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轉載】(原載於biketo)關於旅行車的種種(未完待續)

四、頭碗:

容易被忽略,但很關鍵,是自行車上活動和受力最多的幾個零件之一。好在結構簡單,技術成熟,沒有太多可糾結的。

1、口徑選對,有1英寸,1.125,1.5等等,又分外置和內置,螺紋和非螺紋,跟前叉和龍頭也相關,有些車只能用螺紋頭碗,配合插進頭管的細管龍頭使用(Quill Stem)。

FSA的有牙頭碗:



Chris King的1.5口徑無牙頭碗:



2、目前只要是個正經牌子的頭碗,品質都有保證,像Ritchey,FSA,Cane Creek,VP等等,都夠用,好點的就是Chris King,比Chris King再貴的,多半是強在輕量上了,旅行車上不推薦。(Nicholai上用Reset或者Tune頭碗,德國車德國配件可能更順眼點。)

Reset的頭碗:


3、頭碗花心儘量不要用膨脹螺栓的那種,雖然方便,但敲進去的那種更牢。(注意!補充:此處有待考證,我的說法源于幾個修車技師,以及自己用過Neco膨脹花心實際效果非常不好,當時以為是接觸面積大壓強就小,導致沒有足夠的鎖緊力,而下面點評的兄弟說的,我仔細一想也不無道理。這個還要請高人參與研究討論一下。)

這種結構是否更結實耐用,有待考證:


4、安裝的時候,儘量別找毛手毛腳的師傅,必須有專用工具的,敲的時候要用木棰或橡膠錘,車架下面墊東西,各種墊圈軸承次序搞對,很多修車技師都搞不清楚一些不常見的頭碗的墊圈順序。實在不放心就自己來。方式正確細心認真即可,不是什麼技術活。

5、新裝的頭碗或換了前叉之後,一定捏緊前刹前後搖一搖,看看裝緊了沒有,松了路上容易壞滾珠,更慘點頭管會壞。再就是路上儘量不要動鎖緊龍頭和花心那幾顆螺絲了,時不時檢查是否擰緊即可。

五、傳動系統

傳動系統(Drivetrain)非常關鍵,起到把人的肌肉力量轉化為車輪轉動力量的媒介作用,而一套性能良好調校精准維護得當的傳動系統(注意這裡的性能良好指的不一定是貴),會減小能量損耗,最大程度地把你蹬車用的勁兒變成前進的動力。分單速和變速兩大類,旅行車不考慮單速,否則上坡路爬不上去,累死。變速系統又分兩類,一是通過齒輪箱或類似結構完成齒比變化的內變速,二是傳統撥鏈器式的,通過撥動鏈條掛在不同大小的齒輪上來改變傳動比,即相對內變速而言的所謂“外變速”。

因為外變速更常見,先說外變速,一套完整的外變速傳動系統包括:牙盤、中軸、鏈條、飛輪、前撥、後撥、這裡也把控制前後撥的換檔裝置加進去。
牙盤:

對於旅行車,牙盤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牙盤的材料強度能提高傳動效率、減小磨損和形變;牙盤各碟片的齒數也決定了整套變速系統能提供的傳動比範圍。多數旅行車需要三片的牙盤,非特殊情況下,最小盤的齒數從22到28不等,最大盤的齒數從34到56不等,要根據後飛輪齒數和輪徑來確定寬泛且合適的傳動比範圍,並依此配合飛輪齒數,來選擇牙盤碟片的大小。常規套件配置不談,談一下旅行車上可能用到的特殊配置。

長途旅行中,26尺寸的完全用登山車規格的傳動系統,浪費了小齒比部分的爬坡性能,同時在高速部分表現也有不足。而700c尺寸用相應的公路套件,大齒比檔位很少用到,負重爬坡性能也不夠。因此專業旅行車多見26車架用稍大的齒盤,而700c車架用稍小甚至登山車規格的齒盤。針對這樣的需求,市面上也就出現了齒數介於登山車和公路之間的牙盤。這種牙盤,是負重全路況旅行車的最佳選擇。常見有加大齒盤的登山車牙盤、三片齒盤的公路牙盤、兩片齒盤但直徑更小的公路牙盤(常見於Cyclocross)、和專門為旅行車設計的牙盤(與三片公路牙盤的區別主要在於相鄰碟片之間的齒數差距更大)。

