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不騎,從96年10月騎車至今,來回約25公里,平均騎45分鐘,去:德昌街-寶興街-東園街-艋舺大道-中華路-信義路-松德路返:松德路-信義路-基隆路-仁愛路-杭州南路-南海路-青年路-萬大路-德昌街目前騎車時戴口罩時眼鏡會被霧霧的,戴口罩騎車的車友有妙招嗎?
我也報到目前處於半偷懶狀態騎機車下山換自行車上班從新店到松山火車站單程約12KM很怕加班晚上回不了家所以目前回程上山路段還是以機車為主 (全程20Km左右)目前裝備陸續補齊ing...為了環保這點錢...雖然會痛...可是還是肯花早上痛快流汗之後再上班感覺不錯的說不管有什麼好處壞處至少等我有小孩了他問我:爸爸~你們把地球弄那麼髒還把我生出來幹麻? 的時候我可以很大聲的說:少*爸~你爸我可都是騎腳踏車...要怪怪別人爸爸去P.S 好想做個"用腳愛地球"的旗子插在單車上在上班路上感召更多人加入
轉貼二篇文章保護地球 我騎單車上下班【聯合報/張健常/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台南市))一九七○年四月廿二日,美國威斯康辛州兩位參議員走上街頭,發起遊行活動,遊說國會議員通過環境生態法案。二十年後的同一天,一百四十一個國家參與首次世界地球日,藉各項活動宣導環保理念。曾有教授提到這樣一個觀念:一輛超過一千公斤的汽車只載運重不到一百公斤的人,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尤其現在國際油價持續飆漲,且是無法再生的能源,單車應是具廣泛推廣的交通工具,也許將來該這樣問候:「早安!你今天騎單車上班嗎?」放眼世界先進國家,台灣若要經營為生態環保,永續發展的寶島,鼓勵民眾多騎自行車,絕對是個正確方法。當然推廣單車運動或作為通勤工具,都市騎乘環境的硬體建設需足夠、植栽綠蔭要普遍,另如廣建車道及停車架,機關設置自行車停車格及沐浴設施等也須加強,去年教育部擬增加國小學生單車課程規畫,就是一個起點,如同當年政府推廣騎機車要戴安全帽,雖一度造成民意反彈,事實證明車禍傷亡的人數因此大幅下降。如果都會區上班族的單車人口增加,將能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空氣汙染,降低溫室效應,調節區域的微氣候;同時還能健身增進個人心肺功能。我幾乎每天騎單車往返於台南和岡山之間,來回約六十公里,一年減省下的碳排放就非常可觀。【2007/04/22 聯合報】http://www.udn.com/2007/4/22/NEWS/OPINION/X1/3814051.shtml看問題》大官騎車秀 只吹捧 不給路【聯合報/本報記者朱淑娟】最近環保署突發其想,要在捷運站旁設單車租車站,台北市捷運局也在大力鼓吹雙層腳踏車停車架,體委會也訂了五月五日是「台灣自行車日」。這些無非都是要鼓勵民眾騎單車,立意良好,但如果沒有安全的自行車騎車環境,無法鼓勵民眾多騎車。政府要員常愛公開示範騎單車,鼓吹騎單車的好處,但官員秀過後,民眾想要比照辦理,才發現處處是危機,納悶官員們為什麼一方面鼓勵民眾騎單車,但卻又讓單車在路上處處危機?關鍵所在,就是政府根本不懂民眾的心。長久以來,關於單車用途,官民雙方有相當大的落差。北市縣首長們動不動就到河濱公園騎單車,順便吹捧一下單車道有多長,藉由騎單車宣示自己的政績,只把單車當作休閒、運動的工具,根本未考慮到單車的「行動」機能,與對環保、對節省能源的好處。多數民眾想把單車當作「真正的交通工具」,可以騎車上班上學,可以騎去買菜、看電影。民眾想要的是一個可以安全騎單車的馬路,不會被公車、汽車、機車擠到路邊。鄰近的日本,不論在都會區或鄉間,多數都設有自行車專用道,標誌明顯,用路人都清楚彼此的分際與互相尊重,在台灣,不只政府輕忽單車道的規畫,用路人也不尊重自行車騎士,加上空汙嚴重,灰頭土臉與險象環生,是單車族最常遇到的困境。建議政府單位,該認真想想如何給單車族一個友善的馬路空間,不只是從道路規畫著手,同時要對汽機車駕駛教育,用具體的行動,回應單車族的要求,也才是回應對這片土地的關懷。【2007/04/23 聯合報】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3814935.shtml
http://www.taipeitravel.net/article.asp?pcode=1&indexId=49&mrtId=-1&uId=3309&pageNo=1以上聯結提供北縣市自行車專用路線大家可以參考喔
arthurp wrote:可以的話, 我也想騎...(恕刪) 我也是桃園台北通勤上班,只是出台北車站大概走10分鐘到善導寺,有想過騎車來上班,可是某些因素讓我沒機會,因為上班常常會到處跑,下班時間不定
明天見到我的Boulder後,後天也許就會開始試著騎腳踏車上班了,單程15公里,我想我大概會騎個一小時吧,沒騎過不知道。朋友和家人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連女友也是,害我自已也不大相信我可以撐多久。不過,看到這裡那麼多同好,騎的距離有很多人也比我多,我想,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大家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