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接下來 換 小8小姐 出場~~~(細說KENDA胎)

馬牌explorer之前用過幾條.
抓地力真的不錯,\而且胎力簡單粗況.
很不錯的胎,可折胎又比較輕.
但是貴啊
更重要的是
磨耗很快很快
如果off road前的柏油路或水泥路很長
那很快就磨光光光了
就因為胎粒不是那麼密
所以一旦磨損抓地力很明顯的降低
會變得很滑
chen002

chen002 wrote:
馬牌explorer...(恕刪)


跟我的經驗相同

馬牌EXPLORER ON ROAD 跟 OFF ROAD性能都不差

2.1的寬度跑的比MAXXIS 1.95的胎來的輕快

高速過彎的側向抓地力很好

唯二的缺點

一是價格太高 二是磨損超快

而且好像有台製跟德製的兩種喔

speedxnet wrote:


不好意思, 我有...(恕刪)





speedxnet 兄:
您所指的那些紋路 應該不是鋼絲
我手上 有幾組胎 都有一樣的紋路(不論 可折,不可折)
我拿沒裝上輪圈的胎用手去摸胎體內側跟外側,也用手去折
感覺不出 有鋼絲的那種 硬度



至於 自行車胎跟汽車胎 來比 C/P的確是低了點
不過,也不至於差那麼多

因為,一般我們在此版討論的自行車胎,應都算是專業胎(比起賣場車的 通勤胎來說)

所以,要拿汽車的胎 應也是要拿那些比賽用胎來比
(一般那種比賽用胎,也是跑一次就差不多掛了,價錢也比一般家用房車胎貴許多)








感謝貓大詳細的解說~

話說我的Tahoe外胎,昨天拜讀貓大的文後回去確認了一下,的確是小八,胎壓最高的確是80psi,
小弟先前竟然都沒注意到

雖然標示是1.95,但是每次跟別人1.95外胎比,感覺起來都比較寬,不知是標示錯還是心理因素

目前小八大部分的確是在壽柴山On Road,但應付輕度Off Road的確也OK,九棚即是一例~

但是,貓大哥,跟那些1.5的光頭胎比起來,還是差很多啦~

原來我的小八外胎還不算是真正原汁原味的巧克力胎呀~

我是覺得小八還不錯騎呀~
但是看到網上有一堆人買了Tahoe第一件事就是換1.5or1.75的防刺胎,稍稍辜負了Fuji配這條胎的美意~

其實原本「迅猛龍」是配2.1的超寬巧克力胎,但是原胎的騎乘感我已經忘了~
「迅猛龍」某次在屏東爆胎後,阿伯腳踏車店幫我換了2條正新1.75的外胎,應該算是兩用胎吧,顆粒中等,中間有連續花紋~
這個胎跑大約300km,「迅猛龍」就戰死了~
雖然這個胎跟小八系出名門沒得比,但是我剛騎小八時竟然覺得比它重腳~
等到我的小八磨平了,會把它再換回去的(節儉是美德,與01精神相反)~

不羈的靈魂,明天要去哪裡流浪?
到孤狗大神廟拜拜後,得到籤詩如下:

DTC 是Dual Tread Compound沒錯。不過他是一種方法,而不是配方。主要就是胎面中間直騎時接地的部分橡膠用較硬較耐磨的配方,以增加速度跟直線穩定性。兩邊則以較柔軟配方增加轉彎的抓地力。這種一個胎面用兩種不同配方材料的方法就叫做DTC。示意圖大致如下:


這樣大家應該比較了。
建大的配方我看到的應該是胎面中心用L3R的配方,胎面肩部用Stick-E的配方。不過我沒一個一個去看他的用DTC方式的胎是不是都是用這兩種配方。

STICK-E是一種低回彈硬度的橡膠配方,(蕭氏回彈硬度計=50),用車友們說的路感形容詞應該就是軟黏。

L3R配方則是 Low Rolling Resistance Rubber 的意思,看字面就知道,低滾動阻力橡膠。建大主要用在輕量越野輪胎(XC),以建大的L3R pro來說,蕭氏回彈硬度計=60。

