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知道這幾個月以來,250c.c.以上速克達之間的比較一直都是眾車友討論的焦點之一,特別在路權開放之後特別熱烈。在這之中有國產光陽XCITING400、K-XCT300,也有三陽的MAXSYM400i、GTS300i。以及筆者在今年六月去日本試駕的TMAX530,還有在九月份首次在台開箱的BMW C600 Sport,都是被車友們列為評比的對象。
各家新車都有特色,當然有都會有各自的擁護者,總是不免一陣筆戰。考量到車友都有各自的立場、角度去評論新車性能,其實也沒有誰錯誰對的問題,因為各自立基點的不同,本來就是相當主觀的評論。在十一月底BMW C系列大羊陸續交車之後,終於有機會將這兩台話題焦點的大羊聚在同一個地點一起來研究看看。從整體外觀、儀錶、鎖頭、左右開關、車頭配備、風鏡、大燈、尾燈、煞車系統、手煞車裝置、懸吊系統、乘坐空間、基本三視圖、置物空間、引擎動力傳動比較、騎乘心得分享,做一系列的交叉評比。主要是希望能提供給車友一個完整交叉比較的資料。
本篇分為12個評比項目,類別如下,各位可利用搜尋快轉到想閱讀的地方囉!
1. 兩部大羊簡介
2. 儀錶、鎖頭
3. 左右開關、車頭配備、風鏡
4. 大燈、尾燈
5. 煞車系統
6. 手煞車裝置
7. 懸吊裝置
8. 乘坐空間
9. 基本三視圖
10. 置物空間
11. 引擎動力傳動比較
12. 騎乘心得分享
黃牌 vs. 紅牌 大羊對決 緣起 |
可能會有人說,兩台車排氣量差這麼多,怎麼相比? 沒有錯,TMAX530 530c.c. 與C600 Sport 647c.c. 兩台車排氣量差了117c.c.,引擎性能上天生體質就有很大的落差。會想來拿來擺在一起評比,純粹想讓大家看看日本車款與德國車款的性能差異究竟為何? 為避免得罪雙方支持者每一項評比項目會清楚說明條件、評測方式,期望以最公正的基準來比較這兩台車的性能。許多細部功能,在過去的報導中多半介紹過,這次主要以兩者差異之處做比較說明。
筆者在前言也表示,這兩台都是頗具話題性的車款,首先看到YAMAHA TMAX530,該車款從2003年開始,歷經無數次的改款後,在2011年米蘭車展中發表的全新大改車款,最大的賣點在於全新的設計的皮帶傳動方式以及更銳利的車身線條。而另外一個評比對象為知名汽車大廠BMW,跨領域挑戰大排氣量速克達,也同樣在2011年米蘭車展中首度亮相,當時保密到家,發表時更在兩輪業界掀起軒然大波!2010年時還只是台Concept C電動概念車款,誰也料想不到隔年便發表實車,並且分為C600 Sport與C650GT,這次要評比的對象為C600 Sport,這輛車的市場定位與TMAX530極為相似。BMW以城市代步為目標,車身配備則以汽車級配備著稱,在C系列大羊上可以清楚感受到BMW一貫的風格。

一部是YAMAHA傳承多年的經典傳奇速克達 TMAX530。
另一部則是以BMW頂尖汽車科技為設計基礎的大型綿羊 C600 Sport...
兩者之間的對決,誰勝誰負沒人敢肯定..
這也是誘使大家想去探討這個議題的主因
就讓小惡魔帶領各位去見證這次的對決吧!
兩部大羊簡介 |
YAMAHA TMAX530

日本YAMAHA所推出最為膾炙人口的大型速克達,每一代的改款都引起車壇的關注。
延伸閱讀:【日本試駕】YAMAHA TMAX530 經典運動速克達 全面進化

這一代TMAX530,外型大改之外,引擎傳動方式改變、車架配重調整,在動力輸出、操控性能都與上一代車款更上一層樓。雖然台灣山葉最後引進的是非ABS的車款,煞車性能的先天體質趨為弱勢,這點也讓車友們頗有微詞。但推測官方也是想要將售價壓低,才會做此決定,想要以TMAX530開拓YAMAHA在台灣重車市佔率的企圖明顯。

