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安全帽價差在哪裡?...各位大大的安全帽又是幾張小朋友呢?

飄流之風大大

真是專業的文章!!

我一直覺得Bike的安全帽頂多只是緩衝撞擊而已
經你一說明,嗯嗯~~~差別感有出來囉!!^^
There's Always Something You Dont Know Yet.
樓主
要去做功課喔
幾百塊~1千多而已阿
隨便買都要好幾千了
1頂好的安全帽要經過開發設計與實際測試使用
帶一頂西瓜帽也可以阿
當只要發生過頭部撞擊
你就知道安全帽的好壞了
但我不希望又使用的時候

audi6300 wrote:
請問到底差在哪裡..(舒適 or 重安全 or .....)
這小弟不懂...還請各位大大提供意見
這小弟也不懂
可能要試試看才知道

但我永遠不想試
只想找一頂大家都說好的來戴
PS...LAS...
請問同向市1000出投的安全帽
SPECIALIZED 的 FORCE3 牌子大(不知道產地是?)
會比MIC的APEX的T32好嗎?
YOTSUBAJESTER wrote:
7000的買不下手....(恕刪)


你的觀念錯誤...

以保護狀況來說沒錯...全罩的可以提供最好的保護...但是全罩的有很大的缺點...

那就是對外來的聲音...視線...隔絕太大...聲音大約少掉2/3...視線只剩下約一半...

19台探索頻道之前有過評價...全罩式安全帽只比較適合在賽道上使用...因為賽道上的狀況比較不如一般道路那樣多...且賽道上根本就不需要看旁邊..看後面..注意狗...注意行人...亂闖的汽機車...等等之類無法預期的因素...

所以該節目的實驗還是推薦半罩式安全帽才是適合在一般道路上使用的安全帽...

感謝各位大大寶貴的意見..
小弟與女王..
已經買BELL 的安帽..
老闆打8折..馬上就買了!!
呵呵~~
我是龜速練體力型的 時速都騎20公里左右
目前用VR1的 感覺就夠用了
VR1
NT.390... 便宜 型又好
雖然我曾經在安全帽專賣店看到賣650...
在對岸找到的關於安全帽的說明:
轉帖]頭盔知識

安全帽的原理是:意外發生時,當穿戴者的頭部受到撞擊,安全帽能適時地[分散]且[吸收]撞擊的能量,讓穿戴者所受到的撞擊(傷害)程度減到最低。基於這樣的原理,安全帽在結構上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一說是外部用來分散應力的帽殼,另一是內部用來吸收撞擊能量的吸震帽體。
安全帽是如何吸收撞擊的呢?就像是汽車的前後防撞保險槓一樣:安全帽外頭的一層硬質外殼會先分散撞擊的應力到較大的範圍,以有效減少每單位面積所受的應力衝擊;之後,帽殼下的吸震材質,也就是由高分子發泡材料所構成帽體,會藉由高分子(POLYMER)本身結構壁的斷裂來吸收(應該說是抵消)掉撞擊的力量,而密布在高分子結構壁中間的[空氣包],亦會產生猶如安全氣囊的效果,瞬間提供足夠的抵抗力量去抵消掉撞擊的能量。就是這樣藉由高分子結構壁的斷裂與空氣包的抵抗,撞擊力量將被大量抵消或吸收,使得穿戴者得到最大的保護與最小的傷害。
簡單來說,外來的撞擊力量首先會被安全帽的外殼給分散開,接著被裡頭的吸震材質給抵消掉大部分的衝擊,最後儘管穿戴者的頭部還是會受到些許撞擊力量,不過至少不會因此造成永久性的腦部傷害、甚至死亡。

目前安全帽的外殼材質主要以PC、PET與PVC為主,不過除了外殼材質本身的物性外,外殼的厚度也影響[分散力量]的效果甚巨。外殼除了安全性能(分散應力)上的功用外,也兼有美觀、以及保護內部脆弱的吸震材質的重要功能。
至於安全帽內部的發泡吸震材質,目前市面上主要由EPS(EXPANDEDPOLLYSTYRENE,也就是俗稱的保利龍)以及EPU(EXPANDED
POLYURETHANE)兩種材質。EPS目前市市場主流,大多的國外名牌皆是使用EPS作為吸震材質;EPU儘管在吸震材料的分子結構上較EPS還要優異(因此多使用在國外進階轎車的保險槓吸震材質上),不過在製作與設計上因為比EPS還要有更多的限制,尤其是EPU在帽型的設計上因不容易鏤空開孔而偏重,因此目前僅有少數幾家國產廠商採用EPU材質生產安全帽。不過不管是哪種材質,帽子本身原始的吸震設計、原料供應上的功或品質、發泡的過程、以及製作上的品管,才是真正影響最後產品安全性能的主要因素。並非使用哪種材質的外殼或帽體,就一定能保證有絕對的保護效果。

