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登山車or公路車爬山

我是過來人,
之前我騎off road登山小徑,
sram x7 44/32/22,11-32,全車14kg,
幾乎沒有爬不上去的坡。

後來小徑賣掉換了8.2kg的公路車,
sram rival 52/36,11-32,
原本小徑可以輕鬆爬的坡,公路車連山腰(一半)都騎不到!

看你的預算是沒有辦法買好的車,
如果可以借到公路車,建議先借來騎看看,
不然買了之後發現騎不動,那也只能像我一樣,多騎多練了。

就我買車之後爬文的了解,
你的需求是10kg以下的彎把公路車,材質不拘,
48/33的橢圓盤,11-36的飛輪,輕量輪圈,
有下山需求最好配個碟煞,但是金額恐怕....

水、前後車燈、車褲、手套、安全帽、保暖衣物、一定要,
其他車衣、備胎、挖胎棒、打氣筒、水壺、水壺架、碼表、車鎖、包包、風鏡...看個人,
我是沒有爆胎過,但是備胎、挖胎棒、打氣筒是有備無患。
車衣是減少風阻跟可以放補給,一般休閒運動根本不需要,
我近視,風鏡也不能戴。提供參考。
感謝每位前輩回覆
每一篇我都仔細看過幾次

確實如Kang-Wei Tzou前輩所說
預算20000元確實沒有太多選擇
目前傾向2手Tcr1

上面還有沒有提到的慘烈數據
大雪山林道上山
36.4km,騎了5小時41分鐘

台中大三元
103km,騎了8小時

這樣的腿力
很擔心不能負擔公路車的踩踏
所以下次會先去美利達體驗中心租車
試試看自己對公路車的適應狀況

另外登山車的優點
就是穩定、不怕破胎、有貨架可以載東西(補給品、雨衣、乾衣服)
讓我心安的往山裡騎

前天去車行
師父說可以評估先換細胎騎騎看
會有很大改善

我還是再多想想好了
可以租公路車試騎是很好的體驗方式,
基本上看圖片跟影片就可以知道公路車如何抓把手跟變檔,
最大的差別在於停車要離開座椅,不然踩不到地面。

貨架不是登山車的專利,可以無視,
我以前都是背著背包,裝相機,飲料,外套騎車,
換了公路車,因為騎不動山路,只好追求輕量化,
使用水壺架裝水壺,買輕薄風衣外套放車衣口袋。

我公路車騎羅馬公路,從家裡出發,來回剛好一百公里,
含休息時間,總共騎六小時四十二分鐘,
你登山車換細胎,確實可以減少阻力,增加一點速度,
但是會大幅降低穩定度,特別是濕滑地面,看你取捨。
我其中一輛硬尾登山車,從26*1.95顆粒胎換成1.3的防刺胎,騎乘距離越長,越能感受低阻力的好處,但是抓地力的確大幅降低,濕滑路面要小心,入手公路車前不妨試試,不必換輪框,當然還是不能和公路車相較,車重是主因吧!
終於~
上星期去美利達體驗中心租了 Scultura 500
星期二入手了giant TCR1(二手)
昨天衝了觀霧(原預計瑞峰國小到觀霧,43k)
只騎了33k
經歷了騎車以來最快的速度感(因為之前是登山車)
還有~
瘋狂的抽筋....腰超痛.....
下山破輪(還好有好心人把我撿下山)
之前騎登山車只要慢慢龜上去就可以
騎公路車真的就是拼實力(腿力)
當初為了有機會參加NS而轉向公路車
今天騎完,連以前去過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山
都覺得爬不上去了

另外,觀霧路況很不好啊(個人覺得比大學山林道還差)
可能路況不好又加上新手不習慣震動
騎的膽顫心驚~

繼續騎車50年,努力練腳力腰力

macgyver676 wrote:
終於~上星期去美利...(恕刪)

看來您好像住新竹,如果您住在新竹,
推薦您幾個漸進的路線,都是從家裡出發,
田寮坑到底,來回。
清泉原住民紀念館來回。
八五山到底,來回。
寶二水庫繞一圈,再從寶一水庫出來。
羅馬公路到羅浮,來回。
宇老觀景台來回。不會很難~

山上冷,禦寒配備一定要帶。
公路車跑得遠,維修裝備要準備。
如果有時間,登山車處理掉,換台公路車,
亦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可以認識更多的同好。

其他小建議,
車衣、車褲、手套、安全帽、護目鏡建議都要準備。
車衣有後口袋,可以放風衣、雨衣。
車褲有護墊,可以減緩疼痛感,手套亦然。
安全帽不用解釋。
護目鏡,汽機車可能會彈起飛砂走石,建議買一個保護眼睛。
至於防蟲、防太陽就免了,如果本身有戴眼鏡就用不買了。
一開始建議到車店挑選,避免尺寸不合,
買車褲建議穿著內褲試穿。

維修罐,基本的挖胎棒,打氣筒,備胎,
內胎有薄的,也有厚的,薄的可以塞兩條,厚的放一條就滿了,
買之前最好先看(問)一下,我兩種都有,因為我買了才知道。
至於更換,影音網站有很多教學,我也是這樣自學的,
換內外胎不難,比較難的是拆裝後輪,我每次都弄得兩手都是油。

水,不管是用水壺架裝,還是背包裝,出門一定要帶水。

手機,查看地圖用,或是記錄用,緊急聯絡用。

錢跟鑰匙,紙鈔、零錢、悠遊卡、提款卡、信用卡都算錢,
可以跟手機放在一起,或是放在維修罐。

車燈,如果會一大早天還沒有亮就出門,或是騎到天黑才回家,
一定要準備前、後車燈,下雨天、起大霧也有很好的安全作用。

剩下的就是騎乘技巧,建議多看書,再去聽車友的經驗,
如果沒有看書,每個車友說的又不一樣,聽起來會很茫然。

騎腳踏車有很多學問,
基本上騎車跟跑馬拉松一樣,要配速,還有踩踏的施力點,
坐姿,握姿,過彎,會車,如何又快、又安全,這些都要練習。

後續卡踏、卡鞋、碼表、輪組甚麼的升級,就看是否有需求了。
我是穿硬底鞋,giant牌的,約兩千,鞋子本身非常重。
我用手機app紀錄騎乘資訊,非專業訓練,應該不需要多功能碼表。
輪組,千萬不買板輪,跟爬坡沒關係,主要是受側風影響太大。

Kang-Wei Tzou wrote:
比較難的是拆裝後輪,我每次都弄得兩手都是油


換到最小齒、快拆鬆掉、後腿向後撥一下就下來了
另外我個人是有準備一雙薄手套和溼紙巾以防萬一
我去年3月的登山車的塔塔加,4小時40多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