XT登山車牙盤和XT旅行車牙盤的對比:
XT FC-M780登山車牙盤:

XT FC-M771K大齒盤登山車牙盤(44-32-22):

XT FC-T781旅行牙盤(48-36-26):


Shimano Tiagra系列的三種牙盤對比:
常規的兩片式公路牙盤:


小盤更小的公路牙盤:


三片式的公路牙盤:


44-32-24T的Deore LX旅行車牙盤(Shimano從善如流,近幾年越來越重視旅行車需要,已經從只能在登山車與公路中選擇,發展到單一的Deore LX旅行套件,再到覆蓋了Deore,Deore LX,Deore XT三個級別的旅行車產品線):


Campagnolo的三片公路牙盤(注意碟片齒數間距很大)



48-34-24T的VO旅行車牙盤:


Andel RSC6牙盤,Surly LHT某一代的標配:


安裝了登山車牙盤的700c旅行車:


安裝了更大尺寸牙盤的26旅行車:

另外談談曲柄長度,跟身高有時並不是完全相關,更取決於車架幾何、身體比例、坐姿和動作習慣,每個人都有一個適合自己的曲柄長度,無需借鑒他人,自己耐心嘗試即可。不過要注意:是否用自鎖、踏板的厚度、鞋子的種類,也都會影響曲柄長度的選擇。

感謝lingubao兄補充!原文:“(前)牙盤不要只關注齒數。決定齒數的是BCD直徑(Bolt Circle Diameter)和四/五爪(spider)設定。 比如Surly的原裝Andel牙盤BCD110/74mm五爪就只能下到24齒,而且高質素74mm BCD 24齒的盤不容易找。比較建議用四爪BCD104/64mm的MTB盤,零件比較普遍。”copy過來以便各位參考。
*附注:Shimano的產品線,歷年歷代浩如煙海,但從型號命名上可以看出很多端倪,例如XT770的牙盤,完整產品名稱是這個格式:Shimano Deore XT FC-M770 Hollowtech II,即品牌-系列-零件種類-應用範圍-系列代碼+時間代碼。

FC代表牙盤,M是Mountain的縮寫,代表登山車,第一個7是XT系列的代碼,第二個7是延續XT各代產品的命名(但並不代表第七代,XT的換代應該是73x-75x-76x-77x,到目前的78x),0則是該系列第一個款式或者基本款式的默認代碼,有特殊款、改款或升級會以1、2、3以此類推,例如773後撥和582牙盤。Hollowtech II的尾碼則表示該產品應用的技術,這裡是“第二代中空技術”的意思。

同理,Shimano Deore LX RD-T660則表示:Deore LX系列的後撥(RD是Rear Derailleur的縮寫),T代表Trekking旅行車,第一個6是目前Deore LX和SLX的共用系列代碼,第二個6其實是LX旅行套件的第一代產品代碼,目前的第二代以67x命名。

需要特殊說明的是,尾數是5、6和8則在某些系列裡有時會代表特殊意義,後面涉及到再說。
旅行車選擇牙盤,還要考慮正常損耗與意外損壞帶來的修補件問題,牙盤不是單一的一整塊,曲柄、盤爪、碟片、螺絲、有些還包括中軸,都能單獨拆卸。各碟片磨損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選擇相對通用性高、易於部分更換零部件的牙盤,要更科學,哪裡壞了換哪裡,免得出現類似只有中盤磨損嚴重,其他碟片和曲柄如新,卻只能整個牙盤換掉的情況。

我就有過血淋淋的例子:3000km不到的Deore LX FC-M582的登山車牙盤,右側曲柄的腳踏螺孔滑絲了,牙盤是一體中空,左側曲柄倒是可以單獨更換,偏偏壞的是右側,跟盤爪和中軸是一個整體,只能廢了,悲催得很。從此得出結論:整合性太高的牙盤,長途使用不太好。

碟片材質上,個人偏好鋼和7075鋁,夠硬且耐磨,普通鋁碟片磨損太快,且表面鍍層磨掉後,裸露的鋁和鋼鏈條直接接觸,沾水銹蝕更快(不同金屬之間以電解質為媒介,產生的化學原電池效果,加速氧化,中學化學課本上有,不再細說)。硬的碟片更耐久,更換鏈條總比更換碟片來的方便。