台灣山葉在台正式新車發表的時間點剛好在路權開放的七月份,當時以幾乎等同於日本售價的價格導入台灣市場,意外獲得台灣車友的支持,交出相當漂亮的銷售成績單。車款歷史悠久的YAMAHA TMAX有著豐富的周邊配備,相較之下技師普遍對於車況調整、維修的熟悉度會比BMW更好。
BMW C600 Sport

BMW雖然進入兩輪摩托車市場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但是首次跨越到大型速克達領域,許多創新設計都格外吸引人注意。頂規配備LED日行燈、加熱握把、胎壓顯示器(台灣版本都列為標準配備)、BMW flexcase收納機構,這些都是日系大羊TMAX所沒有的。
延伸閱讀:正式抵台!BMW C650GT & C600 SPORT拆箱實況分享

其實兩者整體外觀輪廓都很接近,而C600給人較為強烈的科技感,第一眼看到40mm倒立式前叉的氣勢非凡,會感覺前懸吊性能比TMAX530還強大。兩台車的風格都屬於運動型大羊,以致於造型上多少都有相似之處,實在難以避免。在外觀細節上兩個品牌的特色則一覽無遺,歐洲車款的科技感較重,部分設計手法也沿用汽車的慣用手法,LED日行燈就是最佳的例子。

BMW C系列大羊一推出,便現身台灣BMW大會師中,新穎的造型、騎乘的便利性、車身配備的實用性都博得車友喝采,同時也陸續接到車友們的訂購單,據瞭解在今年六月歐洲開始交車之前,台灣早已累積了第一批到港新車的訂單。可以見得C600Sport受歡迎的程度也是不輸給TMAX530的。另外,BMW C系列大羊的動力特性讓不少車友都還在習慣中,騎過兩台車的車友多半認為起中段的加速感並沒有TMAX530來得紮實,這部份將在文章後段加速實測中替各位揭曉答案。
對決短評:選擇日系、歐系大羊?售價、品牌影響國人最大
BMW、YAMAHA在台灣都有一定比例的支持族群,就筆者的觀點來看,YAMAHA車價較平易近人,往往吸引比較年輕的族群。而BMW車價較高,負擔得起的多半都是較為年長的騎士。品牌形象更是不用多說,本身就是以摩托車製造起家的YAMAHA,本來就是屬於年輕人的品牌,給人活力十足的感覺。而BMW的品牌形象,本來就是讓白領階級的人們愛不釋手,一聽到BMW也出速克達,總是感到特別好奇。你若問我,那台灣到底哪一個原因影響兩者銷路最大呢? 說實在,筆者也無法斷言真正原因,唯一確定的是:還是得看各自的口袋深度啦!沒有預算,一切都白談了。
鎖頭、儀錶功能比較 |
既然大家知道這次的對決緣由跟兩位主角之後,筆者就先從車頭細節開始聊起,鎖頭功能雖然簡單但也相當重要(開關功能、防盜功能),儀表顯示功能則顯示騎士可獲得的行車資訊(行車時速、引擎轉速、里程數、平均油耗),來看一下兩者之間的差異之處。

YAMAHA這隻鑰匙看似陽春,實際上可是內藏防盜晶片,在出廠時即配有重新登錄代碼鑰匙,方便未來重新申請鑰匙。(原鑰匙故障、遺失..等)鎖頭功能並無特別之處,電門開關、龍頭鎖、座墊開關,功能精簡好操作,基本功能一個都沒有少,這部分兩台車都差不多。

這一代的TMAX儀表外型相當銳利,儀表功能清楚、好操作,沒有太多複雜的高科技操作程序,使用上相當直覺,這也算是YAMAHA的儀表特色之一。

儀表左邊是指針式時速表,最高可達時速180km/h。而左下角可以看到一個鑰匙的符號,便是防盜系統的檢測燈號,電門開啟時會自動檢測系統,燈滅代表正常運作。而電門關閉時檢測燈號會閃爍,意味著防盜系統啟動,是很簡單就能辨識的檢測燈號。

引擎轉速表的部份,可顯示0~8000轉,8250轉後進入紅線區。這邊呢~筆者個人比較喜好指針式的轉速表,在眼睛辨識上比較清楚可以確認引擎轉速,確認引擎狀況跟調整車況時都很好用,這點是數位式轉速表無法達到的。

中間液晶表的畫面,左邊為油量表,右邊是水溫表。正中間為時鐘,上方里程記錄有ODO(總里程)、TRIP(單次里程),底下則有環境溫度計,都是淺顯易懂的圖案顯示,即便有不清楚的地方翻一下車主手冊就能瞭解其功用,C600的圖示就較複雜一些,需要時間去學習圖型之意義,只要學會了,這也不是多困難的問題。

