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眼、單車、單身旅行 wrote:
請問華江橋連結台北縣...(恕刪)
這議題你所指應該是華江橋橋面的防護欄高度,原本是為行人設計的,但是車友加上騎車的高度後,防護欄高度不足而造成的友善度欠佳感。
這類議題涉及管理權責問題(目前該橋樑管理單位是中央公路總局),我們正在清點同類需求的議題,因每一座橋的議題與權責單位都不同(如福和橋是台北市管的) ,此類雷同需求但必須與非縣府之各管轄單位協調的議題 ,
我們將在六次踏騎問診完後,提出改善建議方案,
並把此類問題涉及的各種不同權屬單位(至少有台北市政府,第十河川局 ,公路總局等權屬單位),約集後召開總體協商會議,確認解決方案的可行性(要在別人家裝潢,還是得問過主人的意見),
如果有車友參予踏騎,也請在踏騎過程中協助指認類似議題
這類議題請大家给我們一點時間,我們需要專業方案的研擬時間(如加高護欄結構方式/技術/成本/與維護問題)及與權責單位的協商確認,我預估這在六段踏騎問診後的三個月可以提出方案並召開協商會議,相關進度我們會跟大家回報。
上面有人提到, 我還是要再次強調: 柏油柏油柏油!!!
不要異想天開用什麼怪材質, 為了好看或是為了消化預算還花大錢用什麼怪石板,
這不僅是好不好騎的問題, 這是攸關安全的!
除了柏油, 沒有一種材質是濕了還能讓胎保持抓地力的!
沒有抓地力對騎士來說非常非常危險!
請慎重考慮將此列為第一優先改善的目標.
keigowei提到:
很簡單
全部改為柏油路就好了
其他什麼怪材質都不要用
華江橋到城林橋這段 應該有一半是類似磚塊路
在這路面上騎單車簡直就是種虐待
諸多車友提到路面議題,引用與其他車友對話,請車友參考:
melbournebest 車友提到:
個人覺得..水泥路比所謂的柏油來的好..所謂的好是綜合的好,不是所謂好騎的好
要單獨好騎.當然是柏油路最好騎,但是台灣的柏油路遇到下雨就破東破西,補完也是凹凹凸凸難騎,
持久度,颱風過後回覆度,維修難度,維修費用,維修後騎過的感覺...總分都是水泥大於柏油
但是一定有說水泥下過雨會滑.排水不良等等...凡事沒有絕對..只能從哪邊的好處多於壞處著眼
巷子內的..........點到了台灣柏油路面的主要課題
非特級規格(高速公路,賽事專用道等)的柏油路面在台灣,其實還有一個公共營造的隱性限制
因為技術門檻不高,一般而言,對投標柏油路面工程的廠商較無資格上的限制(限制太多,就有流標的可能,或是標商投訴不當限制),台灣大部分的公共工程又傾向最低價決標,兩者加成,常是低價搶標,.....工程的中長期品質常常在這個地方就決定了......不過 沒什麼好抱怨的, 做好公共工程管理是基本責任,只是這種工程碰到沒上軌道的廠商不是太困難的事...............
對於自行車道柏油路面方案與議題,經過踏騎與內部評估,我们目前傾向以下看法:
1.路面選擇跟車友車種數量有關,登山車對路面容忍度較高,但是騎小折車,公路車的車友會強烈主張柏油路面,從數量上來看, 以及[能符合細緻要求的方案亦能符合野曠要求]的觀點,未來路面改設,會以柏油路面為主.
2.目前已是水泥路面以及壓花路面(就是水泥路基層上覆一分割花紋層的路面)因屬堪用路面,從不濫用公共資源的角度來看,將不改鋪,維持原路面使用(除非該路段改設或拓寬)
3.過近水岸的柏油路面汛期時有遭刮除之風險,我們將視今年颱風情形評估是否改道(需視該路段用地權屬情形),甚至將柏油路面改設回水泥路面,以利長久維護管理
4.後續踏騎問診 ,我們將評估合適區位設置高級路面/自行車環堤賽事道之可行性 ,提供一個各種多元與多重適客性的北縣自行車環境,也許是個有用的整體解方.
我想當前最可以改善的,就是夜晚路燈不亮的問題。
沒事最常騎的就是華江橋到新海橋這一段,
相信常騎的朋友們就知道,在過了華江橋後,
有一段是完全沒路燈的,過了大漢橋前的籃球場後,
又是一段沒有路燈的路段。
如果這時候又遇上沒裝前燈的人,
真的是有一定的危險性存在。
所以,可以請台北縣政府跟板橋市政府合作改善嗎?
以上是我認為河堤的自行車道可以快改進的地方。
以下是板橋市區的自行車道問題,
上面也有朋友提到了,橫跨市區的自行車道,
我想原本的用意應該是要方便騎車的朋友吧。
可是實際走上一遍,真的有很多地方不方便。
首先八德公園那一段就繞了一小圈,出口也常有車擋道。
接著是莒光路口,如果是晚上或是傍晚,
路口的那間海鮮餐廳門口是車子佔據了自行車道。
更不用說過了莊敬路要到民生路這一段,
短短的一段自行車道,根本就是被店家所霸佔,
如果這樣叫做自行車專用道,那麼或許騎馬路會安全些。
肉咖 wrote:
華中橋阿~~
台北市的市民才是人才有引道走
台北縣的縣民不是人一個引道都沒有...
光這點就可以邊騎邊焦了...
[一河之隔,兩種規格] 其實不是台北縣市少見的差異,北縣無論是人均或總體建設資源確實有巧婦無米之窘
不過,今天我們聚焦討論的主題不是城鄉差距,
縣府已調度了相關資源準備改善自行車環境,這次在改善方案的經費總額上有相當可作為的空間
只是,涉及各種連結橋梁或跨越堤防的設施皆所費不眥(華江橋引道一座超過一千萬,相同資源可換算成相當長度的自行車道柏油路面改舖或是增設相當數量的夜間照明) 這些需求也涉及法令的可行性(比如說水利法對行水區設置設施的規範) 或是土地權屬(設施設置地點有無公有土地?涉及私人土地有無徵收困難?土地征收成本是否佔掉過高改善經費?) 所以 需要有嚴謹的評估過程.
車友們所提的需求或方案,我們會負責任的告知相觀評估過程與可能解方,希望能儘量廣收周議,並達致決策透明化
至於華中橋引道方案,列入7/5考察議題清單中,我們會紀錄這個議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