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先進.
坊間全避震登山車具四連桿後避震的種類很多
但每一種都具無踩踏損失功能嗎?
是否具四連桿設計的就具備無踩踏損失功能
又那一種設計比較優...謝謝
freyalai wrote:
多連桿跟增長後避行程...(恕刪)
那請問一下以TRANCE為例,後避長為155mm,行程40mm
如果不是利用連桿,如何能拉到行程4.2寸=106mm
再說現在的DH,也很少是單搖臂
後輪同樣 4in 行程, 用 eye to eye 165mm 後避的車, 跟用 200mm 後避的車, 騎起來的感覺會有何不同嗎? 壓縮比的大小, 對騎乘有啥影響呢? 以單避震器行程來說,165是1.5吋,而200mm通常是2吋, 既然後輪行程都是4吋,以槓桿比來說則分別為2.67與2, 比較起來,同樣的後輪受力而壓縮1吋,則這兩個避震器各自壓縮了0.37吋與0.5吋。 也就是說高槓桿比的車架要在更短的移動距離內把震動的能量吸收掉, 要知道阻尼是以活塞在油路中移動的阻力來達成的,越長的移動距離會讓阻尼作用越高, 如果以同樣的阻尼品質的避震器來比較,低槓桿比的避震器的吸震效果會比較好。
以下是我的看法:
我認為越低的槓桿比,代表避震性能越靈敏,但是相對的就越有踩踏能量損失的問題!!
四連桿或是多連桿通常是為了使踩踏能量減少損失而設計的,所以幾乎都會有很高的槓桿比吧!!
而且,越是極端的四連桿設計,所要犧牲的臂震效能越多!產生踏板回擊的現象也更明顯!甚至煞車時避震器不動作的情形!!
例如捷安特的NRS,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過隨著有踩踏平台避震器的出現與進步,許多車架已經可以盡量降低槓桿比,而使得避震與減少踩踏能量損失都兼具!!
但是仍有一定的限度!
「沒有瘋狂就沒有精彩」「最棒的總在安全區之外」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