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求] tubeless外胎 使用感想

1.tubeless不易安裝、打氣
登山車, 小折, 公路車都改裝過真空胎
個人經驗是登山車最難打氣, 可能是登山車呔氣量大,
公路車出奇的容易. 用家裡的坐地泵就可以

2.外胎價格高昂
登山車, 小折, 公路車 都試過用普通呔改裝成真空胎
只要加防爆液就可以
但公路車不建議, 因太高壓, 不是每款呔都可支撐到.
我用過 Panaracer Ribmo 改裝, 現時改用 Hutchison Intensive tubeless

3.外胎重量太重
不算重很多.

4.不知外胎耐用程度如何
沒有研究, 對我不是問題

5.市面上tubeless外胎 選擇太少
登山車選擇很多,公路車選擇的確少

reborn293 wrote:
各位車友好在下我偶...(恕刪)
感謝MK大的豐富資訊
我正是看了小索的這幾篇文章
搞個我心裡癢癢的 想換tubeless
偏偏我的框體是XR19W
很怕tubeless拆裝會發生問題

IRC要漲價了喔 難得有平價點的胎說
唉.. 真希望台廠也出tubeless





我比較想知道騎乘感如何, 尤其是同個車架輪組的情形之下, 試用同品牌的open胎和tubeless胎的感覺
不然比較似乎沒有太大的意義, 因為同樣是OPEN胎的情形不同的品牌及型號騎起來的感覺也不太相同.

就目前收集的情報來看, Tubeless似乎不太吸引我:
1. 路感比較好? 如前述, 還是有點抽象不是很具體
2. 比較不會破胎? 應該是比較不會被蛇咬破胎吧, OPEN胎打氣飽一點就不容易蛇咬, 所以無感.
3. 出門也不用帶內胎? 聽說還是最好帶條內胎, 萬一上路時外胎被刺破時, 可以裝上內胎救急

chanel2318 wrote:
騎乘感如何, 尤其是同個輪組的情形之下, 試用同品牌的open胎和tubeless胎的感覺


我用DT RR1450 Tricon 試過,
同一台車(TCR ADV3), tubeless & open,
如同我在blog寫的,
tubeless較舒適.

TONY1978 wrote:
我雖然沒用過 但是...(恕刪)


tubeless 不是管胎.

mkmoney wrote:
我用DT RR1450...(恕刪)


請教M大有無使用過michelin pro4 service course的OPEN胎, 該胎的特色是彈Q舒適
不知tubeless比michelin pro4 service course更彈Q舒適?

TONY1978 wrote:
我雖然沒用過 但是我預計下一步嘗試的零件
我做的功課是....
重量:比賽管胎200-240克+膠帶 / 一級open胎:190-210克+內胎 其實差不多
耐磨:管胎明顯較差 但換來路感與安全(據說啦...我從沒騎過)
價格: 一級open胎650-700元不含內胎
練習管胎8-9百不含膠帶 以嘗鮮角度個人覺得還好 但真的很重(3XX克)
一級管胎......不敢肖想
而且open框也可以用管胎.....150psi給他催下去

TUBELESS跟管胎不一樣喔~
而且就個人經驗,練習管胎如雞肋,比一般胎還難用,又難裝,不如直接買中階以上管胎來用。
另外所謂的OPEN管胎,沒搞錯應該是TUFO的?那也很雞肋。路感硬得跟火車一樣但是又不耐用,胎壁很容易受損。

我公路車管胎,用過馬牌SPRINTER、TUFO s33-pro、VITTORIA 忘記什麼型號,結論是既然都要花錢了,買好一點的別活受罪。
群青的高空......朱色的殘照...... 飛舞而降臨的...白青之王者.... 紅色沙塵---- 白色的...火焰,光輝的

chanel2318 wrote:
請教M大有無使用過michelin...(恕刪)


PRO4我也用過,
tubeless比 michelin pro4 service course 還要舒適.
如果喜歡騎乘較舒適的人,
用過 tubeless 後, 大概都回不去了......

就像騎過鋼管車, 感受到那種舒適後,
再騎鋁車, 那種死硬路感, 震得讓人不舒服.
pro4裝乳膠內胎也沒得比啦
我用的pro one 無內胎
與vittoria Crosa SL 競賽管胎
滾組無內胎小贏
舒適度管胎小贏

無內胎變夯是因為胎重降很多
新款各廠牌都降到230g左右
早期舊款都是300g以上
kt_chen wrote:
如果要定期灌補胎液,...(恕刪)


定時灌是我建議的啦
前陣子破胎補胎液補不住拆下來一看裡面都乾掉了(裝半年沒灌新的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