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請問坡度計對於爬坡會不會有幫助?

HP153 wrote:
多看多傷心的

不會,爬坡有成就感,怎會傷心 ?

不過,要注意安全,不宜邊騎邊按,手冊上好像有寫「不宜騎車時操作」。

資料能上傳電腦,一些資料回家在看就好了,不要忽略路上騎車安全。

安全第一。



怨念聚合體 wrote:
坡度用吃力程度去感覺就可以了

至於要在爬坡上面有所進步,可以朝配速方面去著手看看
很多坡道活動賽都會看到車手失速,那大多是配錯速導致
要增進配速的準確率就多騎坡道,把坡道的特性記下來




遜弟 wrote:
訓練出對坡的敏感度。

看到坡就知道大約是幾%的坡,要用什麼的齒比什麼樣的方式去騎。


前提是,不同的坡一定要爬得夠多。

這在對於請教專業的教業及同好互相研究時,坡度的%數是個重要的依據。

例:我爬坡常常會定竿,為什麼?
例:我爬15%的坡常常會定竿,為什麼?

如果再加上齒比,迴轉數,心跳,氣溫等數據,更能找出問題的關鍵點。
有意往訓練方向,坡度計絕對不可少。


以上。



認同。

這應該算是科學訓練方法之一吧。
(一)坡度
有數據,就知道自己騎的山路是幾% 坡度, 誠如遜弟 前輩說的「這在對於請教專業的 教練 及同好互相研究時,坡度的%數是個重要的依據。」

例如: 鳳山寺的坡度、仙山的坡度...
假如這個髮夾彎的坡度是15%,以抽車上去是如何、或者是坐著騎可以上去...

下一回有外地賽事,沒去過,例如環花蓮有舞鶴台地、南迴有壽卡,只知道車友、網友提供的坡度,自己也不可能事先去一趟熟悉場地,只能依照車友、網友提供的坡度資訊,對照自己在本地騎車所經歷的坡度,評估自己的能耐是否能應付。


(二)溫度
遜弟 前輩說的「如果再加上齒比,迴轉數,心跳,氣溫等數據,更能找出問題的關鍵點。有意往訓練方向,坡度計絕對不可少。」 這個也是滿好的訓練方法。

例如: 同樣是下雨天,氣溫不同,就影響穿衣的策略,有氣溫顯示,就能知道現在的狀況,記錄此次騎車的裝備、體能狀態、迴轉速...

舉例說明:
2012年冬天,下大雨、 13->15度,高雄,距離80KM,總爬升600M,穿著 長刷毛車衣、風衣+雨衣。
2013年元旦,下毛毛雨、8 度-->12度,苗栗,距離32KM,總爬升300M,穿著刷毛車衣、風衣+雨衣。
2013年3月24日,下小雨、25度,台72線自行車大賽,距離75KM,穿著短車衣。

同樣是下雨,穿著雨衣與否? 看自己適應溫度的範圍,記錄當時看到的即時氣溫、及應變穿著。下一回參加賽事,就能在車衣的選擇上,有自己的教戰守策。


另外,看了溫布敦網球賽,盧彥勳(台灣之光)在第二輪輸給MUARRY(英國第一、世界前十)。

之前在邁阿密大師賽,主播有說盧彥勳沒請教練指導,都自己練球,而西班牙紅土蠻牛-納達爾(世界第三名)有教練在指導,而且教練沒收納達爾的錢,免費指導。


像我想到,自行車訓練,事後應該也要依數據、以及資深車友( 現實能遇到的,非網路社群車友 )、教練 來指導才能減少受傷,增加進步。



teac989 wrote:
對於爬坡會不會有幫助我不知道,
對商人的銀行存款肯定是有幫助的~

照版主發文語意,版主應該是早有碼表了,只是在問坡度的功能,應該不是「正打算買」的樣子。

關於teac989 前輩說「對商人的銀行存款肯定是有幫助的』這一點...
剛進入01學習之前,我都秉持著「原廠成車的配件(輪組、變速)用到底」的【節儉觀】,沒想到被01名人A大批評:「你看看01,哪一個人不升級????? 」

如果A大所言為真,升級四~五萬都在花的車友,那五千元碼表是不是只是零頭而己 ?


今天到書局看看有哪些自行車專業書,在門口就看到17~18歲人士在抽菸,想到,如果車友省下買菸錢,那一年可省36500元耶,也算可觀,能升級輪組。 ( 100元香菸,一天一包,一年要花36500元)
有幫助的話應該多裝幾個看車子會不會浮起來。
阿說好的鋸車架咧?(by 大仙)

遜弟 wrote:
例:我爬坡常常會定竿,為什麼?
例:我爬15%的坡常常會定竿,為什麼?

問題一:腳沒力
問題二:腳沒力
我的SRM PC7只有時間、功率、心跳、速度、迴轉速、距離、高度,其他啥都沒有!OK!為什麼專業選手只需要這些東西?其實坡度在實際騎乘作用不太大,但是我們在爬某座山某段路線時,會先看他的平均坡度和在幾公里處會有坡,這是事前功課,需不需要抽車這是自己體能狀況而定,需要抽就抽呀
【麵包超人】 wrote:
不會,爬坡有成就感,...(恕刪)

元氣 wrote:
我的SRM PC7只...(恕刪)


忠肯!! 爬什麼坡? 坡度多少? 要用什麼輪? 什麼齒? 這是出門前就要決定好的事. 但若是休閒+運動的話, 就不必在意那麼多了~~ 最多是下來推車, 就當看風景囉~~
我是肉腳,但我覺得會!!

我的做法是參考坡度計上的數據去體會身體的感受,久而久之就能找出一個適合自己的齒比,如此一來
會比較輕鬆(騎得更久),不知道這算不算所謂的配速。

後來又更精細地分為騎乘前段跟後段(就是快沒力時)的坡度VS齒比,對我來說是有幫助.....

我是覺得有幫助啦,但可能只是心理做用

在爬11%的坡爬的要死,就算坡變緩一點也早累的要死沒感覺了
但如果看到坡度顯示從11%降到8%時,就會有股不知哪來的神力,小菜一碟就上去了!

坡度計只是爽度而已,作用不大。
不過,只要是騎車我還是會開著。
我都是用坡度+時速來確認自己有沒有在打混 ^^

Juma@01 wrote:
我都是用坡度+時速來...(恕刪)


我是我是坡度+時速確認自己剩多少小宇宙.... 不夠就下來吃仙豆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