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

很多人說小輪徑車重心比較高,爲什麼?


jasoncity wrote:
(恕刪)至於翻車的部份我還有要補充的,也就是在這個系統中最大的變數也是來自於騎乘者本身。
在剎車急停時,人之於這個系統而言不是剛體一般。事實上我認為也許大部份的翻車事故是由人所造成的。 也就是在急速剎停時,人體開始前移,導致整個重心往前移動,而造成前翻。 

所以正確的剎車的動作真的不可少,遇緊急剎車時,請立即以雙手前推龍頭把手順勢將身體往後推移,此時屁股會置於座墊的後方,接著大腿用力夾緊座墊鼻端以加強固定身體。 這樣作是為了避免在剎車時,人會受到慣性的作用而向前移動,也連帶著改變了整個系統的重心位置。 成為了破壞整個系統穩定的最大兇手。

實務上
當您這麼動作時,
重心就移動了.

理論要有實務的驗證
BikeQueen wrote:
理論要有實務的驗證...(恕刪)


實務的驗證就是

我昨天量了其他的小折與公路車的軸距

公路車都是尺寸54的車架,兩台可樂果分別是98cm 與99cm,litespeed鈦車是96cm,GT鋁車是98cm,沒有一台破百

小折分別是dahon PSL 16吋胎 軸距103cm,BIKE FRIDAY PR 451胎 軸距103cm,AM TSR 406胎 軸距108cm

由此可證這個社會上人云亦云的情況是很嚴重的

我個人認為小折無法突破的部分在於以下兩者
1.拖曳力矩較小的相對不穩定,也可以說是靈活
2.小輪遇障礙物進入角相對較大難以跨越的問題

其他的座艙設定頭管角度上管長度,取決於車廠的設計理念與客群定位,與"小折"兩個字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AM TSR/BF PR/BIRDY Ti/BIRDY Capreo/BROMPTON M6L/DAHON PSL/DAHON Jxp/DAHON III
再整理一下
所以影響車子的穩定感的主要兩因素就是

1. Trail
(意思應為被拖曳之意, 類比有如大賣場推車之小滑輪, 當把推車往前推, 前輪會自動轉為平行於車台的方向, 腳踏車之前輪, 其類比就像是大賣場推車的前輪被後輪推著走,也就是196樓的網兄所描述的,前輪看似在車子前面, 它其實是被車子拖著跑) : 而若以相同的前叉角度來看, 則輪子直徑欲小,則延伸線所跑的距離就會比較短,自然就不容易有比較大的trail值,而輪子直徑愈大,由於延伸線與地面的交點會比較往前,就容易有比較大的Trail值
這也是另1個說法的原因, 輪子直徑愈大, 會比較有穩定感, 29吋輪可以預見會比26吋輪更穩定
所以小輪子並不是因為輪小而不穩定, 而是因為伴隨而來的小Trail , 所以操控比大車靈活.

另1個對Trail有影響的是頭管角度( Head Tube Angle): 相同的前叉, 頭管角度越小(越傾斜), Trail和軸距就越長, 車行就越穩定

2.軸距(Wheel base) : 軸距越長越穩定 , 這也表示, 操控轉向就必較不靈敏

3.跨越能力:輪徑愈大,跨越能力愈好

4.小輪徑時的重心並未比較高, 重心, 輪徑轉動慣量,並非騎承穩定感的主要影響因素.


所以, 流言應該終結了 ?

看了各位車友的熱烈討論...小弟提供自己的看法...借用912兄的圖說明...請各位車友多多指較


1.首先小弟認為重心應指質量中心...一般人體重60~70Kg...小徑或公路車約在10Kg...因此騎乘時,質量中心(重心)應在人體也就是圖中斜線梯形的部位,而非在自行車車架上(雖自行車重10kg...但僅會使重心稍往下移,畢竟人的體重遠大於車重)
2.紅色圓圈為假設性的 人+車 質量中心...因車架幾何相同,人員相同,可視為在同一水平面上(指相對於地面)
3.關鍵在於小徑車L1(重心與輪距線的垂直距離)與公路車L2(重心與輪距線的垂直距離)上...因小徑車輪徑較小使的 L1>L2 ...故即使重心相同(於同一水平面上),但因L1>L2...小徑車的相對重心還是比較高...即使是相同軸距的情況下