另外,值得提的,TMAX也有配置瞬時油耗顯示,顯示單位有KM/L、L/100KM可切換,可顯示當下引擎的油耗狀況,是一個不錯的參考數值,估算續航里程時派得上用場。

同樣為晶片鑰匙,兩台車鎖頭基本功能都是差不多的,操作上也都相當簡單。

BMW儀表功能相當豐富,有各種車況顯示圖案與警示燈號,即時車況一目了然。

時速表的部份,也是由時速0~180km/h,兩台車在這部份的識別性都差不多。

左邊為油量表,最右邊為轉速表,右上角警示燈號依序為座墊開關、胎壓(過低或過高階會警示)、水溫、機油(低油量警示)、電壓警示、下雪警示(氣溫低於3度啟動),這些行車資訊都是BMW貼心的設計,車主只要細心研究車主手冊,便能善加利用這些豐富的行車資訊。

BMW輪胎氣壓監控(RDC),行進間可顯示前後輪胎胎壓,在台灣引進的C600中RDC是列為標準配備的,個人覺得是非常實用的功能,出門前只要檢查儀表就可知道胎壓,也省去自備胎壓表的麻煩,十分貼心。至於儀表最右邊的數位式轉速表,坦白說顯示格子太小,辨識度不慎理想,調整車況時能顯示的引擎轉速也無法太細膩,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即時油耗顯示,同樣顯示單位都可自由切換看是要L/100KM還是要KM/L都可。胎壓顯示也可選擇bar或者psi,都是承襲汽車儀表的作法,相當人性化的設計。
對決短評:多功能儀表=高便利性!?
TMAX530優點:指針式轉速表,格數清楚辨識度較理想,每樣資訊都獨立顯示易於辨識。
TMAX530缺點:沒有具備較細膩的行車資訊,如胎壓顯示、座墊開關顯示...等等。
C600優點:資訊豐富,多元化的車況即時顯示,同汽車概念的儀表設計。
C600缺點:液晶轉速格位過小,辨識度不理想。功能過於繁雜,車主需下功夫研究才能享用功能。
車頭配備:可調風鏡、後視鏡、左右開關 |
接下來,看到車頭其他配備,把手左右開關跟儀表功能切換是一整個的系統的,可以預想BMW的開關功能會複雜許多,而另一個關注點則是風鏡調整機構的部份,來看看實際狀況吧!

TMAX530風鏡高度落差從1420~1475mm,高度比C600的1378mm高上不少,實際風阻是否會比C600大無從得知。但就我實際測試的感覺,兩者躲在風鏡後的視野都差不多,以我戴ARAI ASTRO-IQ帽體來說,風鏡的位置剛好可以把正面過來的氣流導開,行進時帽體直接受到的風壓並不大。若完全躲在風鏡後方,直接感受到的風壓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了。

車頭整體的樣子,可以看到後視鏡是固定在車頭兩側不可動的,具備可折機構能夠往前收納,在台灣停車時相當好用。鏡面大小適中,視野還不錯。

原廠風鏡為兩段式可調,高度落差約55mm,必須使用工具拆卸下風鏡後才可進行調整,無法隨時直接手動調整高度,對騎士而言較不方便。

右邊把手開關,引擎緊急熄火開關、警示燈切換、啟動按鈕,都是常見的基本配備。

左邊把手開關,遠近燈切換、方向燈切換、喇叭按鈕,手煞車開關。

左邊開關前方還有一個黃色PASS燈(超車燈),TMAX給我功能齊全,實用性充足的感覺。

C600的風鏡高度較低。目測傾斜角度較斜,筆者在進行風壓測試的時候,發現跟TMAX同樣的趴車角度,安全帽鏡片卻會碰撞到風鏡。雖然就常理判斷,似乎風鏡較傾斜的風阻較小,但就筆者實際兩台車輪流騎乘測試下來的感覺,其實市區、山道騎乘的情況下,兩台車風阻表現差異不大。或許有人會說時速100以上就會有明顯差異,但基於安全考量,這部份就不多做驗證了。

C600車頭整體照,坦白說兩者的外觀配置真的還滿像的,或許這正是驗證了『英雄所見略同』這句話。而後視鏡的部份,也都有可收納的機構設計,停車時一樣可以縮短車輛寬度,便利性兩者是差不多的。