曲柄材質上,鋼也更適合旅行車,鋁的硬度太軟(這裡指質地,不是踩起來的剛性),磕磕碰碰就全是劃痕,腳踏安裝不當,螺孔也更容易滑絲。
中軸:

規格繁多,但大體上,針對車架設計分三種,分別是左正右反螺紋(左側順時針擰緊,右側逆時針擰緊),左右都是正螺紋的義大利規格(不常見,旅行車範疇中無現實意義),和無螺紋的壓入式(類似BB30)。從整體結構上分兩種,一是內置軸承,二是外置軸承(例如Shimano中空和Truvativ GXP)。從與牙盤的連接規格上,常見的有方孔、花鍵等等,每種形狀不同年代不同品牌規格也不盡相同。另外看寬度,配合五通寬度即可(多為68mm或73mm)。

內置軸承的左正右反螺紋方孔中軸:


Shimano中空中軸:


Truvativ GXP中軸:

每種規格如果詳細介紹,沒個上萬字下不來,主要是我沒這能耐寫,二是諸位不見得有興趣看,三是除了純技術範疇的討論,實際應用上也沒什麼價值。更多的時候根據牙盤選規格相容的中軸即可(甚至都是搭售,免了相容的麻煩)。不同品牌不同年代的牙盤和中軸,規格繁多且通用性非常差,不同規格且能互相相容的幾乎沒有,分開購買時千萬注意。

BB30是最近幾年C annondale和FSA合作開發的新規格,雖然評價很高,性能良好,但受車架五通規格所限,並不普遍。另外,Shimano的8鍵花鍵、FSA的10鍵花鍵、Raceface的X-Type系列、Truvativ的GXP、FSA的MegaExo……種種規格如何選擇很多時候都取決於牙盤,而不是中軸本身之間的性能差異了。

不說其他,只糾正一個常見誤區:很多人認為中空中軸最好,花鍵中軸比方孔的好。實際上,中軸耐久度和潤滑度的好壞,跟結構沒有直接關係,天價級別的方孔中軸和方孔牙盤比比皆是。個人比較喜歡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的方孔中軸,在踩踏剛性上,實際感受與中空和花鍵的相比並沒有什麼差別。
中軸的選擇上,應該關注的是品牌和做工,以及耐久度,沒人想在路上沒事就換中軸吧?在上面多花點錢是值得的。另外,中軸只要不是太差,防水防塵性能很多時候取決於安裝品質和兩頭的防水螺絲。

旅行車使用,相對通用性最強,能搭配牙盤種類最多的中軸,除了Shimano的中空系列,應該就是68mm左正右反螺紋的方孔中軸了,市面上最好的是Phil Wood和White Industries,Sugino和Specialites TA也很好。便宜點的,VP也不見得路上就會壞,另外早些年的Shimano有一系列的方孔中軸,涵蓋了從Deore到Deore XT的中高端系列,能找到價格合適成色新的話,也算物美價廉吧。

下面看看幾個不錯的方孔中軸圖片:
Phil Wood中軸:


White Industries鈦合金中軸:

Sugino中軸:

TA中軸:

早年的Shimano XT中軸:BB-UN72


飛輪(Cassette):

旅行車的飛輪,應該儘量選擇齒數範圍大的,例如從最小飛到最大飛,齒數變化最好是三倍左右,太小了傳動比可調節範圍小,太大了也沒有意義,例如11-34T就很好,這種通常是登山車飛輪。而公路飛輪每一片間的齒數範圍很小,是為了便於車手隨時能找到一個最精確的合適傳動比,從而將踩踏效率最大化,並不適合長途。長途旅行不是環法,速度不是第一考量,全路況適應性才是關鍵。

長途旅行車對飛輪的選擇,應該注意幾點:
1、卡飛比旋飛好,結構更科學,更耐久,旋飛已經過時,沒有優勢了,卡飛能相容市面上常見的絕大多數花鼓;
2、能每片單獨拆卸的比一體結構的好,是為了常用的cog磨損嚴重可以單獨更換;
3、Shimano和Sram的飛輪可以通用;
4、同樣,飛輪也並不是越貴的就越好,Shimano的CS-HG53級別已經夠用(Shimano的命名規則中,CS代表Cassette,是飛輪的型號代碼),73的更好,XT已經是最佳選擇,再高級的例如XTR,沒有必要,多出的一大截花銷並不會給你的車車性能提升帶來任何説明。
5、有些高級飛輪為了輕量化會對齒片進行大塊的鏤空處理,或用鋁材質通過數控銑床整塊切出來,同樣材質下鏤空大了必然影響強度和剛性,加工成本的提高也會提高價格,而實際應用在旅行車上,不會讓你騎得更快。

