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153 wrote:
多看多傷心的
不會,爬坡有成就感,怎會傷心 ?
不過,要注意安全,不宜邊騎邊按,手冊上好像有寫「不宜騎車時操作」。
資料能上傳電腦,一些資料回家在看就好了,不要忽略路上騎車安全。
安全第一。
怨念聚合體 wrote:
坡度用吃力程度去感覺就可以了
至於要在爬坡上面有所進步,可以朝配速方面去著手看看
很多坡道活動賽都會看到車手失速,那大多是配錯速導致
要增進配速的準確率就多騎坡道,把坡道的特性記下來

遜弟 wrote:
訓練出對坡的敏感度。
看到坡就知道大約是幾%的坡,要用什麼的齒比什麼樣的方式去騎。
前提是,不同的坡一定要爬得夠多。
這在對於請教專業的教業及同好互相研究時,坡度的%數是個重要的依據。
例:我爬坡常常會定竿,為什麼?
例:我爬15%的坡常常會定竿,為什麼?
如果再加上齒比,迴轉數,心跳,氣溫等數據,更能找出問題的關鍵點。
有意往訓練方向,坡度計絕對不可少。
以上。

認同。
這應該算是科學訓練方法之一吧。
(一)坡度
有數據,就知道自己騎的山路是幾% 坡度, 誠如遜弟 前輩說的「這在對於請教專業的 教練 及同好互相研究時,坡度的%數是個重要的依據。」
例如: 鳳山寺的坡度、仙山的坡度...
假如這個髮夾彎的坡度是15%,以抽車上去是如何、或者是坐著騎可以上去...
下一回有外地賽事,沒去過,例如環花蓮有舞鶴台地、南迴有壽卡,只知道車友、網友提供的坡度,自己也不可能事先去一趟熟悉場地,只能依照車友、網友提供的坡度資訊,對照自己在本地騎車所經歷的坡度,評估自己的能耐是否能應付。
(二)溫度
遜弟 前輩說的「如果再加上齒比,迴轉數,心跳,氣溫等數據,更能找出問題的關鍵點。有意往訓練方向,坡度計絕對不可少。」 這個也是滿好的訓練方法。
例如: 同樣是下雨天,氣溫不同,就影響穿衣的策略,有氣溫顯示,就能知道現在的狀況,記錄此次騎車的裝備、體能狀態、迴轉速...
舉例說明:
2012年冬天,下大雨、 13->15度,高雄,距離80KM,總爬升600M,穿著 長刷毛車衣、風衣+雨衣。
2013年元旦,下毛毛雨、8 度-->12度,苗栗,距離32KM,總爬升300M,穿著刷毛車衣、風衣+雨衣。
2013年3月24日,下小雨、25度,台72線自行車大賽,距離75KM,穿著短車衣。
同樣是下雨,穿著雨衣與否? 看自己適應溫度的範圍,記錄當時看到的即時氣溫、及應變穿著。下一回參加賽事,就能在車衣的選擇上,有自己的教戰守策。
另外,看了溫布敦網球賽,盧彥勳(台灣之光)在第二輪輸給MUARRY(英國第一、世界前十)。
之前在邁阿密大師賽,主播有說盧彥勳沒請教練指導,都自己練球,而西班牙紅土蠻牛-納達爾(世界第三名)有教練在指導,而且教練沒收納達爾的錢,免費指導。
像我想到,自行車訓練,事後應該也要依數據、以及資深車友( 現實能遇到的,非網路社群車友 )、教練 來指導,才能減少受傷,增加進步。
teac989 wrote:
對於爬坡會不會有幫助我不知道,
對商人的銀行存款肯定是有幫助的~
照版主發文語意,版主應該是早有碼表了,只是在問坡度的功能,應該不是「正打算買」的樣子。
關於teac989 前輩說「對商人的銀行存款肯定是有幫助的』這一點...
剛進入01學習之前,我都秉持著「原廠成車的配件(輪組、變速)用到底」的【節儉觀】,沒想到被01名人A大批評:「你看看01,哪一個人不升級????? 」
如果A大所言為真,升級四~五萬都在花的車友,那五千元碼表是不是只是零頭而己 ?
今天到書局看看有哪些自行車專業書,在門口就看到17~18歲人士在抽菸,想到,如果車友省下買菸錢,那一年可省36500元耶,也算可觀,能升級輪組。 ( 100元香菸,一天一包,一年要花36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