比TMAX還方便的三段高度可調,直接手動調鬆旋鈕之後,就可以隨需求調整風鏡高度。

BMW重車最特色之一,為對應多元化的車身配備,把手左右兩邊的開關繁多,所幸按鈕圖案淺顯易懂,經過幾次的摸索之後,要操作相關功能都能駕輕就熟。右邊的部份有加熱握把、加熱座墊開關,雖然啟動按鈕與引擎緊急停止鈕是做成一體的,但切動方向是完全顛倒,誤觸的機會並不大。三段加熱模式可調的握把,若調至自動恆溫的模式,則會在環境溫度低於16度時自動加熱,像近期台北幾個冷氣團來襲,原廠搭載加熱握把的優勢就更明顯了。若將加熱模式調至第二段,赤手摸握把還稍微會燙手,手把加熱後的溫度滿高的。

左邊開關功能就比較複雜,警示燈開關與TMAX不同是設置在左邊,底下有里程、儀表資訊切換鈕、方向燈切換鈕、喇叭按鈕,眾多按鈕讓左邊把手看起來很擁擠。

大燈開關也有幾分玄機,首先配置有自動光感應開關,大燈旁的LED日行燈會自動偵測環境亮度而進行亮度微調。而超車燈與遠近燈切換鈕是連結在一起的,操作上則需要時間去適應,一開始使用會比較手忙腳亂的感覺。
對決短評:開關配置 簡約日系風 高科技歐系風
TMAX530優點:大眾化的開關配置方式,適應上無障礙,操作上很簡單。
TMAX530缺點:無特殊功能開關,新意不足。
C600優點:功能豐富,按鈕配置得宜,稍加適應後操作上應該算順手。加熱握把套,天氣冷時很好用。
C600缺點:操作邏輯跟以往日系車不大一樣,需要時間適應。一些警示按鈕都是輕觸式設計,需看儀表指示燈才能確定是否有啟動該功能。因為按鈕操作方式、位置與日系車不同(習慣的按鈕方式、相對位置等等)在兩車之間交換騎乘時(TMAX換C600),比較容易有錯手不及的狀況發生。
大燈、定位燈、尾燈 |
兩者大燈、前方向燈的外型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整個框架很接近,實際亮度跟廣度也都是相當足夠的,唯獨兩者燈型與切線高度不同,這個部份是可以善用調整功能去微調。在尾燈設計就全然不同,TMAX將尾燈與方向燈集中整合在車尾裡,外型與自家R6尾燈的造型雷同。C600則採用尾燈與方向燈分離式的設計,全LED燈泡增添車尾的科技感。兩種設計手法都各有特色,好不好看則是見仁見智。直接實車對照看看囉!
TMAX大燈

TMAX的定位燈(小燈),就是車頭中間的小盾牌,是這一代TMAX新加入的機構。點亮時的警示度還不錯,但在大太陽底下效果會稍微打折扣。大燈內部採用魚眼結構,投射的光線會較傳統反光鏡還要集中。
開啟電門時:車頭中間盾牌小燈亮起
引擎發動後:盾牌小燈 + 左邊近燈
開啟遠燈後:盾牌小燈 + 左邊近燈+ 右邊遠燈
TMAX尾燈

尾燈的造型流線,論功能性跟視覺效果都有令人滿意的表現,但透明的燈殼稍微銳減了整體氣勢。
C600大燈

大燈兩側安裝了LED日行燈,在兩輪摩托車中是相當獨特的設計手法,當然這也將BMW運用在汽車上的技術轉移過來的成果。雖然沒有魚眼大燈來得有霸氣,但原廠反光鏡的反射效果也足以因應台灣騎士所需。
開啟電門時:搭燈兩側LED日行燈亮起
引擎發動後:LED日行燈 + 左邊近燈
開啟遠燈後:LED日行燈 + 左邊近燈+ 右邊遠燈
C600尾燈