一體成形或貼合的帽體結構
除了帽殼與帽體在材質上的不同外,自行車安全帽在帽體結構上也分為[貼合](TAPING 與[一體成形](IN-MOLD)兩種,李iangzhongjiegou主要的區分是在於帽殼與帽體的結合方式。
顧名思義,[貼合]就是說帽體與帽殼兩者是分開的,中間藉由一層黏膠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由於帽殼與帽體兩者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貼合的帽子會在帽殼與帽體中間產生空隙,而這會產生兩種問題:一是遭受撞擊時,帽殼本身分散應力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安全性較差;二是,如果帽體應已受到撞擊而潰縮,安全性能減損或甚至無法使用,但由於帽殼本身有高度彈性的關係,使用者將無法從外觀上看出帽體的潰縮情況,判斷出安全帽是否還能使用與否。
[一體成形]則是表示:生產時,帽殼是放在發泡模具(MOLD)內,與帽體一起發泡成形出來。這樣做法的好處是帽殼與帽體100%結合在一起,兩者互為一體,因此當遭受撞擊時,能確實分散撞擊應力,並且如果帽體有任何損傷或潰縮情形,也和呢容易從帽殼的外觀上看出來。因此可以說,[一體成形]德帽體結構,不管在安全性上或實際使用上,都較[貼合]的帽體結構要來得優秀且安全。
不過[一體成形]帽體結構的生產成本與技術自然高過[貼合]的帽體結構,以往[一體成形]的帽體結構只能在高價的帽形上才看得到,不過近年拜生產技術進步所賜,以及市場競爭的結果即使是很便宜的入門帽也能享受[一體成形]技術所帶來的安全與品質了。

各國的安全規定
自行車安全帽的設計是以自行車騎乘時所可能zoayu的情形所設想,靠練了自行車的速度,騎車的姿勢,可能跌下的姿勢,以及穿戴的舒適性等等因素,所以並不適合用作其它用途。當然,其他種類的安全帽也不適合自行車的騎乘使用。
安全帽到底有多安全?安全性能的定義其實是由安全規定所規範。目前儘管各國對自行車安全帽的安全規定大同小異,不過還是有些許差別:其中以美國的CPSC1203、澳洲的AS、以及日本的SG規範,從產品的安全性能測試、到市場端的檢驗抽查程式,這些[較新]德規範都比較嚴謹,不容易讓一些不肖廠商有[取巧]的空間;相對的,歐洲的CE
EN1078就比較過時且鬆散,台灣的CNS雖然規範也算嚴謹,在廠商出貨前也有嚴格的抽樣把關,不過在執行上,仍可能會有不肖廠商魚目混珠,使用其他產品的名義來申製CNS的認證標籤,貼在安全帽上。所以使用上有CNS的標章,也不見得是通過CNS[安全帽]的認證的產品,在大賣場或連鎖五金行所販售的安全帽產品尤其可能如此,消費者選購時不可不慎。


頭型的影響
就像指紋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頭型,沒有兩個人的頭型是一模一樣。換言之,你可能無法找到完全符合你頭型的安全帽,只能從眾多選擇中,找出一頂最接近你頭型的帽子來穿戴。

目前市售的安全帽在頭型設計上,多遵循國際標準組織(ISO)所定義的頭型來製作。想當然爾,這些國際標準組織所定義的頭型,一定是以西方人的頭型做基礎。西方人的頭型與東方人原本就有極大的差異,而中過人種在頭型上又與其他亞洲人種有些許不同。一般西方人的頭型呈前後場的橢圓,亞洲人則是比較接近圓形,而中國人種則是又多一點倒三角形的變化。就因為中國人種後頭上那兩個突出來的[角],讓國人往往需要戴比原有頭圍還要大上半號到一號的帽子,才能將頭[塞]進去,不過最後頭部後方與安全帽間總是[空]了一大片,其實對安全性來說並非好事。目前儘管有越來越多的廠商將他們的標準頭型[加寬],以符合更多不同種類頭型的需求,不過以西方人頭型為基礎作設計的安全帽畢竟還是無法完全服帖在東方人的頭上,這點也只能期待往後亞洲市場成長到一定規模,廠商能推出完全以東方人頭型為基礎的帽子後,才能根本解決。

前面說過,中國人種由於在頭型上的差異,選戴安全帽時不免得屈就較大尺寸的帽子。不過目前也只有少數幾家國內廠商有提供足夠大的尺寸供國內消費者選購,有很多國外品牌帽子是看得到、摸得到、買得起但戴不下,只得空留遺憾。
不過,千萬不能因此去自行改裝帽子。有些人可能認為放棄[差一點點卻戴不下]的帽子很可惜,於是是把裡面的帽體稍微削掉一些,以為這樣就可以了,其實這是很錯誤的觀念!前頭說過,帽體肩負著吸收撞擊能量的重要任務,一點點厚度上的小修改都會造成安全性上很大的折損,因此決不能這樣做。

