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TGTR wrote:
如果一個候選人是藉由...(恕刪)
這位朋友別生氣,在既有的道路容量下要讓每一種運輸工具都有路走一定是大家路權互相折衝妥協的結果,並不是說要誰沒路可走,只開放給誰走。但是健全公共運輸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以及提昇能源使用效率乃是國家政策方向,這也是對於無法自產能源的台灣唯一能走的路。可是你我都知道長久以來的利用習慣會讓我們選擇對自己最方便的運輸工具,而這時就必須有限度的操作市場來調整。當然在長久以來公共運輸網路不健全的台灣道路環境裡,被迫放棄原本所使用運具都會造成不便,但如果你我在使用各種車輛時都能互相體諒,那麼即使有些限制也不會覺得有太大的不便了。
管它是什麼超級世界霹靂無敵大狗鏡!便宜貨萬萬歲!
等20年驗證嗎? 對的會被提出來, 讚賞多有遠見, 不對的(或者說跟不上時代潮流)的, 誰會去提呢? 大不了罵錯誤政策比貪污可怕. 但實情呢?
公共政策與建設, 本來就是為大多數人謀最大利益, 但相對模糊地帶也非常多, 以大家談的市區單車為例, 使用單車 究竟是多數人, 還是少數人? 用單車通勤是多數還是少數? 未來呢? 誰敢保證?
世界各地每個城市(台灣各市鄉鎮也是)都有獨特的文化與生活方式, 不能用對錯兩分法來看. 公共政策也是, 考慮多個面相來思考, 所得結果甚是相反, 最後就只有取捨. 有捨就有人不滿, 這是現實. 也是妥協的結果.
選票當然重要, 沒有選票就沒有執行政策的權力. 但是, 無論是政府單用選票來思考一個政策, 或是人民只用"政府只要選票"的思考來看一個政策, 都是有所偏頗.
這是兩難, 講難聽點, 也會是個賭注.
民主社會必然結果, 只是人最好能學會多方面相思考,也比較不會被愚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