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號稱是自行車王國,這幾年也在政府的大力推廣下單車運動蓬勃的發展,可是到底什麼樣的騎乘環境才夠格成為安全的自行車王國?我想,除了比賽受傷是在所難免外,其他難到都是自己不小心加活該嗎?躲雨可以把鎖骨摔斷,那,其他的時候,那裏會斷?意外雖然無法預測,但當政當局的主事者總是要盡力降低騎乘的風險,我們沒有辦法一次搞定,但總可以不斷改善吧?
八月底的那個禮拜天(8/29),一早起來看到陽光普照,想想九月十一號的陽金公路賽就要來了,不能再偷懶了;吃了早飯,辦了大事,開心的騎了車由木柵家中出發,經動物園,深坑,由106乙向石碇休息站騎去。
因為有將近兩個月沒騎了,只想在平路上運動一下,到了石碇休息站就折返,騎回深坑(北深路25巷)的三叉路口轉角很大的那家台塑加油站時回頭再騎一圈;這次由石碇休息站往回騎了一半還不到,天公不做美,開始下起了小雨,一會兒之後,雨越來越大,接下來就是傾盆大雨。
當時因為距離台塑加油站已不遠,我也不想一路淋回家,先去躲個雨再說。誰知道,我竟然會因為這個簡單的想法進了開刀房!
在大雨中,我已經告訴自己要小心,不要貪快,而且公路車的輪子在雨中肯定是要更加小心的。眼見著加油站到了,便向裏騎去,說時遲那時快,我那個"到了"還在心中沒有消失,人就已經滑倒飛了出去,左肩撞在地上,頭在地上撞了兩次。
心中很幹的躺在大雨裏,當下我可真是痛的爬不起來,眼角瞄到愛車摔在另一邊,可是完全無能無力,管不了它了。兩年前摔車的景象 (www.pbase.com/hoffei/surgery) 立刻浮現在我的眼前,但也感到這次的痛法不太一樣,可是一時也不能確定我左肩到底傷勢如何。
加油站的兄弟們扶我起來,也幫我把車推到一旁,也有人拿出醫藥箱,用優碘幫我清理身上的傷口,這些都很令我感動。接下來我打了電話給老婆,讓她來接我,摔的雖然慘,但一身汗,混著雨,我不想這一身狼狽的坐救護車進急診室。
看著我的Lazer安全帽,去年在美國鹽湖城Outdoor Show看展時買的戰利品,左邊外面是幾道刮傷,但裏面的保麗龍都裂了。好在有戴,不然可能摔傻了。
扶著左手坐在加油車道邊等老婆來接我的同時,我仔細看了我的行進路線,我想了解為什麼我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就摔了?這才注意到在我由馬路轉進來的地方有一塊鐵板,而在雨中,它是完全沒有磨擦力的。這可真的是無妄之災,這一下摔的我莫名其妙!而進來的客人,不論是四輪,還是兩輪,幾乎都會壓過那塊鐵板!就是它,把我害慘了!


(這兩張是由Google上抓下來的,我摔倒後人躺在"入口"後方的紅白線上,而車則摔在"入口"後方的藍白線上。)
加油站的兄弟們透露我不是第一個騎上它摔倒的人,所以他們有貼上一些止滑條在上面,可是這些止滑條在汽車重量的蹂躪之下,三、兩下就爛了,況且在雨中,它們是起不了作用的。如果我不是第一個,我肯定不會是最後一個!但當時我也實在無力和他們爭論什麼,只想先了解我的傷勢再說。

回家後稍做清理,換過衣服,去了台大急診室,照了X光片,上次在貓空摔是左肩韌帶斷加脫臼,這次是左肩鎖骨斷了,上次還可以怪自己不小心,這次我很努力的想怪自己不想怪別人,但真的很難!!




(在急診室先行用8字肩帶固定,看是否有機會把斷的地方拉近一點?)
頭部左側雖有頭盔保護,但也腫了個大包,照過X光,沒啥大問題,但直到現在,我的嘴巴還是只能小口吃東西,因為張大了左側的臉頰會痛。左邊肩頭、手肘、左膝都是擦傷,左邊髖骨外側有像碗口大小的瘀青,這裏撞的挫傷肯定不輕,摔傷後的三、四天都無法直起腰來走路,直到週五開完刀出院後才站的比較直,到現在走路兩邊的髖關結都還會痛。
在週二(8/31)門診時,醫生立刻決定開刀,因為斷的位置由X光片看來,上下距離太遠,而目前戴的8字肩帶,並無法如預期的把它們兜在一起,如果任由它們自行長回,將會成為一個Z型的骨頭結,對肩膀的結構不好,外觀也難看,這不會是病人想要的。所以我週三住院,週四開刀,打開後,發現鎖骨一共斷成四截,在清理過碎片後,醫生用一塊人工骨頭墊底,用六根釘子加鐵絲把這些摔斷的部份接好;週五(9/3),我就出院回家休息了。
預計二週內拆線,六個月內當個乖孩子是必要的,大約十二個月後把釘子和鐵絲取出。唉呀呀,我這個中年過動兒又要休息好一陣子了…… (拆線時我應該可以看到骨頭接好的X光片了)…
週一(9/6)我恢復上班,途中經過加油站,去拜訪了站長,他告訴我,政府有規定,加油站的兩邊必須設置兩個排水槽,也就是在讓我摔傷的鐵板下,環保局會經常來檢驗,以確認排放水是否有符合環保標準。站長也了解鐵板有人車進出的危險性,他也知道止滑條不管屁用,但我不認為他們有積極的”想”出個解決的方案。也許不是每一個加油站的動線設計都是如此,但不管如何,不做改善,以後一定還有人要倒楣!
昨天(9/7),我已經給台塑石化和台塑石油的客服寫了一封信,希望他們一定要正視這個潛在的危機,儘早改善。但很高的機率,他們不會屌我,可是我不會放棄,一定會搞到我搞不動為止。
台灣號稱是自行車王國,這幾年也在政府的大力推廣下單車運動蓬勃的發展,可是到底什麼樣的騎乘環境才夠格成為安全的自行車王國?我想,除了比賽受傷是在所難免外,其他難到都是自己不小心加活該嗎?躲雨可以把鎖骨摔斷,那,其他的時候,那裏會斷?意外雖然無法預測,但當政當局的主事者總是要盡力降低騎乘的風險,我們沒有辦法一次搞定,但總可以不斷改善吧?
各位自行車運動的愛好者,在馬路上,我們雖是弱勢的一群,但請大家站出來,舉凡發現有潛在危機的地方,為了自己、為了親友、為了下一代、為了車友,請告訴你們的鄉里長,告訴民代,讓我們一步一步的打造一個安全的自行車騎乘環境。最差的,就像我,要犧牲過才知道危險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