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想請問變速的多寡的影響有多大

小弟最近想入手一台登山車 預算是萬元以內
目前仔細的爬文中 經過比較 仔細發現 變速多寡也會影響其價格
有鑒於對單車知識不是很懂 爬過文搜尋也沒類似的問題
所以在這邊想請問各位先進 其變速量多寡的影響性是在哪呢?
在購車的同時是否要列入參考的先決條件中呢?

小弟目前用途是休閒健身用 週末出去到處晃
長途的話應該是以後的事
2008-10-26 22:20 發佈
根據小弟經驗
第1部21速
第2部24速
第3部27速
第4部7速
第5部9速
有些已轉賣
部份留下
對菜鳥爬山,會覺得越多段變速越好
對老鳥來說,只要7~9段單大盤,爬山也足夠
現在只要車輕加少段變速,再加腳力
很多勇腳,中,小盤已很久沒使用過
連少部份公路車,都可超過
我比較幸運一點,沒有花過很多錢,換(改)過很多的車。

今年44歲了,先前是長期缺乏運動,並且過胖的人(177cm, 96kg)。
年初花3個月減重23kg(96kg -> 73Kg,成效相當好。)
3-5月 跑步,後因膝蓋稍有不適而中止。
5月中起 購入好市多小折,以河濱自行車道為主,每週2-3次,距離從30KM逐漸延長到100km
6月中換Dahon SP8(感覺比好小折已經順暢很多了。) 陪同學夜騎河濱2-3週。因為他準備參加10月的環島活動。
7月開始跟隨對方車隊爬山,每週一次,主要從動物園到莫內咖啡。
8月的某一周,單騎106轉雙溪-福隆至宜蘭。(110KM)
另一周,車隊延長爬上五分山氣象站。
9月初,單騎木柵-故宮-風櫃(不落地)-萬里-金山-陽金-仰德大道-市區-木柵。
另一週,隨車隊騎新店-110縣道-三峽-石門水庫。
另一週,竹圍出發-經巴拉卡,二子坪-下陽金-延濱海繞回竹圍。
10月10日,用四天做半程環島(台北-東北角-蘇澳, 蘇澳-蘇花-花蓮, 花蓮-193-台九-台東, 台東-南迴-楓港. )
上週又單騎五分山。(木柵-莫內,休息10分鐘,莫內-十分-五分山入口-休息10分鐘,然後直上五分山氣象站。)

到SP8以後,就沒有再換或改過車。(僅出發騎東部前,換了卡踏)

我不騎所謂的變態陡坡(像是紫薇森林之類的),但是許多有名的坡都騎過,包含風櫃嘴。目前經驗是只要體力未過度消耗,400M以內的高度都可以不落地一次上。(楓林橋-風櫃嘴,蘇澳-東澳,南迴達仁-壽卡大概都是類似的難度。)

回顧自己,應該是幸運的按部就班鍛鍊體力及技巧。而不是一開始就挑戰山頭,再拼命檢討車子。

另外我也遵循一些原則:
- 不拼速度(雖然我的速度也不會太差。),用適當檔位,不要讓肌肉過負荷。避免乳酸堆積,中斷自己的續航力。
- 注意呼吸調整,供給足夠氧氣。
- 隨時補充足夠的水分。
- 100KM級的山路,一定要注意營養睡眠,中途還攜帶香蕉補充熱量及電解質。
- 注意順暢迴轉的踩踏技巧。
- 短的陡坡,就用弓身壓腿的技巧上去。(正常的公路,陡坡都不會太長。)

另外從Bicycle Club中文版第一期裡學到不少。謝校長的單車學校,也獲益良多。當然啦,01上的許多熱心文章,都讓我有很多收穫。

除非是專業競速或是重度off-road,對車輛要求非常嚴格;大部分的人改善空間最大的,實在是在自己的體能及技巧。體能及技巧都尚未入門前,車子對騎乘表現的改善意義都不大。先前見過一些公路車先進說的,貿然選擇前三盤的設定,只會讓自己的腿勁受限不會進步。

我現在也還沒有改車換車的決定(雖然偶爾也會心動)。我想以我對自己目前騎乘的路線及要求,SP8已經提供我很愉快的經驗。至於以後呢?再說了。












jnyylee wrote:
我比較幸運一點,沒有...(恕刪)