至於SWS,指的是 Side Wall Shield 望文生義,就是胎壁防護的意思。作法是在胎壁外側加上一條防護帶,在不增加胎重的情況下提供防止刺穿或割裂功能。不過連建大的網站都沒有示意圖。不過他說可以從外表就看出來,我手頭上沒這種胎,有的人分享一下。

不過忍不住抱怨一下,就算外銷市場遠大於台灣本地市場,可是難道台灣這些廠商們都不願意多照顧一下本國的使用者嗎?每次找這些技術資料,國外版的網頁資料詳細度都遠大於台灣版的網頁。捷安特這樣,建大也是這樣。每次看人家日本公司的日文資料,都比外文版的詳細,相較之下,有時實在很難跟別人一樣,高喊要支持國貨。
我的 Flight M1

kavu wrote:

跟我的經驗相同...(恕刪)



其實貓 倒是還沒用過 任一款的馬牌胎
會建議 先前樓上騎SCOTT的Fitchz兄 馬牌Explorer 這一條
其實,貓只是從各方數據 來認定 這一條是不錯的胎

尤其Explorer它的輕量化技術,更勝國內胎廠的MTB胎
而馬牌給它的 稱號更為 "全能運動員" (The allround athlete)


至於kavu兄 提到的 有分進口跟國產胎
是要看等級來區分產地
貓把Explorer 的 等級/重量/牌價 大略整理如下(Explorer系列 為單一尺寸26X2.1)
很好記的:其中 價格大於1000的都是進口胎


Explorer 620g 460元
Explorer Pro 515g 750元
Explorer UST 650g 1840元
Explorer Supersonic 440g 1495元
Explorer ProTection 525g 1495元

Explorer 為唯一不可折,是專為 組車廠而生產的
Explorer Pro 為可折國產
Explorer UST 為可折免內胎
Supersonic 是專為輕量
ProTection款 則導入 馬牌專有DuraSkin技術,可增加耐用度




回到 先前貓提的 "重量"
Explorer 的UST免內胎 可做到650g 及其
Supersonic 以26x2.1 巧克力胎之身可做到440g,貓認為都算是輕量化的典範了

而貓比較不習慣的是,
一般國產胎的MTB輕量化胎,都會妥協地把胎紋,跟寬度限縮至跟 一般城市騎乘胎一般
反觀馬牌 在這方面 倒像隻驢子般,固執,且擇善地固執

這樣,在林道爬坡與回程的下坡(輕量/抓地力)兼顧下,貓覺得Explorer 於 "全能運動員"稱號下捨爾其誰!












真是不錯的文
就是因為有你們的討論
讓我長知識
也更難屁一些爛又不入流的心得拉
我最近才剛換胎
不過我是亂買的
買了米其林的xcr mud ust
還蠻重的 785g 花了我2.5k
二匹貓 wrote:
這樣,在林道爬坡與回程的下坡(輕量/抓地力)兼顧下,貓覺得Explorer 於 "全能運動員"稱號下捨爾其誰!

Explorer有對手喔!
Schwalbe的Nobby Nic
2.1重495g, 2.25重570g
我這胎用一陣子,輕而且煞車和側面的抓力都不錯,三材質(triple-compound)
唯一的缺點就是不耐操(又貴)....
這胎是臺灣代工的,如果找得到便宜的麻煩報一下
我回臺灣時可以搶個幾條回來(UST的一條在這要60塊美金).

Schwalbe的Nobby Nic
這個牌子我在車店還沒聽過
看起來還不錯耶 可惜找不到
不過ust一條60也太貴了罷
不耐操又貴 怎麼下的了手阿
嘿嘿!
我的Tahoe D就是用小8耶
是1.95的, 當初老闆一直推薦
要我先試試再換防刺胎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