尺寸與調整
儘管安全帽最好要跟使用者的頭型做最精密的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安全性能。不過受限於成本的考量,安全帽並無法像鞋子那般有上打以上的尺寸供消費者選擇。目前市面上最多也只有三種尺寸,一般可能有兩個尺寸,甚至只有一個尺寸的也比比皆是。幸好目前大多安全帽上都附有頭尾調整器,可以微調帽子的尺寸,以符合使用者的頭圍。不過有些廠商或店家卻因此錯用調整器,將大尺寸的帽子推銷給頭圍小的消費者。雖然因為調整器的關係,帽子戴起來還是夠緊、不會松脫,但穿戴者的頭部與帽子間的空隙會因此變大,而導致意外發生時帽子容易松脫,而且吸震保護效果也會受影響。因此選購安全帽時,一定要選擇自己能舒適穿戴的最小尺寸,千萬不能因為有調整器的關係,去選擇尺寸太大的帽子。

安全帽上的調整器經過幾年的演化,設計與使用上都已經蠻成熟了。調整器除了調整頭圍的功用外,其實還有托住頭部的功用,讓安全帽能緊緊附著在穿戴者的腦袋上,不會翻滾(ROLL-OFF)或松脫,這在保護穿戴者的安全上也十分重要。否則意外發生時,安全帽如果無法乖乖地留在原來設計好的地方,那不僅無法發揮真正該有的吸震保護功用,甚至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危害。不過可惜的是,目前也僅有少數較先進的安規(如CPSC)有對[翻滾松脫]的安全性能,做實際上的測試規範。
此外,人的頭顱兩旁密布著重要的血管與穴道,如果調整器繃得太緊或設計不良,也會讓使用者產生不適。一般使用者往往會不自覺地將調整器繃得太緊,以為這樣較安全,其實適當放鬆兩三個也不至於會影響牢固性,但能維持戴帽時的舒適與健康。

通風與外型設計
一般人選購安全帽時,往往把通風與外型放在最重要的優先次序。其實根據國外專業機構的測試,一般有簡單6、7個通風孔的入門安全帽,都已經足夠符合使用,不至於會有太悶熱的感覺。至於那些通風孔誇張地[遍布]帽體上、看起來簡直是外星人遺忘在地球上的進階比賽帽,通風效果其實已經遠遠超過實際需求許多,一般使用者無需盲目追求。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通風孔的太大太多難免會減損帽子的吸震係數與安全性能,開孔越多越大,外形越搶眼的安全帽設計,通常需要更好的內襯吸震材質來補償強度,否則在安全性能上,反而不如設計簡單、價格實惠的入門帽。所以千萬別以為帽子越貴,安全性越高。理論上最安全的外觀設計應該是要像顆圓滾滾的蛋形,然後有幾個簡單小小的通風孔就可以了,就連號稱有空氣力學效果的[鴨尾巴]設計都會影響安全性,應該省去,不過像這樣[古典]的設計大概會因沒人欣賞而滯銷吧?

當然,對大多單車人來說,安全帽已經不單純是一種安全配備而已,而是一種風格、品味、與流行的表徵。如果炫酷的外觀設計能讓更多人樂意戴帽,那追求時髦流行也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俗氣吧?

安全帽的種類
目前儘管自行車的種類五花八門,不過安全帽的規範卻只有一種。之前大多安全帽廠商的分類也很簡單:裝上遮陽片的就叫登山車帽,沒裝的就是跑車帽或運動帽。不過這幾年已經開始有專款專用的分別,如需要更多包覆面積與全方位保護(尤其是後方方向)的登山林道帽(如GIRO的XEN、HEX,與PROWELL的X-5等)、或者是優雅低調的城市車帽(如BELL的METROPOLIS、PROWELL的MORA等),都已經開始在市場上萌芽,只是目前市場主流還是以輕量通風、外型酷炫、有[流體力學鴨尾巴]的傳統設計為主,甚至在世界杯的賽場上,也常常可以看見職業或業餘選手將純跑車帽當作是登山車帽使用,看來[輕巧有形]依舊是大多數人選購安全帽的不二法門,連專業選手也不例外。

至於下坡車用的全罩式安全帽,使用上幾乎等同於越野機車帽,結構上與使用上與一般自行車帽的差別頗大,堅硬的外殼與全面性的包覆能提供更周全的保護,不過比一塊磚頭還重的重量壓在脆弱的脖子上,可能也只有職業選手或下坡車狂熱分子才有福消受的吧?

