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髕骨軌跡與膝蓋偏擺(膝蓋偏擺成因討論?)


ddar白馬 wrote:
看過一些書籍,據文獻...(恕刪)


能夠像白馬這樣把自己當實驗品的人不多啊...哈哈...大家都喜歡說跑步走路如何如何,所以騎車應該如何如何...其實也只能做個參考,跑步跟騎車還是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ptpaco wrote:
能夠像白馬這樣把自己當實驗品的人不多啊...
哈哈...大家都喜歡說跑步走路如何如何,
所以騎車應該如何如何...
其實也只能做個參考,跑步跟騎車還是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之前拜讀過paco的文章,
有一段就是談到Specialized的車鞋,
刻意針對鞋底板作傾斜的感想。
其中就提到,沒見過一般走路或是慢跑鞋,
會對鞋底作傾斜的設計。
個人會這樣去嘗試,
也是感覺Specialized的鞋子這樣設計,對騎車有幫助,
想試看看能否用在跑步上面......結果失敗了。
或許實驗的過程有瑕疵,並不代表一定沒效,總是一種經驗。

目前有一些牌子,
會針對足部受力,使用鞋墊改善車主騎乘。
但說真的,花費都不算便宜。
若車主除了足部的問題之外,還有很多技巧與生理的問題,
這個鞋墊能帶來的功效,很可能就很有限。

目前有一些號稱醫療級的健康功能鞋,
還有特製鞋墊.....都宣稱可以改善腰酸背痛的毛病。
有次在百貨公司就遇到這樣的銷售人員,
還藉機做了足部壓力測試。
確實發現自己的足弓若是能多一點支撐,人會比較輕鬆。
也才會在腳踏車鞋,對鞋墊作一點手腳,
目前看來成效還不錯。

這邊沒有要幫任何鞋墊作推修,或是否定期成效。
只是認為,若是能單用鞋墊解決騎車帶來的困擾.....也太廉價了。
以個人經驗,騎車的很多毛病,都是複合的問題,
很難用單一種處理方式解決。
加上車友們都很迫切的想要解決,
卻沒有按部就班的加強自我技巧與身體素質,
短時間內很難看出成效。

說出來不怕大家笑,
我騎車3年才真正上太平山,10年才去爬武嶺。
這幾年比賽多,大家呼朋引伴,
時常見到越級打怪,過度操勞自己身體的朋友。
運動是希望身體健康,別運動傷害了。
若是真的身體有啥不舒服,降低強度,多給自己一點時間。

ptpaco wrote:
如果我們把膝蓋往內夾,會拉扯到臀大肌 ...
不過也如同橡皮筋,拉過頭會沒力。但是內夾幅度有限。不會拉過頭

姆,是的。
但我指的是「自動」內夾這一點:因為走向與自然肌長,腿基本上是傾向開開,而不會因為踩踏而自動向內。

ptpaco wrote:
另外關於計算的部分,就我所做過的fitting,偏擺大概都在0.5-1cm左右,不會出現10cm這種幅度。就公路車來說,理論上迴轉數都會在6-70/分鐘以上,要出現大的偏擺也不容易啊。

沒錯,回應中已註明數字稍有誇張。要是有上卡,除非刻意,是不太可能到這個數字(很明顯會感到不舒服),目的只是想說明估計方法。

不過像未上卡者,鄉下鐵馬阿伯,腿胖者,喜歡騎哈雷機車型單車的人,稍不注意姿勢,偏移,消耗,損膝就差不多是以上計算例子得到的量級。

單純就動態生理好奇一下:請問你做的 fitting,是以一般攝影方式還是用 sensor 抓點(如 retül)做 motion capturing?是上卡者?動態偏擺0.5-1cm 似乎很 ok,被 fit 的人有什麼症狀覺得偏擺對他造成影響?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jobinobi wrote:
姆,是的。但我指的是...(恕刪)


我所謂的會使膝蓋打開的是"上拉"的肌群,如果認真下踩,那麼開膝蓋是不好出力的。常見的老伯騎車會騎的膝蓋開開一方面是他們並不會"認真"出力,另外還有很大的原因是座高太低。

關於fitting,首先沒上卡的人是不太建議的,畢竟每次踩踏的點都不同了,還有什麼好設定的?至於fitting的模式,之前嘗試過motion capture,也體驗過Retul,不過礙於經費,加上我也不是全職的,不符合成本效益,這兩套設備我都沒有購買。不過就算使用傳統攝影機,甚至只使用傳統量測工具(角度尺+紅外線準線等等),我覺得主要是在效率上會有差。最後定到的角度差不了多少。

膝蓋偏擺的部分,用紅外線定位可以看得很清楚。幾乎所有的車友都會有自然的偏擺,沒有症狀的話我並不會針對這個做什麼建議。除了我在文中提到的個案,另外曾經有一個經驗是車友受傷未痊癒前,疼痛側明顯出現偏擺。基本上,如果不是1.偏擺過大(>1cm);2.單側明顯偏擺幅度較大3.有症狀,我並不認為這個偏擺是需要特別注意的。當然,我看的case並不是很多。提供大家參考囉。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