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關於Fitting的調整極限??(補充狀況)

又高又壯的車友

更是要去做fitting

因為高壯身材有時在上下半身比例差別極大

須更確實的數據
unjuan wrote:
車架決定一切,個人經驗,公路車的話
建議買小一號,買大真的會後悔。
我就是後悔的那一個= =。orz
當初要買時,有先去做Fitting,
不過我的身材剛好就在臨界值,就依照Fitting
出來的結果買了ML,騎了兩三次後,我就後悔了。
買小可以調大,賣大就很難變小了!!!

否定哦
大車架調小當然可以
我身高172,公路車理論上應該騎上管52左右的車架
我的鋼管車是52,但我的碳車卻是55
使用短REACH把、以及短龍頭,就能調出跟52那台相同的座艙空間設定了

大車架調小不會失去穩定性,小車架會
小車架的低風阻設定是被迫要挪出座艙空間的副產品,大車架則是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也可以
小車架調大會有人體工學的問題導致病痛,大車架調小比較沒這問題
※追加,小車架調大小因使用長龍頭,可能會導致轉向遲鈍

買小一號車架會衍生的問題相當多
買大一號車架較明顯的缺點就只有車架會比較重一點而已

怨念聚合體 wrote:
否定哦大車架調小當然...(恕刪)

這是縮短龍頭來調整彎下去的角度 這是爭取到大車能夠用的方式

不過這樣龍頭擺動得時候不會一下子就撇很多嗎?

我上次換短龍頭9CM 只有輕輕扭一下~就感覺轉角比以往大很多 在路上閃坑洞或者轉彎會有種比長龍頭11CM快轉很多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我錯覺?
D7100+35F2+17-55+70-200+SB800+12-24+50F1.4+60F2.8
samreton wrote:
這是縮短龍頭來調整...(恕刪)

我無感耶
原因我想大概是以下兩個
1.我通勤車那種上翹的龍頭,虛擬的水平距離大概只有4CM而已,常騎也習慣了
2.我的三台車都是有牙系統,兩台公路車的龍頭都是傳統的8CM,本來就一直都是騎短的


說到這個,那上面小車架的影響還得追加一個轉向遲鈍
尤其有些選手為了空力騎姿很像是騎小二號的車架,以至於被迫用上13CM甚至更長的龍頭
這種車騎起來不知道是什麼滋味 @@
怨念聚合體 wrote:
大車架調小不會失去穩定性,小車架會
小車架的低風阻設定是被迫要挪出座艙空間的副產品,
大車架則是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也可以

你說得調整要素,破綻很多。
一般來說,小車架的穩定性差,不是座艙的問題。
都可以靠龍頭長短,
還有座墊前後調整了,何來座艙空間不同?

小車架頭管短,高低差容易大,
問題來了.....龍頭不能反裝成高角度嗎?
高角度龍頭,可以把高低差減小,很容易。

回到穩定性的問題.....
小車架的穩定性差,主要是因為前後輪軸距長。
車架的前後輪軸距,不同大小size都不一樣,也不能調。

短軸距,車子調性活潑,這時用長龍頭,
鈍一點的操控,可以中和這種調性。

長龍頭會鈍,短龍頭操控難道不會很敏感嗎?
轉性特性是可以熟悉的,
只要有足夠的操控實力,這個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samreton wrote:
我上次換短龍頭9CM 只有輕輕扭一下~
就感覺轉角比以往大很多
在路上閃坑洞或者轉彎會有種比長龍頭11CM快轉很多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我錯覺?

沒有這種感覺才奇怪吧?
怨念聚合體 wrote:
我無感耶

你還是換不同龍頭長騎看看好了,感想會很多。
blue audio wrote:
登山車 : 車架要買大1號
公路車 : 車架要買剛剛好 或 小1號fitting

這樣的說法,必須要有很多前提。
若沒有把前提說清楚的話,誤導別人的機會比較大。
寫清楚一點,比較不會讓人誤會。
speedihi wrote:
如果你的身材介於兩個尺寸中間那買大一號為什麼會後悔?
我反而覺得買小一號才是考驗身體條件的開始特別是頭管小的幾何,
買小一號,痛不欲生的大有人在也聽過太多去retul系統做fitting,
被說車架太小不適合的例子

總之,調整是藝術。


ddar白馬 wrote:
你說得調整要素,破...(恕刪)

座墊與五通角度不變,前後輪軸距變小然後龍頭向前延伸
請問這時候會發生什麼事?
答案是重心前引

一般自行車轉向輪在前方,重心前引會增加轉向輪負重,這會影響轉向靈活性
重心前引也會影響車子重心的中心點,進而影響車子的穩定性
中心點越前移,遇障礙物時也就更容易讓移動方向轉向,簡單的說法就叫做翻車