公路飛輪與登山車飛輪的外觀差別(同為9速):

CS-HG50-9R公路飛輪:

CS-HG73登山車飛輪:


鏤空太大的不適合長途旅行:



關於檔位:

理論上講,牙盤的片數,和飛輪的片數,相乘後,即得到可能的前後齒數搭配組合數,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檔位數,也出現了例如24速、27速、20速、30速的說法。但是不是所謂24速,就一定能為你提供24個高低不等的傳動比選擇呢?如果這樣,是不是檔位越多,車騎起來就更輕快呢?答案是No。

我們以前3後9的所謂“27速系統”為例,首先,不是任一前撥檔位都能跟所有的飛輪搭配,例如前面掛上了最外側的大盤,後面就最好不要掛最內側的大飛,一是後撥腿長和鏈條長度不夠,可能會將後撥繃的過緊,甚至無法順暢運行。二是大盤和大飛不在一條直線上,鏈條會有側向的形變,非常容易跳檔甚至掉鏈。還有,眾所周知鏈條的側向受力強度很差,被從側面強行扭曲的鏈條非常容易斷掉。同理,小盤也不要掛最小飛,鏈條過度扭曲,且後撥過於鬆弛,也會導致跳齒和掉鏈。

其次,牙盤齒數和飛輪齒數的傳動比,也有重合。還是以3x9為例,例如Deore FC-M590牙盤齒數是44-32-24,而飛輪齒數從小到大分別是32-28-24-21-18-16-14-12-11,這樣的組合能提供從1:4到1:0.75的傳動比範圍,但其中32:32與24:24重合,32:16與24:12重合,32:28與24:21重合,32:24與24:18重合。再考慮到除去大盤帶大飛和小盤帶小飛,理論上的27速只剩下了21個實際有效的傳動比。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不應只做一個簡單的乘法來確定檔位數的多少,而是根據自己需要的傳動比範圍,通過牙盤和飛輪不同齒數的組合,盡可能提供適合自己的常用傳動比。檔位數是浮雲,寬廣且實用的傳動比範圍、各常用檔位的精確運行、和檔位間的順暢變化,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8速?9速?10速?

目前市面上可以選擇的變速系統,旅行車上不外乎低端的8速、前幾年普及的9速,和在登山車和公路上都已成為主流的10速,這三個系統搭配合適的牙盤和飛輪,都能給你提供足夠寬廣的傳動比範圍,區別無非在於可選擇檔位的多少,和檔位分佈的密集程度。至於“老的更耐用,新的太複雜靠不住”,和“技術在進步,越新的越好”,兩個結論下的都過於武斷了。變速系統從出現到現在,整體結構、鏈條形狀、前後撥工作原理,半個多世紀以來,沒有任何變化。一說明瞭結構的科學,至少還沒有發明出可以完全代替目前的外變速系統的新的解決方案;二說明瞭新的系統無論10速甚至11速,跟老的產品相比,實際上並沒有革命性的改進。(換句話說,11速這個看似目前最高端的新產品,20年前的技術就完全可以達到生產要求了,不停的改進和換代,只是在穩定性、精確性、和符合時代審美的外觀上做文章。)

