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車友,大家都是怎樣補充水分的呢?我騎永和淡水來回六十公里左右,喝了兩瓶加鹽開水(約650ml x2),再一瓶寶礦力。這樣騎乘約三個小時多,喝了近兩千CC水分,是否太多? 那萬一我要單日破百,豈不要帶個2000CC大瓶水?若我想訓練減少水分的補充量,是否有理論的下限值以避免身體的不適?謝謝。
bsktkimo wrote:若我想訓練減少水分的補充量,是否有理論的下限值以避免身體的不適? 水分的消耗不能用公式算,因為排汗量隨著運動的強度、氣溫、日照的強烈程度、時間決定,不要說60公里,50公里就喝掉 2000CC 都是很常見的(例如爬武嶺遇到大熱天)。重點是不要狂喝,要經常性的小口小口喝,養成習慣,才不會傷害內臟。
訓練想減少水份,就只有挑晚上了…晚上夜騎的話個人有試過彰化到嘉義市來回100km騎程時間加休息4個小時內…中間只帶一個水壺750cc,純水RO的水沒有補給過水,直接搞定不過沒有理論值,這要看你身體狀況,狀況好流的少天氣、溫度和騎車時的強度,強度大流的也大
Lanxlot5475 wrote:不要狂喝,要經常性的小口小口喝...(恕刪) +1我運用 Garmin Edge 705 的時間警示功能設定每 5 分鐘響鈴聲一次提醒自己要喝水太陽不大就小口地喝一下潤喉就好太陽不小就稍微大口一點兩個小時左右如果沒有尿意就表示水份補充得不夠若是完全沒尿那大概是脫水了
bsktkimo wrote:謝謝各位的回復。看來...(恕刪) 晚上在高強度之下,就不會太流汗,至少流的少冬天更不用說了,我是幾乎流不出汗的冬天可以少量的水,但強度非常的高…一路上1~2個小時上一次廁所…但夏天我騎,普通強度…騎完4個小時沒上廁所但喝了兩個水瓶1500CC了結論夏天騎腳踏車,光是把體力用在對抗天氣之上…秋天和冬天20度,就可以完全把體力用在單車下20以下…那我不敢騎,太冷了所以冬天2~3月沒在騎單車的12月到3月這段,不過現在想一想…這害我之前練的體力白練了特別是10~11月份,秋天明明練很大休息3個月完全沒運動,只能說重新開始騎腳踏車本來練到35~40km在騎但後來3月開始騎,又變成不到30km…練到現在實力終於又要接近去年的實力了,花了半年時間練回來今年一定不能在讓體力流失…
喝水其實是有學問的. 當你覺得口渴的時候己經遲了.保持經常性小口的喝, 每十五分鐘喝一大口. 即使不覺口渴也不要停. 只要你在運動, 水就不要停.切勿憋著不喝, 等口渴得半死時再牛飲. 那樣會把体內的電解質沖光, 很快就會全身無力和抽筋.以前在成功嶺打野外不懂得如何喝水. 休息時整壺水一口幹光. 十分鐘後全部變成汗水帶著大量的鹽流出來. 草綠服變成深綠色, 上面結了一層鹽. 接著全身無力差點休克. 最後靠吉甫車送回連部.長途騎車最好用電解粉沖的水, 因為光是補充水份和鈉 (鹽) 是不夠的. 稀有金屬鎂跟鉀都要補充. 香蕉含鉀很高, 是我長途騎車必備之物. 另外帶把花生也可以補充鎂.水瓶容量非常有限. Camel Back (背包式水袋) 可以達到三公升, 夠五小時的長征. 總之喝水是為了保持肌肉的強度和潤滑. 當你口渴的時候己經遲了. 還有, 喝水應該在運動前十五分鐘就開始.
我是剛騎腳踏車的新人,我的朋友是跟我說,不要等到覺得的口渴的時候喝水這樣已經太慢了,必須每隔一段喝一次水,但不是全部喝完,而是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保持水份足夠,我出外的水壺是裝1/3 的寶礦力,2/3的水,還有會帶香蕉,這些都是為了防治抽筋,有時候抽筋抽到很痛的時候,不管休息多久都不太會好因為感覺會一只存在,那種感覺很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