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c17871 wrote:如果這些好的想法(當然經過了許多網友提供意見、修正)是經由馬先生、郝先生...等官員所提出,那就可能不只是創意發想討論...,而是其下眾多行政人員要嚴肅面對的課題。.(恕刪) 自行車道高架的問題,在於是把自行車當成純交通工具,而不是休閒工具!目前大量把自行車當成純交通工具,大多是落後國家(還有三輪自行車咧!),先進國家則是做為休閒工具,把自行車當做休閒工具,自行車道則會設定為休閒場所,景觀會比較好。自行車道高架化後,騎車時兩旁只有欄杆,雖然可以較快到達目的,但也較乏味...就會像開車在高速公路一樣,只能專心開(騎)車,不想乏味則是飆車。.因交通工具就是要有效率,自行車道高架後,遲早會有一堆電動自行車..再來高架化會影響風水、隱私權...,還沒談到造價問題,附近居民的抗爭可能就先來了!(除非是像捷運這種可讓房地產升值的大眾運輸,抗爭才會較少)還有個問題,馬路到處都有,要給人走,自行車/機車可以騎,汽車也可以開,為何就只有自行車要高架道?所以,馬先生、郝先生....不犬可能會提出自行車高架道,因為會影響到選票..而台北市的人行道其實算是蠻不錯了! 但.........會停一大堆機車,機車停人行道,除了影響到行人的路權,整個路面景觀也變得很雜亂若在連續假日沒有停機車的人行道,台北市的人行道其實也很好看...若自行車可騎乘在人行道,應該也沒人想要上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吧!?其實只是因為汽車/機車停車位不足,才會讓行人和自行車不好走,解決汽/機車停車問題,讓機車有地方可以免費/低價停車,不用停在人行道,<---很難!但可皆大歡喜把人行道空出來,行人和自行車騎很難走的路段都一起解決,應該比較不會影響到選票。至於自行車的高架道.....我是覺得把它做為機車/自行車停車位可能會比較好!一來店面前的人行道就不會停一堆機車了! 附近居民的抗議應可減少,二來高架道不需互通連慣,高度就不用太高而增加施工困難度,只要有局部的停車據點即可。三,既然是機車/自行車停車場,就可能有收費,可公辦民營,或開放給私人申請經營,政府就不用出錢。因為自行車高架道就等於馬路,不能收費,就必須完全是政府出資了!
大大觀念雖好, 但建設起來相當難搞,個人覺得, 大大不妨修改主張, 先從兩大動脈著手, 在市民大道跟建國高架下方, 利用既有的高架路面支撐座來附掛自行車高架道路, 如此可直接打通任督二脈, 使單車上下班成為可能.然後在市民跟建國的交界處, 弄成像仁愛圓環那樣的設計, 但做成高架式的自行車專用圓環, 加上燈飾, 保證成為101外的第二景點. 恐怕也會是世界第一個這樣的設計.到時您就名留青史了.... 哈哈哈哈~
汽車道擬全面縮減 增自行車道日期:2008/07/04 08:00 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在行政院會中指出,不管批評或壓力有多大,希望歷史記得,這個內閣曾經做過一件事情,就是把台灣推向節能減碳的社會,現在不做,以後會來不及。更多>>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4/2/12j7h.html
先給您+1,有熱情是很好的。但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倫語-為政篇裏的。政者,眾人事務。很神奇的巧合吧)以下兩題選擇題,建議您可以透過正式的學術管道去找答案。(一)建議思考一下單車用量最高的歐洲,為什麼人家不推高架自行車道。(1.)他們是白痴?(2.)我們比較聰明?(3.)不是工程上的問題?(4.)他們很窮?(5.)高架窄巷的行車的心理程面沒有考量?(6.)交通網的複雜層面沒有考量?(7.)「都市與人」之間的關係沒有考量?(8.)主修交通工程和都市計畫的專業人士都沒有常識?(9.)前頭很多專業網友點到的重點,都是答案(8.)?(二)十大建設等集中式的大型工程所造成的問題很多,只是報章上看不到而已。(1.)看不到,就代表不存在?(2.)資金排擠效應?(3.)眾多工程人員在工程結束之後的安置問題?(4.)眾多工程人員員額搶走了當時社會其他領域所需要的人才?(5.)工程結束後,社會動量瞬間降低的問題?(6.)可以思考為啥只有極權國家才會有所謂的集中式的大型工程。民主國家除非是要打強心針,否則多數是長時間性的連續工程,一條高速公路可以慢慢延伸下去,超過十年的時間?(7.)「敢去做」代表是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問題,還是說很勇敢?拿自己的錢去很勇敢,那OK。拿大家的錢去很勇敢,那就值得商確?以上是選擇題,總要寫一些「不是答案的」。只看報紙的一言堂怪獸別又來砍我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