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919 wrote:
互通什麼信息呢?輪界...(恕刪)
好想按讚, 好想按讚...
可惜 wrote:
基本上台灣腳踏車這行業已經變態到不行,
製造廠一個圈,代理商車廠一個圈,車店又是一個圈,
在這些大圈圈裡,某某廠商說某某廠商如何如何,那個代理商酸這個車廠怎樣怎樣,
A車店不爽B車店....等等諸如此類的,大圈裡有小圈,同一個大圈裡的小圈聯盟抵制,
不同大圈裡的小圈策略抗衡,流言與腹劍共酌,八卦和謊言齊飛。
可惜 wrote:
還有,中國的廠商能力早追來了,
碳纖幾乎都在中國生產了,
鈦的接合也是比台廠強,
那我們還剩甚麼?alloy?cr-mo?
台灣大部分的廠商來還自豪穩站中高階市場?
一些台廠臭屁的品質與良率,
現在大廠都到中國代工廠駐點品檢,還全檢呢!
p2919 wrote:
你講的這段又是另外一...(恕刪)
可惜 wrote:
只不過,碳纖這東西是一層一層堆疊起來的,
基本上毫無技術性可言,
可惜 wrote:
我指的現場在黏貼的人,這些需要的是熟練度
可惜 wrote:
BMC去個射出機檯基應該是為了要取代大量人工
p2919 wrote:
它只取代黏貼的動作,這個動作能減少多少人力?但一台機器你知道是多少錢嗎?節省這些人力要攤幾年機器才能回本?告訴你他最主要是為了走在雲端(借你的話),業界目前還沒人想花這筆錢。
可惜 wrote: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
銲接可由一個人獨力完成一個車架,
碳纖廠可能嗎?
這就是工匠與技術員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