微薰黑的尾燈燈殼,有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分離式的LED方向燈,有點綴的功用,讓車尾看起來更有個性。
對決短評:大燈、定位燈、尾燈 濃厚的自我風格
兩家在燈組的設計上,都有各自的風格,筆者相信就功能性來看,以現代的造車科技都會是大同小異。現代人在追求實質性能之前,在造型上更為講究,所以大燈、定位燈、尾燈的搭配格外重要。燈組造型感觀方面,完全就是看個人所好,相信原廠在最初設計時就性能與視覺效果上,都有衡量出一個平衡點,所以筆者認為若各位選定自己想買的車款之後,其餘部分可以放心地相信車廠吧!不用太過擔心。
前後卡鉗、碟盤,煞車系統 |
單純看兩台車的煞車配備規格,乍看之下會覺得在煞車性能上TMAX530似乎略勝一籌,但加上ABS設定協調性、煞車手感等等因素一起考量進去的話,兩台車在煞車系統方面的原廠設定就有很大的差異了,煞車對騎士來說何其重要,的確可能是左右購車意願的關鍵點之一。

雙子星對向四活塞卡鉗、267mm雙碟盤,給我很紮實的煞車力道,總泵的煞車手感線性好拿捏。無奈YAMAHA僅引進無ABS的車款到國內,少了ABS的助力在緊急煞車時的穩定感則是差強人意,但車價相對比較低,只能說『有一好、無兩好』。

TMAX530加大尺寸的282mm單碟盤,與前煞車系統在原廠的調校之下,前後煞車性能平衡性還不錯,稍微適應之後,煞車控制都會滿順手的。

NISSIN雙活塞卡鉗、270mm雙碟盤,雖然硬體規格上沒有TMAX搶眼,但在40mm倒叉與BMW MOTORRAD ABS搭配之下,煞車性能表現也讓人非常安心。

後輪則採用270mm單碟盤,在原廠的調校之下,讓人對BMW MOTORRAD ABS的制動性能十分有信心。

把兩台車擺在一起,看看煞車系統外觀上的差異。

兩台車後輪的部份。
對決短評:制動性能其次 整體協調性更重要
主要這次都以總代理進口的車款來評測,對TMAX530的車友比較抱歉,拿非ABS版本來評比是比較不公平。就兩台車交換騎乘比較的下來,最大制動力不會差太多,差異比較明顯的兩台車不同的煞車特性,煞車手感也不大相同。兩台車前後煞車系統的協調性不同,但在使用習慣上都是可以克服的。至於ABS這一塊,則是BMW大獲全勝,回頭看看兩台車的價差,似乎能讓TMAX530的車主們稍微釋懷了些。
手煞車便利性比較 |
手煞車裝置對大型速克達來說,何其重要。在稍微有斜度的路面停車,就能意識到手煞車的便利性。以下來看兩台車手煞車便利性的差異。

TMAX530左邊把手底下有手煞車拉桿,停車時順手拉起,操作上也很順暢。

側腳架設置有熄火開關,在大羊中是基本配備,沒什麼特別的。

TMAX530的手煞車系統是利用鋼索的方式去控制獨立的一顆小卡鉗去固定碟盤而鎖定後輪。

C600的手煞車也是利用一顆獨立的卡鉗去固定碟盤。

C600的手煞車裝置直接設置在側柱上,只要放下側柱,即啟動手煞車裝置鎖定後輪,無需特別操作其他開關相當便利。

C600手煞車裝置的卡鉗裝配在傳動裝置下方,同樣是走鋼索連動的方式。
對決短評:人性化設計 手煞車王道
手煞車不用多強,裝置外觀也不用多花俏。重點在於操作便利性,TMAX在操作也十分順暢,可是終究多了一個切換開關的動作,C600直接踢下側柱就啟動手煞車了,設計得相當聰明。同樣都有手煞車,不要太複雜的動作,其實怎麼啟動裝置,車主都是可以接受的。
倒叉、正叉 到底哪個好? 懸吊系統比比看 |
一直都知道倒叉的結構對車架穩定性比正叉還得好,不過也沒機會去驗證兩者的實際差異為何? 剛好這次有這個機會可以看一下兩台大羊的懸吊系統,筆者特別來回交換騎乘多趟,仔細地去感受兩種前叉的差異。

TMAX採用傳統正叉式前叉,因為是相當普遍的型式,在外觀視覺上感覺就很普通。

採用43mm內管,筆者對於前叉穩定性與支撐力給予不錯的評價。

TMAX採用水平中置單槍後避震器,路感回饋相當細膩,在彎道操控上則是相當靈活。

C600 40mm倒叉,作動行程115mm,急煞時前叉會很沉穩地下沉,加上ABS的加持,讓人對煞車系統、前叉信心十足。

過去因為土封材質的問題,看看台灣險惡的路況,導致倒叉一直都給人會『容易漏油』的負面印象。事隔多時,時代變化、科技進步,筆者認為倒叉土封、油封的材質都跟著進步了,車友們大可不用擔心是否會漏油的問題。

