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在新竹郊區破過外胎
曾經救過在塔塔加爆胎沒帶備品的車友
現在工具袋必備工具為:內胎x3,外胎x1,CO2鋼瓶x3
除非像上次在大雪山花鼓裂掉完全沒得救
不然多帶幾條內胎會讓內心安心許多
為什麼?
因為機車速度高,重量約100~200kg
如用內胎高速行駛時,破掉的話,內胎設計的輪胎消風比較快
容易造成瞬間失速撇輪犛田失控
所以幾乎目前機車都改良成高速胎
一來安全,二來拆裝較方便,三來補胎容易(補胎條插入)
機車只剩少部分老車擋車有內胎
最容易分辨的是輪框是鋼絲的那種
這種框不具氣密性(胎框與胎唇接處面,鋼絲與框接合處)
就算拿高速胎來裝,也還是要裝內胎
那這種框為何還要拿高速胎裝?
因為選擇多,抓地好的性能胎大多是高速胎
腳踏車有內胎,傳統鋼絲框無法氣密如上面說的
腳踏車輪胎都很細,像呼拉圈,傳統機車高速胎補法要從破洞插入補胎器具
補胎條還沒插入就頂到框了
成本問題高速胎成本比較高,需搭配框
高速胎通常重些
腳踏車框比較細,路不平撞久了,易歪框做高速胎易造成氣密疑慮
破內胎漏氣(有帶補胎的話),相對於歪框漏氣,前者容易處理
要做強度又可能過重,必竟是人力,非內燃機
多個5~10kg就有感
要有強度又輕量,成本消費者普遍可能無法接受
以上小小看法
大部份市區內破胎時,通常有計程車可以快速解決問題
而長途/西濱公路/較深山時,
如有破胎,或是狀況,臨時找不到計程車,甚至車少的狀況
因此都得自己來解決,
所以有帶著內胎/補胎工具等等,就是救命工具啦,
不然要是下雨/晚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時,就會...gg了.
而機車沒有人帶?主要是大部份沒有人有這習慣之外,還得需要再帶其他工具
而就算帶了,相信大部份的人,也都沒有換過機車車輪的經驗.
(co2要幾個或是打氣要多久,這我就沒研究過了)
所以,只要是出遠門,單車/機車/汽車,都一樣有相同的問題.
汽車的話,至少都直接一個備用輪,一支工具/千斤頂都已放在車上了.
要更換不難.或是有車的人,大多也有信用卡,大多也有30公里免費吊車的服務.
單車的內胎/補胎工具/co2等等,全準備了,通常體積大約和一個小擕水瓶一樣
放第2個擕水架,或是小車包內都放得下了
不會很重,也方便帶著.真的不帶,也沒有關係的.
主要還是:有備無患~
真遇到狀況時,至少可以快速自救.
我的菜鳥經驗:
一次與家人從八里西濱騎到永安漁港,新車1個月而已,就真的遇到尖銳異物破風了
拿出內胎與Co2工具等,邊看youtube影片,邊打給朋友請教,
就這樣子安全回家了.
傑瑞的旅遊日記
www.gotoplay.tw
GotoPlay Happy together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