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TREK台北場試乘會不專業小心得

各位自行車版前輩、先進大家好,這不是評測也不是工商,純分享性質
每個人的騎乘感受都不一樣,本人心得僅供參考,自己的雙腳為準!!

這次一聽說TREK在台北中社路有公路車試乘,而且從ALR到SLR等級的都有
哇,連Madone都可以騎還不六點就早早起來衝去外雙溪,
不巧的是早上7點到8、9點左右雨還是有零星下,路面也非常濕滑
不過也第一次嘗到了油壓碟煞在雨天+下坡的制動力。

TREK也是主要公路車三大車系都有:
空氣力學的Madone
TREK台北場試乘會不專業小心得

輕量爬坡的Émonda
TREK台北場試乘會不專業小心得
長途耐力的Domane
TREK台北場試乘會不專業小心得
(他們的車款命名超容易搞混的啊)
TREK台北場試乘會不專業小心得
首先我們來試試看Madone SLR DISC吧!
最近水泥灰不管是超跑還是高級公路車都是滿嶄新的選擇,
Madone的水泥會前半段亮面、後半段霧面,加上車架設計稜稜角角
外觀說真的很殺,加上整合式的龍頭跟空力手把一看就吸引目光
畢竟是中社路面,空力嘛當然是感受不到,還有油壓碟煞的重量
其實這22萬的車架我騎不出來有甚麼感受,不過爬坡還是可以勝任
但碟煞性能下坡時下著小雨,握著煞變把輕鬆握就可以輕鬆下滑
舒適度的部分還算可以,28C加上胖框增寬可以撐腰小碎震的應對
騎乘姿勢偏趴,彎把因為是空力設計的扁粗管型其實可以握,但手感就不是那麼好
空力車嘛!見仁見智,我自己是還好,有22萬的預算一定不是首選就是...

TREK台北場試乘會不專業小心得
再來是Emonda的小測試,TREK說明了在SLR等級車架重量僅僅600公克
可以說是輕得可怕,而二級的SL車架搭配Ultegra也只需要兩隻手指就可以輕鬆舉起
剛從試乘點的U轉彎內側起步就可以感受到爬坡就是它的主場,我可以用以往更重的齒比去推上山頂,怎麼說呢,很輕的車就是有一股慾望想要把全部的力量都釋放出來,說是車在榨乾體力也不為過
在我下坡的時候又下起了小雨,此時的DT SWISS碳版輪雖然勉強煞得住,但就沒有剛剛來的得心意手(更加堅定了我下一款車要碟煞的慾望啊~ )
整體來說爬坡愛好者一定會滿意,SL等級的純車架建議售價約4萬8,壓在7公斤以內是滿容易的

Emoda這次也展示了ALR(鋁車!)變色龍碟煞版
TREK台北場試乘會不專業小心得
TREK表示這樣的配置(油壓Ultegra、PR1400)約8公斤上下,可比其他車廠的碳車,價格不用8字頭
我是抱持懷疑的態度,7萬多就可以有這些?不過這些錢買一台鋁車心理上還是有一點怪怪的
實際上的試乘路過坑洞的確是多震了一些,但比起我騎的7005鋁車依然舒適了許多,爬坡力道也跟碳纖版的差不多飽滿,就是有一點力不從心,可能是剛剛騎完SLR吧!
同時台北店長也表示,ALR在爬坡衝刺可以跟碳纖一搏,但長途還是碳纖的好
至於變色龍的視覺效果可能要當場看才有感覺,總之是藍紫藍紫交互的夜色,平焊處理下第一眼真的會錯認為這是一台不錯看的碳車。
整體來說... 以進口車來講CP值是高的,但我沒騎過CAAD12(不過CAAD12碟煞版是快拆軸、而這台Emonda ALR是貫通軸),究竟誰是鋁車之王我還不能下決定!

TREK台北場試乘會不專業小心得
最後是我此次騎乘最滿意的Domane(下一台車想要碳纖碟煞的長途車款),看看這特別的後下叉跟座管就知道它跟其他特殊減震車架有獨家的設計叫做iSO Speed,分別在頭管跟坐管的部分都有做處理,可以讓吸收地面的震動,工作人員表示這樣的設計可以不吃掉踩踏傳輸,又可以保持舒適,還可以調節軟硬度,這倒是讓我眼睛一亮。
不過這只有SLR等級的車架有,SL版本雖然一樣有iSO Speed,但軟硬不能調節。
實際試乘,確實經過減震條、坑洞、水溝蓋,原本Emoda硬震的感覺轉為軟Q的路感,滑滑順順的上下坡就是我想要的那種感覺,要跟Defy PRO 0 2019比較的話我覺得都很不錯,不相上下
可惜的是此次騎乘並未提供碟煞版(MAX胎寬32C),SL DISC也沒有販賣,R7000油壓碟煞版TREK也尚未取得,唯一心動的款式可以說沒有太大的機會入手。

TREK這次提供試乘可以說都是環法等級的頂規車款,也是我第一次騎進口車,
不得不說其實這些選手們在騎的一級戰駒雖然貴,但其實性能上也不會跟中高階車款相距甚遠
它不會讓你在地面飛、輕到爬牆、跟登山車一樣舒服,所以決定權還是在人的馬力居多。

還有你愛車的心靈馬力!

