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車架幾何一問?


axionwu wrote:
登山車與公路車的不同在於
前叉的高度與大盤跟後傳動輪
車架幾何~角度不同
造成登山車無法使用公路車48T以上大盤...(恕刪)

Absolute不是登山車, 他的車架是公路車架, 但專門設計給平把用的, 就像Giant今年出的Rapid那樣
Absolute原本就配公路車系統, 登山車系統沒辦法用喔!!
彎把公路車: 花毂為100/130, 上管較短, 後下叉40~42cm, 競賽型的頭管較短, 休閒型的頭管較長

平把公路車: 花毂為100/130, 上管較彎把款長1~2cm(也有為了省事而沒有做區分的, 譬如FCR), 頭管較長, 後下叉41~43cm左右

登山車: 花毂為100/135, BB較寬, 沒辦法用公路車系統, 上管更長, BB離地高度根據車種不同有所差異, 但即使最快速的XC款還是比公路車高2cm以上, 且龍頭高度更高, 姿勢更直立, 然後根據廠商定的位不同, 立管角度從68~74度都有, 後下叉43~45cm左右

absolute是屬於平把公路車那個系列, 不是一些人想像的登山車
騎乘幾何可以設定成跟彎把車一模一樣
車架基本量測單位是mm,還是cm?標準量測公差正負範圍是多少?
中管與下管夾角設計原因取決為何?量測點在何處?
後上叉與後下叉夾角設計原因取決為何?量測點在何處?
後叉寬與花鼓長度有何相對關係?
現行車系有多少種?其後叉寬度設計又有多少?
傳動系統有哪些?
可否詳述解釋?
利馬單車 wrote:
車架基本量測單位是m...(恕刪)

一次問那麼多要怎麼回答, 你以為我是建達出奇蛋啊?
meridian wrote:
一次問那麼多要怎麼回...(恕刪)
請他問問神奇海螺好了
他以為他在出考題
連個謝謝也不會講,切
大概是沒學過吧
利馬單車 wrote:
車架基本量測單位是mm,還是cm?
設計上是以 0.1 mm 為單位

中管與下管夾角設計原因取決為何?
下管的幾何是主角嗎?

PS 以下是誤把下管看成 "後下叉" 所得到的解答:
取決於前變的技術規範
不過前變所規範的角度範圍不算小,所以不用很小心翼翼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 BB drop
而 BB drop 會影響到立管和後下叉間的角度

後叉寬與花鼓長度有何相對關係?
要相等吧,花鼓太長太短都不好
這題是在問啥?

其後叉寬度設計又有多少?
130 mm、135 mm
早期有 126 mm

請問我得幾分 = =
車架幾何確實跟車子的騎乘特性有絕對的關係,我猜想店家會說:怎麼改也不會是公路車的意思是,就算騎乘的姿勢調整的跟騎公路車時一樣,但他的頭管角度可能不同(操控性),他的RC可能不同(加速性及穩定度),他的BB Drop值可能不同(整體重心位置不同)再說一般車架廠真對不同的車種用途,其車架的剛性/重量要求也不會一樣(因為關係到製作成本)。所以店家的說法是正確的。但這不見得就是在辯論正統與不正統的問題。
其實只要版主騎得高興自在,這樣的改裝也沒甚麼不好,但如果要追求更有效率還是更穩定的騎乘,選擇正確合適的車款一定有他的道理在。


順道來考試一下
Q1:車架基本量測單位是mm,還是cm?標準量測公差正負範圍是多少?
A:這沒有一定。就像有些國家用公制,有些習慣用英制。一般台灣習慣用公制單位,在工業界則多半使用mm。有些車架部分的尺寸或規格卻又會用英制表示,例如17吋車架等等。量測公差要視設計的需求與製程能力而定,需要精密的地方就可能是0.1~0.2mm的精密度,但在車架幾何上或許都是1~2mm甚至5mm的誤差了。

Q2:中管與下管夾角設計原因取決為何?量測點在何處?
A:中管與下管的夾角應該沒有特別的意義,不知這位大大問這的原因為何? 中管角度通常是指中管中心與水平線(地面)的夾角。下管單純連接五通到頭管,所代表的角度沒有意義。

Q3:後上叉與後下叉夾角設計原因取決為何?量測點在何處?
A:後上叉與後下叉夾角同樣沒有很大的意義。

Q4:後叉寬與花鼓長度有何相對關係?
A:有搭配上的關係。

Q5:現行車系有多少種?其後叉寬度設計又有多少?
A:一般主流的花鼓寬度,MTB通常為135mm,公路車為130mm。視欲搭配的花鼓而設計,也有132mm等其他規格。

Q6:傳動系統有哪些?
A:自行車發展至今200年的歷史,有過軸傳動,直接傳動(踏板直接安置在輪軸上),鍊條傳動,皮帶傳動等。現今以鏈條傳動為主流,主要是因為鍊條重量輕,結構簡單,成本低,傳動效率高等優點。變速系統又分有外變速與內變速兩種。

希望這樣有回答到問題。
感謝大大正面的回答~~~
我的目的只想藉此讓大家能彼此探討,對自行車製造有較寬廣的知識!
而不是在這邊爭論誰是誰非!
版主的車架後三角位置焊接了上'下橋管,以現行設計來說已經跳脫純公路車的設計了!
17"的車架對版主的身高而言是稍微小了些,不過改成這樣也真的不錯.
給版主一個小小的建議,若再將外胎換成28C以上的規格,煞車改成吊煞
就是一台今年最夯的Cycle Cross
是在拋磚引玉嗎?
感謝大大給我們這樣的機會。

總而言之,版大無需太過拘泥於車架外觀上的細節,騎車嘛,自己騎得高興就好。只是正確適當的幾合會讓你騎起來更舒適,更能夠發揮。

利馬單車 wrote:
給版主一個小小的建議,若再將外胎換成28C以上的規格,煞車改成吊煞
就是一台今年最夯的Cycle Cross


字拼錯了。

CycloCross...不是 CycleCross ,念法也不對。(正確是腮克洛克洛斯,你那樣變成腮扣克洛斯)

要知道 Cyclocross 是一個詞,不是兩個詞組合起來的,它的歷史比登山車還悠久。


另外,不是只有粗胎 + 吊夾就是 CycloCross,請多做功課再說話。

CrossBike 的幾何跟這種休閒公路車的幾何是不同的,越野公路車考量到比賽的特性(你用了CycloCross就講的就是比賽用的越野公路車,不然你可以只講 CrossBike 那範圍還寬一點),其車架的幾何還有走線、上管型、前三角、前叉的設計都不同。

Absolute 無法成為Cyclocross,光是那個前三角我就不知道怎麼伸手進去扛。



PS:捷安特經常都一個幾何打死所有公路車(參考 DEFY VS TCR),但是TCX就不能這樣搞,硬是做了上管接近純水平的幾何出來,這是功能性上的幾何設計,提供作為補充。

www.cycliving.com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