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關於碳纖車架的疑問?

janlee wrote:
我的白牌長頸小黑駒這...(恕刪)


那位老兄買對了,說是白牌車架其實是一級戰力~~~

tibetstone wrote:

並不是每一束都一樣...(恕刪)

是的,可以這樣理解.
每一束越粗,束與束之間的空隙越大.
所以12K會比3K的來的疏.

一般來說,沒有烤色漆的碳纖維產品也會烤金油.
市面上常見的碳纖維座管.手把大多也是不烤色漆,單烤金油.
耐候變能力也都達到需求.
只不過,沒烤色漆的車架,要注意的是這是毛胚,還是成品
成品當然沒問題,如果是毛胚就須注意金油的層數夠否.


因為外層用12K,內層需加UD故重量增加...這是對的
外層用3k則不用加UD,因為強度夠.....這個要再討論
跟UD比起來,woven的PPG(已含浸樹脂的碳纖維布)強度略低
就如同3K比12K的密,同方向排列的UD比3K來的更密
就單一方向的強度而言,UD高
woven的好在層與層之間不只單靠樹脂膠合,
還靠紗束交錯的來提高層間強度.
woven的PPG比UD的貴,很難由裡到外都用woven的PPG
況且現在的製造技術,疊層角度的搭配很成熟了,大多使用UD維持車架強度,woven增加美觀
附帶一提,現在車架最外層使用的woven PPG.
之所以使用K數越來越大,不得不考慮近年小K數的PPG單價一直上揚
君不見近年來的"大理石紋"產品能見度提高


3000根的"每一根"和12000根的"每一根"不是同樣的材質
這也不一定,同間公司 同樣強度的纖維可能編成1K.3K.12K
但是超高模數.強度的woven PPG幾乎是12K以上的編法

碳纖維製程,很難說哪種等級高,在於如何運用
手積層.吹氣.矽膠片.RTM各有擅場
一般而言,簡單形狀(如平板)手積層法的強度會低一點
但是在複雜幾何構形的運用,手積層法有好處,可以與模具伏貼
還要考慮工業化的大量製作,成型選用考慮條件就更多了

而且車架使用的碳纖布是直接用3D織法,在碳纖布的製程中就考慮到形狀的應用,在碳纖布的製程中就考慮到形狀的應用,直接織出形狀,把結構軟硬點計算出
woven是用3D織法編的嗎?這要看3D織法的定義.
不過,若以直接織出形狀才稱作3D織法的話
現在運用在車架上的woven PPG,都不算3D織法.
3D織法常運用在結構複雜處,譬如說車架的五通,直接用纖維編個五通座出來.
但是,3D編織的外觀不好看,而且使用在車架上,重量也不見得比目前的製程來的輕
drink4die wrote:
是的,可以這樣理解....(恕刪)



是的,可以這樣理解.
每一束越粗,束與束之間的空隙越大.
所以12K會比3K的來的疏.

一般來說,沒有烤色漆的碳纖維產品也會烤金油.
市面上常見的碳纖維座管.手把大多也是不烤色漆,單烤金油.
耐候變能力也都達到需求.
只不過,沒烤色漆的車架,要注意的是這是毛胚,還是成品
成品當然沒問題,如果是毛胚就須注意金油的層數夠否.


因為外層用12K,內層需加UD故重量增加...這是對的
外層用3k則不用加UD,因為強度夠.....這個要再討論
跟UD比起來,woven的PPG(已含浸樹脂的碳纖維布)強度略低這點需要註解!必須是相同的faw做比較
就如同3K比12K的密,同方向排列的UD比3K來的更密
就單一方向的強度而言,UD高
woven的好在層與層之間不只單靠樹脂膠合,
還靠紗束交錯的來提高層間強度.並非層間強度,應該是分散力的傳導方向,一般複材製品層間強度是依靠樹脂的強度,所以才會有所為的耐米樹脂的產生
woven的PPG比UD的貴,很難由裡到外都用woven的PPG
況且現在的製造技術,疊層角度的搭配很成熟了,大多使用UD維持車架強度,woven增加美觀
附帶一提,現在車架最外層使用的woven PPG.
之所以使用K數越來越大,不得不考慮近年小K數的PPG單價一直上揚其實這是為了產量的問題,碳纖維論斤賣的,同一條產線當然是生產大k數的纖維產量高...
君不見近年來的"大理石紋"產品能見度提高大理石紋真的是一種誤打誤撞的美麗的錯誤...