後避震四段彈簧預載可調,可調功能是TMAX所沒有的。
對決短評:懸吊系統 大同小異
兩台車懸吊都不錯,至於倒叉跟正叉的差異,坦白說試了這麼多趟車,前叉的回饋感只有在緊急煞車的支撐力有比較明顯的不同,其他無論是減速入彎、出彎補油,似乎是沒有特別的差異感。也可能是正叉性能已經足夠應付一般騎士需求,相對讓倒叉的性能差異就沒有這麼明顯了,兩台車前叉性能都超出現實所需,反而讓兩者間的性能差異變少了。
乘坐空間、座墊舒適度、後扶手 |

TMAX座墊的小靠背為三段可調整設計,座墊下方有兩個螺絲,鬆開即有三個位置可調整,可視需求調整。

TMAX單人乘坐,其實靠背位置有點後面,平常坐的位置比較少會用到靠背,多半會將中間的靠背往前調整。

後座空間,座墊寬度剛好。給身高160公分以上的女生乘坐,恰到好處。

腳踏空間,以圖中9號半的鞋子來當比例尺,空間還算寬敞。

後座腳踏的部份,就是一般的金屬可折式腳踏。

TMAX530後扶手,外觀視覺感覺挺不賴的,而後扶手可在駐車時派上用場,後座乘客也可使用。

座墊外觀,原廠還有出不同顏色的座墊可以選購,個人認為小靠背有點銳減整體的殺氣。

C600座墊,沒有中間的小靠背,原廠座墊位置就是固定的。

單人正常乘坐的樣子,以170公分/70公斤的體型來說,還有一點剩餘的空間。給180公分以上的騎士騎乘,空間剛剛好。

後座空間,乘坐空間差不多。但C600後座座墊高度比較高,離地距離比TMAX高,可能會給後座乘客比較大的壓迫感。

C600腳踏空間不大,以圖中示範者來說只能說剛剛好,而金屬踏板的質感比TMAX內裝還要好。

後座腳踏的部份,本身也是可折金屬踏板,但是BMW多了一塊橡膠墊,踏起來的感覺比較軟Q,不會像TMAX直接是金屬材質的死硬。

後扶手的部份,兩台車的功能性差不多,外觀設計上則略有不同,各有特色。

C600原廠標配的加熱座墊,在後座座墊上有三段開關可調,是TMAX所沒有的功能。
對決短評:座墊暗藏玄機!? 性能各有千秋
TMAX座墊小靠背位置可調,C600有加熱座墊,兩者在座墊性能上各有千秋。至於乘坐空間,C600前座較寬,雖然座高810mm比TMAX800mm還高10mm而已,可是因為寬度問題,會覺得腳跟離地面更遠了。前座空間就我看來,是TMAX比較寬敞、輕鬆。後座空間則是C600比較好有加熱座墊跟橡膠墊腳踏。
基本車輛三視圖 |
接著來比較兩台車的三視圖。

車輛左側傳動面。TMAX530的長、寬、高:2.200 x 775 x 1.420-1.475(mm)。

車輛右側排氣管面。

示範者身高170公分/70公斤,離地座高800mm,雙腳實際著地的樣子。

側面視角,目測腳跟約離地3~4公分。

背面視角。

另外一側,TMAX530的座高對身高170公分以上的人來說,要駕馭TMAX沒有太大的問題。

車輛左側傳動面。C600的長、寬、高:2.155 x 790(877) x 1.378(mm)。

車輛右側排氣管面。

示範者身高170公分/70公斤,離地座高810mm,雙腳實際著地的樣子。

側面視角,目測腳跟約離地5~6公分。

背面視角。

另外一側,C600因為座墊較寬,腳跟離地更遠,身高170公分左右的人顯得有些吃力。
對決短評:坐姿座墊寬度影響 騎士身高170公分為分界線
就這次三視圖比較來看,筆者認為170公分是一個分界線,低於170公分的騎士可能在座高上都比較吃緊,也可以運用一些技巧克服座高的問題,所以也不用太擔心。以示範騎士為例,這樣的座高都還在可接受的範圍,要稍微移動車輛都還可以。如果騎士高於175公分、180公分,那就盡管放心,座高上不會有什麼障礙。
置物空間 |
拿ARAI ASTRO-IQ、兩截式雨衣、SBK長手套為例,替各位示範座墊下置物箱空間大小。

