上面說的

腳踏車輪胎都很細,像呼拉圈,傳統機車高速胎補法要從破洞插入補胎器具
補胎條還沒插入就頂到框了

成本問題高速胎成本比較高,需搭配框
高速胎通常重些

腳踏車框比較細,路不平撞久了,易歪框做高速胎易造成氣密疑慮
破內胎漏氣(有帶補胎的話),相對於歪框漏氣,前者容易處理
要做強度又可能過重,必竟是人力,非內燃機
多個5~10kg就有感

要有強度又輕量,成本消費者普遍可能無法接受


以上小小看法


不是一定需要帶,你也可以只帶補胎工具
但說實在
一般隨車打氣筒重量介於150G-300G
公路車普通內胎重量介於70G-100G
補片+挖胎棒3隻+補膠,重量約50-60G

取個平均值,內胎不過就佔整體約1/5的重量而已
要不就什麼都別帶賭看看人品,若你補胎工具都帶了,還真不差那條內胎重量
帶了內胎也要會換才有用,騎公路車最好帶兩條內胎,還有糖果也帶幾顆吧,荒郊野外不是一定有小七
一來是腳踏車胎比較少層,所以爆的機率比較高一點

二來是內胎不佔什麼空間阿,而且都有快拆,自己就可以來;機車沒快拆,勢必要多帶一個板手,挖胎棒也是很大一隻(不過下次我的檔車鋼絲框壞了,我應該會換高速胎的框就是,畢竟不嚴重的話機車補胎應該比換內胎方便一點)
帶著內胎/補胎工具,最主要就是有備無患~

大部份市區內破胎時,通常有計程車可以快速解決問題
而長途/西濱公路/較深山時,
如有破胎,或是狀況,臨時找不到計程車,甚至車少的狀況
因此都得自己來解決,
所以有帶著內胎/補胎工具等等,就是救命工具啦,
不然要是下雨/晚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時,就會...gg了.

而機車沒有人帶?主要是大部份沒有人有這習慣之外,還得需要再帶其他工具
而就算帶了,相信大部份的人,也都沒有換過機車車輪的經驗.
(co2要幾個或是打氣要多久,這我就沒研究過了)

所以,只要是出遠門,單車/機車/汽車,都一樣有相同的問題.
汽車的話,至少都直接一個備用輪,一支工具/千斤頂都已放在車上了.
要更換不難.或是有車的人,大多也有信用卡,大多也有30公里免費吊車的服務.

單車的內胎/補胎工具/co2等等,全準備了,通常體積大約和一個小擕水瓶一樣
放第2個擕水架,或是小車包內都放得下了
不會很重,也方便帶著.真的不帶,也沒有關係的.
主要還是:有備無患~

真遇到狀況時,至少可以快速自救.

我的菜鳥經驗:
一次與家人從八里西濱騎到永安漁港,新車1個月而已,就真的遇到尖銳異物破風了
拿出內胎與Co2工具等,邊看youtube影片,邊打給朋友請教,
就這樣子安全回家了.
傑瑞的旅遊日記 www.gotoplay.tw GotoPlay Happy together
講個不相關的,台灣國產機車胎的胎壁普遍不強,要特別找"強體胎"才能再0胎壓的時候繼續跑.進口胎的胎壁通常都很強壯,不敏感的人就算破風,也不會知道...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