因此,我個人並不傾向於將檔位多少作為衡量旅行車好壞的重要標準,能提供合適的傳動比和傳動比範圍,就是一套好的傳動系統。長途旅行的一般情況下,多數人需要的僅僅是針對不通路況和負重,速度範圍在15-25km/h的2-3個平路巡航檔位,針對不同坡度或頂風,速度維持在8-15km/h的2-3個爬坡檔位,和針對緩下坡或順風,速度在25-35km/h的1-2個高速檔位,35以上的速度基本都是滑行以節省體力和控車,8以下的陡坡,我個人寧可選擇推行,以借此機會放鬆騎行狀態下疲勞重複運動的肌肉群,調節心律,改變關節受力,避免肌肉中的乳酸堆積過多,和長時間疲勞騎行帶來的勞損性運動傷害。檔位再多,常用的也就是這幾個而已。
綜上,對於長途旅行,不考慮配套牙盤、指撥、飛輪等部件的耐久度和傳動效率,8速的Alivio已經夠用;9速的Deore、Deore LX、Deore XT、甚至新的9速Alivio也很好;如日中天的10速系統肯定更細膩,更容易找到最精確地符合你的踏頻需求的檔位,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有人想用最新的Sram XX1和單片牙盤裝一個1x11系統的長途旅行車,也必然有其優勢所在,不見得就一無是處。如果綜合考慮部件耐用性、變速精確性、通用性、傳動效率和易維護性的話,那麼Shimano Deore XT和LX應該是目前旅行車外變速系統的最佳選擇。至於其他品牌和系列的變速套件的性能對比和實用性分析,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前撥/後撥/指撥章節提到。
很多人說新出的10速系統過於精密,還是9速的成熟穩定,厚實耐用,尤其是鏈條的區別,10速的鏈條更窄,強度肯定不如9速的結實。但是,放在五年前,大家對目前主流的9速系統也有著同樣的評價,這裡引用一下CB上的一個老帖子,原話是“(9速)配套的鏈條太薄,太脆,往往沒有7速8速的鏈條來的粗壯和有韌性”。而且,好玩的是,當年的9速鏈條,跟現在的9速鏈條無論從材料選擇、結構設計、加工工藝,都是一模一樣(比如HG53、HG93、KMC X9等主流產品,五年前都有),五年下來,9速鏈條還是那個9速鏈條,而話卻變了,從“太薄、太脆”變成了“厚實耐用”,這是什麼道理?如果檔位越多鏈條越窄就越脆弱的話,那麼這些年變速系統的進步豈不是倒行逆施?10速並沒有精密多少,9速也不見得就更結實。再次強調:根據傳動比需求選擇齒數,而不是一味地關注檔位多少,花心思和時間在零件的搭配和調校上,得到的效果有時要比僅僅是花錢升級零件有用的多。

雖說我一直在堅持“越複雜的就越容易壞”,但如果說檔位越多就越複雜,鏈條就越細,就越容易壞,那還真是表像,如果讓三輛車一起上新藏線,一個用70年代的公路5速系統,一個用8速Alivio,一個用最新款的3x10,只看變速系統,看看誰先出毛病,結果很難預料的,很可能故障率跟檔位元元數並無直接關係。
自行車不是電腦手機,所謂更新換代,更多是小打小鬧的改良和應對競爭的產品推廣策略,而不是真正的技術革命。自行車更不是賓士波音神舟八號,雕蟲小技而已,沒那麼高的技術含量,所有用在自行車上的所謂“尖端科技”,說難聽點,都是其他行業玩剩下的。

至於鏈條的選擇,圈子裡基本就兩種觀點,一是越貴的材料和工藝就越好,肯定就越結實,比賽用的更好,因為對強度要求更高;另一說是高檔產品更注重輕量化和技術噱頭,而且對壽命要求不大,很多專業選手都是每場比賽換新鏈條,因此高端的鏈條實際上並沒有低端的8速、9速厚實耐用。我的觀點是,以上兩種說法都沒錯,但實際上,我更相信同樣材質同樣結構前提下,貴的比便宜的好,進口原裝的比國產代工的好,但如果是為了輕量化進行鏤空、切削,以讓鏈條更輕更薄,那500塊的登山車冠軍用鏈條還真不一定比50塊的入門Shimano更適合長途。至於商家說的“我們之所以貴,之所以高端,就是在減輕重量的同時還提升了強度”,對不起,這是廣告語,您還真信麼?就算是真的,中低端鏈條保養調校得當,一樣非常潤滑耐用,我一條HG53騎了4000km只斷過一次,還不夠結實麼?當然您要是追求“爆發力”或者喜歡不分時機的野蠻換檔,就當我沒說。

另外,長途出發前,務必檢查鏈條的磨損和拉伸程度(嚴格點的話可以用鏈條尺),太新了要磨合,太舊了要更換,看看有沒有活動不順暢的關節,清洗上油,再裝個魔術扣,帶上鏈條油、截鏈工具、和幾節備用鏈節,就可以上路了。

大块头 wrote:
好的車架,就算斷裂,也多半不是斷在焊口處,這說明焊口強度是沒問題的。

氬焊及大多數硬焊的焊道,其實並不容易裂開
焊接師傅會擔心裂開的區域,反而在熱影響區(焊道的旁邊)

讓我這新手又吸收更多了
這文章寫的太好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