論述中肯~~~~其實人本身可以調整的比腳踏車還多! 不一定車子一開始就要買最好的喔!
如果你只是在假日偶而要到河濱公園騎騎,那建議去大賣場買台三五千的就好了.
如果你打算一週騎個三次一次想騎個四五十公里以上,那建議去買台21段變速的.
如果你打算一週騎個三次會想去登個山,那建議去買台24段變速的.
當你一週騎超過三次,放假還會去騎騎烏來風櫃嘴北宜,那時候你就會後悔當初沒有買27段變速的.....
jnyylee wrote:
我比較幸運一點,沒有...(恕刪)


感謝您分享經驗, 這經驗對我這只有騎通勤車運動的中年人來說, 很有幫助. 一開始只是不知道會不會持續運動, 所以通勤車加減騎. 每天就一個小時20-30公里的運動. 本想說等體力起來之後再換車. 卻發現現有的車子似乎就已經足夠. 前二後六的段數, 不爬山走陡坡. 只有走柏油路.

可惜的是龍頭是標準梗, 已經調到最高, 還是會太低的感覺. 看看有沒有長些的標準梗能換了. 這是提外話.

forcejustice wrote:
如果你只是在假日偶而...(恕刪)


>>>>>>>>>
如果你只是在假日偶而要到河濱公園騎騎,那建議去大賣場買台三五千的就好了.
如果你打算一週騎個三次一次想騎個四五十公里以上,那建議去買台21段變速的.
如果你打算一週騎個三次會想去登個山,那建議去買台24段變速的.
當你一週騎超過三次,放假還會去騎騎烏來風櫃嘴北宜,那時候你就會後悔當初沒有買27段變速的.....

>>>>>>>>>>>>>>>>>>>


當你一週騎超過三次,放假還會去騎騎烏來風櫃嘴北宜,那時候你就會後悔當初沒有買27段變速的..... 用24S的YUKON 也是上的去
lemon70612 wrote:
其變速量多寡的影響性是在哪呢?
在購車的同時是否要列入參考的先決條件中呢?...(恕刪)


變速多寡,主要影響的是齒比綿密程度,與騎車時遇到爬坡時是否會更輕鬆無必然之關係

所謂齒比,就是前面的齒輪齒數除以後面齒輪齒數
當齒比越大,代表,踏板每轉一圈,後輪滾動的圈數越大
如果在腳踩踏板的速度相同之下,齒比越大,則表示車子速度越快,但也代表每踩踏板一圈,需要更多的力氣去踩
反之
齒比越小,代表車子速度越慢,但踩踏時比較省力。

為什麼我會說根爬坡時是否會更輕鬆無必然之關係?

以我自己擁有的兩台單車為例
1.賣場雙避震車 變速21段 但是齒比最大為3.43(48/14) 最小為1 (26/26)
2.Giant Flight M1 變速27段 齒比最大為4 (48/12) 最小為1.04(26/25)

假設我同樣要用最省力的方式爬坡,兩台車的踏板每踩一圈,後輪滾動的圈數幾乎一樣,都只有一圈左右

但是我用M1爬坡比較輕鬆,這是因為M1輪胎細又沒有顆粒,加上車子輕,無避震,所以爬坡輕鬆,同樣是最輕的齒比下,我可以用比較高的轉速爬坡,而不是因為M1的變速有27段比較多

單就齒比而言,這兩台車因為變速段數差異,因此影響了兩台車的齒比綿密度
以大賣場雙避震車而言
從最小的齒比(1 = 26/26) 到 最大的齒比(3.43 = 48/14 ) 中間可以分成21等分(21段變速)
而M1 從最小的齒比(1.04 = 26/25 )到 相同的齒比 (3.43 = 48/14) 中間可以分成25等分
這表示我有更多的選擇可以找到比較適合的齒比來踩踏
減少出現 "調重一檔太重,調輕一檔又太輕" 的情形

所以,單就變速這項因素而言,
想要爬坡省力一點,最小齒比小點比較好
想要車子跑快一點,最大齒比大點比較好
希望有效率的騎車,挑齒比綿密一點的好(變速較多段),因為比較容易找到當下自己踩踏效率較佳的齒比來使用

希望這有解答到你的問題
以我的例子來說,我習慣用三盤的大盤,因為剛好我喜歡的齒比落在第二盤1.5-2.6這個區間,所以我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中盤在騎車。如果我使用兩盤的,我習慣的齒比則是落在大小盤間,表示我需要常常切換大盤來符合我的需求。不然就是練腳力,都用大盤......習慣也許就好了。

所以選擇幾速,除了上坡的考量,也要考慮到自己的狀況。

參考圖表: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