大約是一個人常用的配件,當做比例尺放到置物箱中讓大家瞭解實際空間大小。

TMAX530的置物箱配置有內襯、置物箱燈,這些都是大羊的基本配備。

一頂ARAI ASTRO-IQ加上SBK長手套、兩截式雨衣,把置物箱空間塞滿,可輕鬆蓋上不用強壓座墊。

座墊油壓桿,打開座墊不會太費力,稍微拉起便會自動打開。

前置物箱(手套箱),配有鎖頭,安全性加分。

前置物箱打開的樣子。

放入手機後的空間,可以放入兩雙長手套都不是問題,唯獨一般常見的600c.c.寶特瓶放不進去,比較可惜。

左邊的小置物箱,基本上IPHONE4S放不進去,最多就擺一些鑰匙或者遙控器之類的小物品。

C600的置物箱,空間明顯比TMAX大很多,還分成前後兩個位置,後面還有BMW引以為傲的Flexcase收納空間設計。

Flexcase打開後,又多出一個放置全罩安全帽的空間。

Flexcase收起來的狀態。

Flexcase打開的樣子,原廠安全設置,在這個狀態下引擎是無法啟動的。

Flexcase的感應開關,一旦打開後引擎就無法啟動。

同樣放入一樣的個人物品,剩餘空間比TMAX大很多。剩下的部份推估還能放入一個13吋的筆電都不成問題。但是C600也僅限於靜態時有這樣的置物空間,騎乘時Flexcase是無法開啟的。

座墊同樣有油壓桿設計,打開座墊輕輕鬆鬆。

前置物箱的部份,跟TMAX不同,可上鎖的置物箱是左邊的,而且只要利用中控鎖即可控制前置物箱上鎖,無需操作另外的鎖頭,操作便利性也較TMAX好。

左邊置物箱內容,空間大小也普通,擺入手機後的空間大概就像這樣。原廠還有設計一些隔板套件可以讓車主選購,置物箱內可以多一些隔板,能讓手機、鑰匙之類的東西有獨立分開的置物空間,東西也比較不會互相刮來刮去。

置物箱底部還有一個12V的電源插頭,旅行時可以用來替GPS或智慧型手機充電,TMAX就沒有這樣的原廠配備。

右邊的置物箱,空間不大。頂多放塊抹布或者短手套,空間就塞滿了。
對決短評:Flexcase 魔術空間應用
座墊下置物空間這部份,BMW C600運用空間明顯大上不少。Flexcase的巧妙設計,著實讓人不得不讚賞一下。前置物箱,BMW的單一鎖頭控制也比較人性化,這些都是TMAX530比較吃虧的地方。
皮帶、鏈條傳動 動力輸出優缺點!? |
我們知道TMAX530最新的改款項目就是改為皮帶傳動,而C600為包覆式鏈條傳動,動力傳遞型式上差異不會太大。最主要差異是在於後續的維修保養與零件耐用性、耐候性。

兩台大羊同樣為CVT變速,但終傳方式不同。

TMAX單搖臂,皮帶鬆緊度也利用輪胎位置微調,跟一般鏈條打檔車一樣。

皮帶傳動,動力反應更直接,動力傳遞效率變好,是TMAX530賣點之一。

不過皮帶傳動較難保養,皮帶的材質耐用性、耐候性受到考驗。

C600為鏈條傳動。

終傳方式為鏈條帶動到後輪,而BMW全包覆式的設計內含300c.c.的潤滑油,運轉噪音較低。

鏈條包覆式的設計,易於保養,零件也較耐用,不受氣候影響,是C600的優勢之一。
對決短評:動力大小? 易於保養才是重點
的確,TMAX530在瞬間動力反應會比較直接,C600會輕微停頓一下才拉轉出去。但台灣嚴苛的海島型氣候,TMAX外露的皮帶耐候性顯得格外重要。C600內藏的鏈條,保養很簡單,零件耗損性也讓人接受。所以說,動力傳遞優劣是存在的,而保養的問題、零件耐用性的問題,就要靠自己去衡量囉!各有利弊,剩下的要看客官自己的選擇了。
試駕總結 |
兩台都是運動型大羊,懸吊、煞車、動力設定調性都不大相同。BMW C600Sport就是給人高科技、沉穩內斂的感覺。YAMAHA TMAX530則顯得比較偏向年輕有活力的樣子,而少了幾分穩重感,在車身配備的細膩度就沒有歐洲車來得好。兩者的優缺點都在上面項目替各位比較過了。BMW C600Sport的優點都是值得被人肯定的,而換取高性能的代價都反應在車價當中也是理所當然,TMAX530的在一些先天體質不足的部份也很難跟得上C600的腳步。