穿戴與使用
以往安全帽穿戴時,常常有前後反戴的事情發生(一般人誤以為長長的[流體力學鴨尾巴]可能是帽沿/遮陽片),不過自從束鎖裝置(RETENTION
SYSTEM)與調整期的演化與普及後,前後反戴的情況已經幾乎沒有了。如果還找得到那些沒有束鎖裝置或調整器的帽子,還是趕緊丟了吧!那如果不是十幾年前的老古董,就是省東省西、不顧安全的便宜產品。
前面有解釋過尺寸與頭圍調整問題,基本上選擇自己能戴得下、戴得舒服的最小尺寸的帽子,千萬不能去選用超過自己頭圍尺寸過多的帽子。如果有頭圍調整器,旋緊後,大概再放鬆個兩三格,騎乘時也可以試著自行調整一下,不能太緊導致頭部不適、也不能太松讓帽子晃動。
至於下巴下(或臉頰旁)的扣具與織帶的長度,一定要調整到牢靠但不會影響呼吸,大約是扣具扣上時,織帶與下巴下之間還留有兩個指頭的空間。記住,織帶與扣具一定要系在下巴後,絕不可系在下巴上,這樣發生意外時帽子才不會松脫。
最後是織帶滑扣的位置,也是一般人最常忽略的地方:織帶滑扣指的是織帶兩旁的移動式調整片,很多人常常會將他下拉到扣具的旁邊,誤以為這樣戴比較舒服,穿戴時不會卡到耳朵,不過真正正確的戴法是要將織帶滑扣調整到靠近耳朵下面的地方,這樣整個束鎖系統才算完整,帽子也才能確實固定在頭部上,不會輕易晃動。
最後,安全帽的塑膠與發泡材質並不夠強壯耐久,不管是外面的帽殼或是裡面的吸震帽體,都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污染而老化,因此千萬不能使用化學清潔劑去擦拭帽子,否則有可能會侵蝕外殼或內裡,影響安全性能;眼睛看不見的紫外線通常也是帽子老化的元兇,尤其暴露在外的吸震發泡體特別容易受影響,選購時最好選擇外殼包覆較深產品,減少發泡材質暴露在外而老化的機會。使用壽命上,最好自開始使用後一兩年就更換帽子。畢竟安全是不能打折扣的。當然,選購帽子是,也最好要選擇較新生產的帽型,而不是放在倉庫好幾年的庫存品,時間仍舊會對安全帽的安全性能有不良的影響。


採購要點:
1.
一體成形的帽體結構:目前一體成形的技術已經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即使便宜入門的帽子都該有這樣的技術加持才是。一體成形的帽體結構在安全性能上,遠較貼合的帽體結構有更好的表現,而且使用者很容易從外觀判別出帽子的使用狀況,是安全性能的首選。
2.
要有束鎖、調整裝置:帽子固定在頭上不能只有兩條織帶外加一個扣具而已,後防或後側方一定要有束鎖裝置,協助將帽子穿戴到最正確的位置,最好是要有調整器可以微調頭圍。有了束鎖裝置或調整器(兩者常為一體),才能確保意外發生時帽子不會滾動或松脫,發揮應有的保護作用。
3.
安全規定的認證:最好選購有CPSC、SG或是AS認證的產品,不過國內銷售通常不會使用國外的認證標籤,而CNS認證標籤也有使用上的漏洞,因此最好到專業的自行車店,選購國內外擁有信譽的知名品牌,才是最可靠的選擇。大賣場的產品通常容易魚目混珠、或者是塵封年久的庫存品或滯銷品,便宜的售價後頭可能隱藏著安全上的疑慮。
4.
選擇適合自己頭型的帽子與尺寸:前面說過,每個人的頭型都是獨一無二、別無分號的。選購安全帽不能光憑外表,一定要自己親身試戴才行。最好是多戴戴幾款不同廠商的帽型,才能找出比較適合自己頭型的帽子。尺寸上也一定要選擇穿戴舒適的帽子,但不能因為調整器的關係,去屈就尺寸太大的帽子。記住:帽子與頭部的空隙越小,表示兩者的搭配性越高,安全保護也會越好。
5.
選擇一定自己喜歡的帽子:選擇一定在外觀、顏色、通風、與舒適上,都能符合自己期待的帽子。安全最好要給予自願與喜歡,而不是義務,這樣才能將安全快快樂樂、心甘情願的戴在頭上,無時無刻保護你的安全。
選擇一定適合自己騎車用途的帽子:除了傳統[全功能]設計的帽型外,如果騎車的用途很明確,可以考慮比較專款專用的帽子,如登山車車手會比跑車車手更需要全方面的安全防護,後方的[鴨尾巴]反而會成為累贅、甚至是另一種安全上的危害;而只騎跑車的朋友則需要更輕巧通風的帽型,長距離騎乘下來在舒適性上的差別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vr-1 550元 很帥氣
買完隔不到一星期 又看到399的價格...........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