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新手相談室-淺談變速

John 兄真的是很熱心及用心

把新手常會問的問題統合起來,包含這篇

給新手的話,徵求大家踴躍「發文」分享~

一方面引領初學者,一方面也希望養成爬文、搜尋習慣

常常在車店會碰到剛接觸自行車的車友,操作就有問題

這就是最簡單及實用的方式↓

拿到新車時,可以讓後輪騰空,轉動踏板,操作變把,觀察看看前、後變速器的運作狀況

01有你們真好。


真是感謝!
看完本篇文章後
對於變速的使用我又可以做新的思考及應用了
JohnMCHuang wrote:
owenchu兄:您...(恕刪)


謝謝John兄的指點!!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
看到有些車有"混搭"的情況,
就是用公路車常見的大齒盤,
但是使用登山車的變速器..
這樣搭配是否適合呢?
owenchu wrote:
謝謝John兄的...(恕刪)


小弟對「混搭」好不好沒有意見,這問題無法回答,Sorry啦~

小弟之前有爬文看到公路車有人把盤改小,登山車有人把盤改大。
(就是公路車改小齒盤,登山車改大齒盤)

其實就是要讓公路車最小齒比小一點可以爬坡,登山車最大齒比大一點可以跑快一點~

可以「騎」的車,沒有什麼不可以啦~只是「血統」純不純而已~

您可以看一下這篇討論~這篇討論

至於該篇討論的問題,登山車、公路車何者爬坡省力?此問題無解~因為比較點從根本錯誤~

若練得成公路車,有一定腿力,配合公路車車輕、騎乘姿勢的優勢,爬坡未必輸登山車~

但是,礙於齒比,公路車可沒有「慢慢龜」這種事~遇到超陡坡,公路車爬得上去的就屈指可數啦~

高雄西子灣中山大學門口有個著名陡坡-十八王公,登山車爬得上去者如恆河沙數,公路車就屈指可數啦~
不羈的靈魂,明天要去哪裡流浪?
任何東西還是離不開數學,所以
其實大家還是可以多去了解一下gear-inch
http://www.kinetics-online.co.uk/html/gearing1.shtml
然後用軟體算一算自己車子的gear-inch範圍
http://www.kinetics-online.co.uk/html/k_gear.shtml
然後試試自己平路常用的檔位以及坡度的檔位,就可以知道自己腳力適合的程度

老外也歸納了gear-inch的範圍
City riding: about 35 to 85 inches
Road racing: about 30 to 120 inches
MTB riding: about 20 to 100 inches
Touring: about 20 to 120 inches or more
大車,小車之間的換算也是一樣的

我自己的經驗,平路輕鬆騎的gear-inch大概是在40--60之間, 超過60就算是有點重踩,不是輕鬆騎了
所以,市面上很多設計短程代步的車子,齒徑幾乎都是設定在這個範圍的
例如 carry Me---- 48
strida..........55
dahon curve d3...... 42, 56, 77(加速檔)
dahon sweet pea.....48
oyama 14吋...........50幾
相信每部車子在順踩的齒徑也是這個範圍的,除非你的腳力是特別強的

很多人買了阿伯的20吋摺疊車(大盤40,配14-28T),為何就是直接固定使用6速擋位
因為齒徑需求就是如此
40/14*20= 57.......剛好就是代步的範圍啦 (大概就是5擋跟6擋最常用)

通常要爬長坡,gear-inch大概都是要30以下才爬得動,好的登山車,在30以下的gear-inch還有好幾段(通常有4段),供配速用
根據我的研究,其實所謂的登山車,就是強調低速擋還有好幾個擋位可以使用,在gear-inch 40以下還可以有5到6個擋位可以選擇

而所謂的公路車,通常是比較強調高速擋位希望能在切密1點
以50/34盤配12-23飛輪為例, 在 64-112之間的gear-inch就會切的比較密 (有8段可以選)
登山車 超過60的gear-inch頂多切5段就很不錯了

用數學軟體來算,也可以知道如何得到平順的檔位切換(不管是雙盤還是3盤車), 大原則進一退二還是適用的
大盤進1擋, 後飛輪退2擋

至於T3跟T2的差別,在低速擋跟高速檔的齒密程度都有些差別,但是就是不清楚T3的前大盤配後飛輪的限制如何
例如T3的最小盤可以吃到幾個齒,中盤可以吃到幾個齒,大盤可以吃到幾個齒,如果T3的最小盤能吃到5個齒以上就非常優秀了

JohnMCHuang wrote:
如果是雙盤,大致上檔位也都OK可以變啦,如果是3盤,最好還是謹記不要使鏈條過於歪斜的原則~
而T2(2x8 16速)和T3(3x9 27速),如果您有興趣算一下的話,會發現T3的最大齒比比T2大一點點,最小齒比比T2也小一點點,但是差不多~
也就是說T3可以跑得比T2快一點點,也可以爬陡一點點的坡~...(恕刪)


07年後面這兩批的T2,大齒盤已經換成50/34
計算下來,最輕齒比已經比T3的最輕齒比輕
owenchu wrote:
謝謝John兄的指點...(恕刪)


混搭的結果
30/42/52 配 11/34 飛輪

低速擋位不夠密
高速擋位也不夠密(不過如果適當換擋,好像也可得到稍微密1點的檔位)

感覺反而比較接近T2摺疊車的齒徑擋次分布 (因為最重擋,大概很少採得動吧)
看完這篇之後得到的心得就是~
多爬文!

前些天才有人說最近沒有技術性文章的說~
bIkE: eddy merckx MX Leader + Madfiber III
HenryV4 wrote:
混搭的結果
30/42/52 配 11/34 飛輪

低速擋位不夠密
高速擋位也不夠密(不過如果適當換擋,好像也可得到稍微密1點的檔位)

感覺反而比較接近T2摺疊車的齒徑擋次分布 (因為最重擋,大概很少採得動吧)


檔位不夠密的問題,影響的大小,建議還是要加入輪俓的因素
同樣的齒比,換算成gear-inch
如果在20''小折或更小的輪俓上,檔位不夠密的問題,其實影響不大
但是如果在公路車上,就或多或少有感受了

這也是我一直覺得實用性來看,少一盤的T2比多一盤的T3好
兩輛的最大的差別只是在齒比綿密程度
以gear-inch來看,T3多了一些重覆齒比
看起來似乎是比較綿密
事實上換算成gear-inch
少一盤,少了一些重複的齒比,但是換來重量輕了一些,操作簡單些
重點是,還比較便宜....哈...
agassi0826 wrote:
07年後面這兩批...(恕刪)


agassi0826兄:
小弟記得好像是看07規格算的(忘了),感謝勘誤喔~

HenryV4 wrote:
任何東西還是離不開數...(恕刪)


感謝Henry兄,小弟拋出的「磚」,果然引出「玉」啦~

以下是小弟Fuji Tahoe V,Deore大盤、飛輪規格得到的數據:

9 8 7 6 5 4 3 2 1
3 101 85 74 65 55 48 42(不建議) 37(不建議) 32(不建議)
2 73(不建議) 62 53 47 40 35 31 26 23(不建議)
1 50(不建議) 42(不建議) 37(不建議) 32 27 24 21 18 16

不羈的靈魂,明天要去哪裡流浪?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