下次有可能發一篇中高階碳纖碟煞長途車款的小比較
預計有Defy ADV2、Fuji Gran fondo、道卡斯GTD-5、Axman Enduro 
等國際自行車節試乘完GTD再說吧!
那麼我們下次見!
2018-10-18 1:07 發佈

Domane真的很舒適,碟剎可以讓自己不那麼辛苦。
Giant最高級的Defy Advanced Pro 0,用Ultegra Di2,報價5500美金. 2019年Defy並沒有出一級碳架SL.

Domane價格最接近的,是SL 7 Disc,也是用Ultegra Di2,報價5780美金.

至於Domane SLR,最低級的是從6000美金起跳,一直到最高級的是12300美金.

由於Domane碳架只有SLR和SL兩級,而Giant碳架則有SL, Advanced Pro, Advanced三級. 不知道Trek的SLR和SL這兩級碳架和Giant的三個等級碳架相對應,是應該對應到哪裡?
樓主大, 謝謝分享好文, 讓我有親臨現場的錯覺, 五分奉上請笑納.





Monte920 wrote:
由於Domane碳架只有SLR和SL兩級,而Giant碳架則有SL, Advanced Pro, Advanced三級. 不知道Trek的SLR和SL這兩級碳架和Giant的三個等級碳架相對應,是應該對應到哪裡?


Giant 的 SL 不是鋁車架的型號嘛? 老大你要說的碳架是 Advanced SL吧?


嚴格說G社的碳車架不也是分兩級而已, Advanced Pro 和 Advanced 這兩者不是只有前叉不同嗎? 所以對應起來沒問題吧. 以前的碳架才有連碳布都不同的 "composite".



Monte大, 借我順便問一下, 你們在美國, "advanced" 這字若要縮寫, 是 adv. 或者是 ad.? 應該是 adv. 吧. 我一直有種印象 "廣告" 這個字的縮寫才是 "ad.".

謝謝

期待版大的各家長途車款比較

最近我是入手了2019的Defy adv 2

不得不說那個舒適度真的沒話說...

不過對照組是之前的DIZO公路車 算是很趴的車架

總體來說Defy真的滿意

Monte920 wrote:
Giant最高級的Defy...
不知道Trek的SLR和SL這兩級碳架和Giant的三個等級碳架相對應,是應該對應到哪裡?(恕刪)


通常大廠的車架,我習慣就用最高級開始排下來

TREK的SLR就會對應GIANT的ADVANCED SL
SL對應ADVANCED PRO/ADVANCED

t.y. wrote:
樓主大, 謝謝分享...(恕刪)


縮寫應該是Adv.吧!

https://public.oed.com/how-to-use-the-oed/abbreviations/


碳架品質的對應我是不清楚,但如果是用價格來對應,那應該是
Trek SLR = Giant Advanced SL.
Trek SL = Giant Advanced Pro.
Trek的價格基本上比Giant都還高出一些,即使在美國訂價也是如此.

t.y. wrote:
樓主大, 謝謝分享...(恕刪)


之前有看到一篇文章 pro 和sl 是tT800

差在ISP跟非ISP管座 ISP會比較輕一咪咪

一般版的就是T700 還有碳包鋁前叉
Monte920 wrote:
Giant最高級的D...(恕刪)


Advanced 和 Advanced Pro 其實都是同等級的,只是 Advanced 前叉的 steerer 是鋁合金而不是複合材料。
各位先進好像對TREK的碳纖等級有疑問
我自己是拍單車細節的時候有喵到碳纖製程為"OCLV"的技術,還有分700、600、500等等...
而OCLV技術跟常常聽到的東麗完全不一樣,但已知對岸的評測報導OCLV 300大約是T700的等級
如果從Emonda SLR用最高級的OCLV 700能達到600公克的車架重量,
那我認為可能是相同於T1000或更高級的等級 (我找了國內碳纖比較沒爭議的TRIGON TR507用的是T1000,而一樣是爬坡車架,TR507的車架表現是850公克)
要跟捷安特比較的話那其實很難比,因為TERK的細分等級更多
捷安特碳纖的話其實只有ADV PRO跟ADV SL有差別,
ADV跟ADV PRO材質一樣差在前叉是否全碳纖。

捷安特跟TREK最近試乘會都辦很勤,我是肉腳感受不出來多大差異,
說真的ADV等級搭配挖地瓜就能滿足我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