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淺談●髂脛束摩擦症候群●(ITBFS)

版大提供的資訊真的非常有用
感謝您
怎樣才能給您加個分呢
這篇文章一定要推!
從頭到尾看完後,真的很認真收集資料,讓廣大的車友受益良多.
請受小弟一拜! 今年300K之後左腳膝蓋外側開始痛

希望這次400K能順利騎完
小弟也深受臏骨的痛而無法儘情的從事騎腳踏車的休閒活動,在爬文許久後買了條髕骨帶,之後真的改善許多,再也不會只騎四五十公里就開始痛了,真是好物呀。

不過畢竟髕骨帶只算治標不算治本,我想基本的伸展熱身還不是不少的。

大大的這篇文章小弟就先收藏起來囉;謝謝大大的分享!
初學者~~請多指教...
我愛單車 wrote:
那請問我最近騎車時,...(恕刪)


調低座管+1
嘗試調低座管0.5cm(每次),通常穿鞋後,坐上坐墊,後腳跟踩在踏板上,腳伸直,適當座墊高度為腳伸直後再減1cm左右
以上各位所描述的情形大致上都沒錯
是需要考慮每一個人的的情況而定
第一種情況是大腿外側柔軟度不佳(muscle tightness or poor flexibility)
通常這一類的人其他下肢肌肉的柔軟度也不會好到哪裡
高張力的大腿外側肌群在經過了
50K 100K 200K...的磨鍊(與膝外側磨擦)
結果....可想而知摟
治療方式:
是需要增加下肢各肌群的柔軟度(就是持之以恆的拉筋)
若是你有夠努力
妳會覺得拉完筋---->腿軟沒力的感覺
這是因為肌群僅在熟悉的長度下用力
但拉長了
肌肉就沒力啦----->此時正是訓練肌力的好時機

這與第二種情況有密切的關連
下肢肌群作用時力量不均勻(muscle imbalance) 人本來就是有慣用側與非慣用側
力量不平衡是常態
平常走路或是慢跑個10幾分鐘
當然不是問題
但在高負荷(200K 300K...)的運動中(因人而異)
膝關節因外測與內側的肌力不均
造成穩定度不佳(騎乘時 膝關節會晃或搖擺)
就變成大問題摟......

其實還有許多細節(如 拉筋的方式 訓練肌力的方式 評估無力肌群等)
紙上談兵總是說不清楚
要專業人員的諮詢
就小弟所知物理治療師就是這方面的專家
各位車友可以試試看摟
感恩!我深受其害,剛開始騎車,不知道厲害,跑去騎媽祖崇拜120k, 最後50k,就像您講的一樣,剛開時酸->微痛->很痛,好不容易騎完,已經幾乎無法上遊覽車!現在乖乖用護膝或是髂骨帶!
這篇文章一定要推一下
很多人都不知道
其實
就算是本來膝蓋沒事
髕骨帶綁著
也會有輔助效果
也算是一種保養
我愛單車 wrote:
您的意思是座管調低一...(恕刪)

剛剛把座管調低約1CM後,用訓練台試騎果然改善很多!
原來坐墊過高這個部位會拉傷,好痛!
我的狀況使用髕骨帶只能延後疼痛的距離,最後還是會痛!
我最後是使用卡鞋來校正我的踩踏姿式,我太使用姆指球的位置施力,後來改為平均在腳掌,並使用提拉的效果分擔loading,上回300km在70km就痛的膝蓋,本次200km全程都沒有痛過.
供大家參考!!!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