綜觀整體評比項目,TMAX530在部分項目中無法跟C600抗衡,但短程動力加速略勝C600這一點,無疑吸引了不少車友的目光。所以現在要是問筆者,那對決總結是?我的看法會是這樣:
以經濟考量:
我會選TMAX530,車價上有絕對的優勢。
以性能考量:
經濟許可我會選C600,車輛配備很棒
經濟不許可我會選TMAX530,因為車款歷史較久,可選擇的相關改裝精品多。
以享受騎車考量:
經濟許可之下,兩台都可以買! 都有不同的特性、便利性,兩台都嘗試何樂而不為?

最後,統整其他騎乘感給各位參考。
懸吊穩定性
tmax :後搖臂路感回饋較清晰,前後懸吊配置相當協調。
c600 :倒叉在直線緊急煞車時穩定性好一些,下沉表現較穩重,支撐性好。
彎道靈活度
tmax :配重接近5:5 好控制,畢竟是車架設計經過多年淬鍊而成。
c600 :坐姿也偏向運動型配置,操控上也有不錯表現,軸距雖然比1580mm的TMAX530長一點點,但11mm的差距實在感覺不太出來。兩台車在迴轉半徑上是差不多的。
傾角表現
tmax :兩者傾角表現差不多,以五指山往汐止路段來說,過彎傾角都足夠
c600 :無明顯差異,同一路段而言,沒有傾角不夠用的感覺。
煞車手感
tmax :煞車力道直接、反應快,手感線性好操控,無ABS在緊急煞車時需要特別注意
c600 :煞車力道略嫌薄弱些,但BMW ABS系統調校得宜,緊急煞車時的制動力仍相當足夠,操控手感也不賴
動力輸出
tmax :馬力表現峰值較尖 起中加速好 (0-60km/h的扭力輸出較強勁)
c600 :馬力設定較為平緩,中尾延伸好(0-100km/h之前差異不大)



車輛規格 比較表
車款 | 2012 TMAX530 (XP530) | 2012 BMW C 600 Sport |
引擎型式 | 水冷四行程、直列雙缸引擎、DOHC4汽門 | 水冷四行程、並列雙缸引擎、DOHC4汽門 |
缸徑 x 曲軸行程 | 68.0mm x73.0mm | 79.0mm x66.0mm |
壓縮比 | 10.9 : 1 | 11.6 : 1 |
排氣量 | 530.0 c.c. | 647.0 c.c. |
最高馬力 | 46.5Hp / 6.750 rpm | 60.0Hp / 7.500 rpm |
最大扭力 | 5.33Kg-m / 5.250 rpm | 6.73Kg-m / 6.000 rpm |
車架型式 | CF鋁合金鑄造車架 | 鋼管結構/鑄造鋁合金多段式車架 |
傳動系統 | CVT無段式自動變速,皮帶傳動 | CVT無段式自動變速,鏈傳動 |
供油系統 | 電子噴射供油 | 電子噴射供油 |
前懸吊系統 | 43mm正叉 | 40mm倒叉 |
後懸吊系統 | 單體避震器,水平中置 | 單體避震器,鋁合金單搖臂 |
前叉前傾角 | 25度 | NA |
前叉拖曳距 | 92mm | NA |
前輪規格 | 120/70 - 15 | 120/70 - 15 |
後輪規格 | 160/60 - 15 | 160/60 - 15 |
前煞車系統 | 雙子星卡鉗、267mm雙碟盤 | NISSIN雙活塞卡鉗、270mm雙碟盤 |
後煞車系統 | 282mm單碟盤 | 270mm單碟盤 |
長 x 寬 x 高 | 2.200 x 775 x 1.420-1.475(mm) | 2.155 x 790(877) x 1.378(mm) |
軸距 | 1.580 mm | 1.591 mm |
最低離地距離 | 125mm | NA |
座高 | 800mm | 810mm |
濕重 | 217kg (未含ABS系統) | 249kg (含ABS系統) |
油箱容量 | 15L | 16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