你打從一開始的認知就錯了
軸距影響穩定性的關鍵不在於長短,而是在於重心位置
小車架將重心設定下壓,一樣可以得到一台穩定的車,這適用於小身材的騎士
大身材的騎士要騎小車架,重心就會因要挪出座艙空間而偏移,穩定性於是乎出現問題

調整不只是藝術,還是科學
其實我覺得 只要誇高夠 上管不卡蛋 頭管高度也做得出足夠的落差 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大落差
大一號也無訪~
我自己的例子 身體跟腳的比例普通但是手短 stack對了 但reach太長 換短reach的手把解決


車架小一號 不是大落差 就是龍頭反裝/長頸鹿 車主不care我們也沒什麼好說的
我弟高我三公分 跨高高我四公分(可惡) 相似的車架大小 reach可能對了 但stack小太多 龍頭還不是墊個三四公分以上

到底是 人fit車, 還是 車fit人
本來就沒有絕對 兩種都會有吧


現在只看水平上管 頭管 立管的長度去找根本也沒準到哪
reach stack的數值看了沒?

真的要準只有訂做車架吧 XD
怨念聚合體 wrote:
座墊與五通角度不變,
前後輪軸距變小然後龍頭向前延伸

目前大牌子公路車,
只有一個牌子Cervelo會這樣固定立管角,
製作不同SIZE。

座墊與五通角度不變,這個在其他牌子的車架不會發生。
且,Cervelo固定立管角,就是很明顯在告訴大家,
立管角其實不這麼重要。
立管角,限制的是SETBACK的範圍。
一個人,騎不同立管角的車,
座墊後移SETBACK也會不一樣。

座墊與五通角度不變.....
這個條件,太嚴苛。
怨念兄,您不曉得市售車,
沒幾台車符合這條件嗎?
怨念聚合體 wrote:
座墊與五通角度不變,前後輪軸距變小然後龍頭向前延伸
請問這時候會發生什麼事?
答案是重心前引
一般自行車轉向輪在前方,重心前引會增加轉向輪負重,這會影響轉向靈活性
重心前引也會影響車子重心的中心點,進而影響車子的穩定性
中心點越前移,遇障礙物時也就更容易讓移動方向轉向,簡單的說法就叫做翻車
你打從一開始的認知就錯了

一開始的條件限制就太嚴苛了,
這導致後來的論述,無法是用在大部分的車。
我所提都是市售車的狀況,市售車都是錯得?

怨念聚合體 wrote:
軸距影響穩定性的關鍵不在於長短,而是在於重心位置
小車架將重心設定下壓,
一樣可以得到一台穩定的車,這適用於小身材的騎士
大身材的騎士要騎小車架,
重心就會因要挪出座艙空間而偏移,穩定性於是乎出現問題

重心位置,這個本人我OFF ROAD略有涉略.....
我問您歐?
難道人騎車身體不會動,重心不會跑歐?
屁股前後一動一下,往後,重心就後移了。
座艙空間限制的是重心的移動範圍,
座艙小,也不見得重心會前移。

用小車架,大SETBACK,長龍頭。
這時重心可以移動的範圍更大,
重心不會集中在車架,而是可以放在前後輪。
都說重心可以移動了,
用長龍頭的同時,我也可以用大SETBAC調整。

您所說得重心前移,反而是在同一台車上,
用不同龍頭的狀況下,長龍頭可以得的結果。
問題來了,不是在討論不同大小的車嗎?
而您自己又限定座墊與五通角度不變.....
這些限制,不符合大部分的市售車歐。
怨念聚合體 wrote:
調整不只是藝術,還是科學

是科學沒錯,只是我的科學比您好一點。

我知道市售車的狀況,
而非設定一個不合乎多數市售車的限制前提,
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lexwu0919 wrote:
我自己的例子 身體跟腳的比例普通但是手短 stack對了 但reach太長 換短reach的手把解決
車架小一號 不是大落差 就是龍頭反裝/長頸鹿 車主不care我們也沒什麼好說的

好看還蠻重要的,長頸鹿公路車不太帥,
只要沒有安全疑慮,車主喜歡就好。
blue audio wrote:
又高又壯的車友更是...(恕刪)
內文有誤,自刪自刪自刪自刪自刪自刪
小弟沒意願加入戰局
不過就我認知
setback 單指座管上的座墊座的偏移量(座管軸心為基準)
saddle setback是BB跟座墊鼻端的水平距離
不管車架size, 應該是saddle setback,BB到座墊中心的高度 應該是要設定一樣的
立管角度不同,要達到一樣的saddle setback,所用的setback可能會不一樣

還有大部分的車,幾乎都是車架越小,立管角度"越大"。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