另外其實穩定性應分為2部份來探討,一為前文中的trail...trail影響循跡性...此部份指在平路行駛中的穩定度(穩定度越高指循跡性越好,操控性越差)透過設計...可改變其頭管角度或者是前叉的off set...來做到公路車的循跡性...當然小徑的外型與軸距也會跟著改變...便利性也跟著降低

其二,是遇到坑洞時的反應...此部份除前文提到的力矩問題外,還有上述的相對重心較高問題須綜合考量...因先天的輪徑較小,此點無法克服

所有車種設計都有其考量與優缺點,小徑車款便是以輕便,機動性強為設計基準(此外小徑車還是加速性能最佳的車款)如有見解不同,請海涵

以上屬小弟愚見,請多多指較
HenryV4 wrote:
再整理一下所以影響車...(恕刪)


同意..

不過我還是認為小輪徑的車較易前空翻
想和你再去吹吹風.......阿慎
holysee wrote:
38樓lacunarity大大發表的自行車最高速度紀錄

用18吋輪徑為的就是降低重心

最高速度是由小徑車創造出來的

我不知道那些公路車一天到晚老是說小徑車跑不快的原因是啥.....
...(恕刪)


我個人猜想使用小輪徑的原因有兩個:
1. 輪框半徑小, 降低 Moment of Inertia, 加速比較省力
2. 同樣的 MOI, 它的強度比較高, 不會在高速運動中變型

大家都知道第一個因素,
這也是小輪徑車衝線加速快,
上坡也比較輕快的原因,
但是它的轉動動能低,
騎乘時會有一種不踩踏就不走的感覺.

為創造最高速度紀錄, 車輛設計當然是以
減少能量耗損增加速度為最高指導原則,
穩定性則以減低頭管角度增加輪距來解決.
AlanDerBa wrote:
我個人猜想使用小輪徑...(恕刪)


小輪徑轉動慣量較少但是同樣的速度下,小輪徑的轉速較高,相對於旋轉摩擦力的損失也較多
但是哪個較好不一定,應該說在不同的速度下哪個較好不一定
小輪徑起步快,大輪徑可能就尾速快囉
想和你再去吹吹風.......阿慎
davihuang wrote:
實務的驗證就是

我昨天量了其他的小折與公路車的軸距

公路車都是尺寸54的車架,兩台可樂果分別是98cm 與99cm,litespeed鈦車是96cm,GT鋁車是98cm,沒有一台破百...(恕刪)


實務驗證之後, 才更容易抓到問題的重點.

這些公路車設計都是以競賽為主,
預期高強度騎乘, 車架剛性要高,
所以Chain stay 都做很短, 輪距就變短了.
有空看一下整車, 它們的輪胎都快要磨到立管,
有些碳纖車架(like Giant TCR Adv)還把立管內縮,
來增強後車架強度, 梢微犧牲一點穩定性,
對職業選手都不是主要concerns.
davidhuang6452 wrote:
看了各位車友的熱烈討論...小弟提供自己的看法...借用912兄的圖說明...請各位車友多多指較...(恕刪)


actionsmile wrote:
同意..不過我還是認為小輪徑的車較易前空翻


小弟也是認為小車較易前空翻

借用davidhuang6452引用自912兄的圖修改一用(好像在玩繞口令)

模擬2部車進行等速對撞測試(只是2D推測,各位前輩千萬別要求小弟去進行4D實測啊!)



撞擊時瞬間的重量分布應該是像下圖一樣



而S(小輪徑)物體的整體重心分布較L(大輪徑)高,

較易產生"頭重腳輕"的不穩定狀態,這應該是較易前空翻的緣由吧?

若有錯誤歡迎諸位前輩不吝指正
actionsmile wrote:
小輪徑轉動慣量較少但是同樣的速度下,小輪徑的轉速較高,相對於旋轉摩擦力的損失也較多
但是哪個較好不一定,應該說在不同的速度下哪個較好不一定...(恕刪)


我看過一些數據, “正常”的輪軸/曲柄軸磨擦阻力,
比之風阻力或是地面滾動磨擦阻力是小巫見大巫,
跟本不在同一個數量級, 一般人士可以忽略,
否則一些強調高迴轉率的選手(像Lance Armstrong),
同一個速度, 他的迴轉數比別人高, 豈不是吃虧了.
  • 3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