3000根的"每一根"和12000根的"每一根"不是同樣的材質
這也不一定,同間公司 同樣強度的纖維可能編成1K.3K.12K
但是超高模數.強度的woven PPG幾乎是12K以上的編法這是因為纖維特性的關係

碳纖維製程,很難說哪種等級高,在於如何運用
手積層.吹氣.矽膠片.RTM各有擅場
一般而言,簡單形狀(如平板)手積層法的強度會低一點
但是在複雜幾何構形的運用,手積層法有好處,可以與模具伏貼
還要考慮工業化的大量製作,成型選用考慮條件就更多了

而且車架使用的碳纖布是直接用3D織法,在碳纖布的製程中就考慮到形狀的應用,在碳纖布的製程中就考慮到形狀的應用,直接織出形狀,把結構軟硬點計算出
woven是用3D織法編的嗎?這要看3D織法的定義.
不過,若以直接織出形狀才稱作3D織法的話
現在運用在車架上的woven PPG,都不算3D織法.
3D織法常運用在結構複雜處,譬如說車架的五通,直接用纖維編個五通座出來.
但是,3D編織的外觀不好看,而且使用在車架上,重量也不見得比目前的製程來的輕
NYCC wrote:
是的,可以這樣理解....(恕刪)




以後網友搜索到這篇文章,建議有興趣者進入公路車版:

請問捷安特的碳纖維紗(原料)是那一家的公司生產的?

繼續閱讀,越到後面業界的高手(如NYCC)都浮出水面指點。
而且資訊不只是最新,還提到各大製造廠,讓人獲益匪淺。
秋水 wrote:
不知道有沒有沒有烤漆...(恕刪)

有哪家車廠製造不需要UD?? 所有的K布都不足以成為主結構 且K布成本較高昂~因此所有的車架一定都有UD於內做主結構
只有K布本身FAW不一樣EX:1K Faw為147 3K為200 因此3K比1K重但裡面主結構件不變的話 外面批覆1K原則上整體重量就比3K輕 而1K的抗張彈性模數比3K好 所以裡面的UD或許可以減少45度等散力結構的排疊 因此又會比較輕


先講到這....

jasoncheng
對碳纖維不甚了解
只知道原則上K數越少
重量越輕(或強度越好)
秋水 wrote:
以後網友搜索到這篇文...(恕刪)


真正的高手應該是前輩"jasoncheng5246",小弟只是半桶水還繼續在複材森林中探索與學習...

如果大家有興趣應該可以做個專門的討論版向jasoncheng5246兄請教才對!
其實....
我一直有個疑問,
騎carbon的車架去off-road,
撞到.摔到....車架會掛嗎?
騎合金類的車架會不會比較敢放手玩!!
gkgk543 wrote:
其實....我一直有...(恕刪)


這就很有的討論了...金屬車架在受到衝擊之後也是會變形,該變形處一樣變成應力集中點!您真的敢再騎他去off road?

敢不敢放手下去玩應該是討論荷包的問題吧!

如果單純以力學角度討論,將人與車視為一體,在遇到強大外力衝擊時(例如人與車同時由高處落下)一般的金屬車架在力學的傳導上會先變形(先彈性變形後再塑性變形),並且將衝擊力傳給人體,而複材車架雖然變形幅度較小(只有彈性變形),但是隨即會以結構破壞來吸收能量避免將衝擊力傳給人體,對人員來說反而是一種保護。如果您是專業選手,您會選用哪一種車架?

PS:彈性變形:可恢復
塑性變形:不可恢復


那像影片中這樣的製程又是結合了哪幾種工法呢?手積層嗎?

初看這段影片還滿訝異的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