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分析一下
影響自行車速度的因素(體能以外):
平路:齒比>騎姿>胎寬>車體風阻>車重>剛性>零件摩擦力>輪徑>輪組慣性
爬坡:齒比>騎姿>車重>胎寬>剛性>車體風阻>零件摩擦力>輪徑>輪組慣性
齒比
基本要求 齒比不適合根本出不了力
公路車爬坡會輸登山車 小摺騎不快 通常都是齒比沒配好的問題
騎姿
算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影響人體風阻和出力效率 握把坐墊落差越大風阻越小
登山車可能單純改變騎姿就增加20%的速度
來看看曾經是一小時世界紀錄的怪姿勢...

Graeme Obree 51.596km


Chris Boardman 56.375km
姿勢太畸形被UCI禁止後
最新的紀錄是靠著25公分的握把落差做出來的


Ondřej Sosenka 49.7km
胎寬胎壓
影響風阻和滾動摩擦
胎越細 風阻越小
胎壓越高滾動形變量越少 滾動摩擦力就越小 200psi以上的管胎就是在追求這個
而登山車改1吋細胎大概可以增加10%以上的速度
車體風阻
輪組和車架的正面投影面積通常還不及人的一條腿
登山車粗大的避震前叉改刀叉 速度大概可以增加5%
普通公路車改板輪+低風阻設計的車架 均速大概能提高2%
車重
在平地影響摩擦阻力 爬坡時影響重力位能 坡越陡影響越大
公路車平地增加一公斤可能慢不到千分之一
爬陡坡時 基本上人車總重會和速度會成反比
剛性
騎乘時車架輪組的形變會損耗能量 輸出越大越明顯
爬坡重踩抽車時影響較大
但花太多的材料成就剛性是不值得的
車架可以說是個沒有阻尼的彈簧 形變吃掉的能量大部分都會吐回來
只要硬到一定程度 能量損耗就已經非常小了
反而輪胎 纏帶 手套 座墊 車褲甚至是屁股的肉
這些"軟軟"的東西會吃掉更多能量
零件摩擦力
造成的阻力與速度成正比
高速時的影響遠小於與速度平方成正比的風阻
輪徑
大輪徑風阻大
小輪徑障礙跨越能力較差 有較大的滾動摩擦力
同速度下小輪徑花鼓轉速較高 也會增加花鼓摩擦阻力 但影響其實很小
輪組慣性
幾乎毫無影響
慣性小 加減速都敏捷
貫性大 加減速都遲鈍
減速慢、滑的遠是因為加速的時候付出了更多能量
但維持定速所需要的能量是與慣性無關的
除非是都市中車多、紅綠燈多
需要頻繁的加減速的情況
慣性小會佔點優勢
不然貫性幾乎是不影響成績的
換板輪速度會提升是因為風阻變小 不是因為慣性大
不然職業選手早就在輪組上綁鉛塊了XD
這些因素適用大部分的單車 包括登山車 小徑車 小摺
可以做為大家改車的參考
但其實影響的因素還很多 以上的分析不一定完全正確
大家可以一起來分享心得和實驗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