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新手提問~輪組的差異

我印象是反過來耶
碳框管胎比較好做,Open框比較難所以Open或是無內胎的比較貴
同樣等級價錢會是管胎框比較便宜
只是爆胎比較麻煩
wayne1739 wrote:
24mm高的可以做到1000公克上下
32-40的高標在1200-1300
40-60的在1300-1500
所以終極性能就是管胎胎框
只是價格就是三級跳了
CrazyMika wrote:
我印象是反過來耶碳框...(恕刪)


正解

因為open或Tubeless需要輪框去勾住胎唇

這也是為什麼管胎框可以做的更輕的原因之一
你目前騎的是2萬的入門車款
我建議你如騎出興趣,買一台GIANT ADV 等級的碳車。
換車架絕對比換輪組有感!

Vic.C0220 wrote:
各位大人,大家好
小...(恕刪)
請問鋁框變型的機率大不大?
如果變形怎麼辦?

madoka7 wrote:
簡單的說,差沒多少...(恕刪)


我個人覺得還是會有差啦....

同樣的平路路段同樣的出力

高框會比起低框要省力一點

相對來說也比較不會那麼累

我自己是用Mavic Cosmic Carbone Pro

之前因為幅條生銹 所以送去更換期間

使用低框輪組Outplay race lite參加輪霸西濱雙主場

所以感受比較深刻


不管怎麼樣...我覺得其實是要習慣輪組特性 輪組才會是最好騎的狀態

一直換輪組 只會讓自己出力變得很奇怪而已
龍貝爾 wrote:
我個人覺得還是會有差...(恕刪)

為何我說差沒多少?幾乎大部份人在說輪組差異都是說主觀感覺,加速有變快、高速較好維持、較省力…,先不不論框高、材質、剛性、重量等差異,以等級來說,國外有專門在做測試的網站測過,頂級的輪組可以節省輪出2~3%的力,我算整數5%比較好計算(連LW都不敢說可以節省5%輸出…),若以俱樂部聯賽菁英組來說1小時可平均輸出300W就是節省15W。
以我來說只能節省約11W,若換算成時間的話,就以我平日練車路線來說,約32KM,若標準化功率211W,騎乘的移動時間是56分54秒,若標準化功率193W,騎乘的移動時間是58分51秒,差了18W只差了接近2分,但這只是大概的估計,因還需考慮風速和遇到紅燈減速的因素,但已經可以看出功率相對時間的差距,這樣的差異就算你買了LW也達不到,但花的錢可能是你好幾個月的薪水,值不值的就看個人了,所以我才會說不過就分秒的差異而已,會打這些是想讓大家看清差異,若你要上台真的就有差,因為前幾名差幾秒就差很多…不是的話,建議你考慮清楚再買,別最後變成車玩人。

Vic.C0220 wrote:
各位大人,大家好小...(恕刪)


鋁框的輪組跟碳輪比較起來碳輪就是輕,越輕代表你的負擔越小
輪板騎起來真的會比較快嗎? 如果以空氣力學來說的話..答案:是的 但腳力才是一切~
輪板跟刀板沒研究~等高手分享
輪板一定是碳纖維的嗎? 這不一定
為什麼輪組會這麼貴啊...有需求和技術的東西就是貴,但也有價位合理的,像是KAISH輪組

madoka7 wrote:
為何我說差沒多少?...(恕刪)


其實蠻認同他的講法的
之前有想要換輪組,所以跟組車車店借輪試騎
從一萬左右到三萬的輪組都試過了

高階輪組的確剛踏上去騎的時候很順暢
會有心靈馬力加持的效果
不過回去看strava紀錄
PR是有破啦,但是也就快大概10幾秒到30幾秒而已
那還是為了測試而認真騎,每次都騎到hp快見底的狀態去試
如果是偷懶輕鬆騎搞不好時間差沒多少
等多就是登頂後殘血比較多一點而已

所以對於一般業餘假日車手來說,換輪組真的是爽度居多而已沒錯 @@"
建議原PO還是把自己配備放上來,大家也比較好建議

有些輪組會貴也是因為他的材質跟製作方法~~
(雖然有些只是在貴品牌而已 = =+)
樓上有提的KAISH是台灣國產,價錢還算公道~
可以去看看囉~~

maxpayen wrote:
基本上是一分錢一分...(恕刪)


長知識了~~感謝大大專業分享~
蝶輪真的好帥但可惜只能室內騎XD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