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台灣人對於機車只存留在代步工具(市區機動)~第二對於汽車的憧憬~第三對於重機車的妖魔化~未開放的20年間~騎重機是無牌的~並且速度快排氣量大常被歸類為飆車族~也就是我的父母輩年輕時無法"合法"認識~
首先機車的多元性絕對不是菜籃族與學生的專屬~外國發展的機車文化有RV(Recreation Vehicle)使用~也就是俗稱的遊憩車輛~團體旅行~跨區旅遊~也有越野機車文化~可以拿來比賽更可以拿來做災區搜救,可以搜尋ROGER陳錫霖大哥他以越野機車做災區救援與重建的精采事蹟~也有代表美國文化的哈雷機車(Harley)以及義大利的DUCATI(沒有法拉利也要有台DUCATI)~當然完整的賽車文化MOTO GP~SBK(Super bike)等兩大賽事(僅次於F1的賽車比賽)所創造出來的商業奇蹟等(台灣周遭鄰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連土地面積這麼小的新加坡都有這等級的賽事~就知道所創造出來的經濟效益多高)~這都不是一般塑膠機車可以做到的~
而台灣因為許久沒有這樣的接觸~導致許多人只覺得機車只是一種過渡品~汽車才是其終極目標~除了無法避雨外~在人狹地綢的台灣~機車的功能性遠大於汽車~第一汽車的油耗性~多少人在一早上班時看到旁邊的汽車內只有一個人是而且是台3000CC以上的房車~在市區塞車的油耗1公升只有7或8公里~當然不是每台都是3000CC~但相差不遠~汽車的車重與排氣量相對的就是比機車多~第二人家常說重機耗材很貴~確實沒錯~但是兩顆輪子VS.四顆輪子~2罐機油VS.4罐機油~3碟煞片VS.4碟煞片...恩..顯而易見~(若真的怕進口太貴~為什麼不技術合作國產化呢?)
現在倡導的地球村化~國與國界線越來越模糊~這樣子市與市間~縣與縣間~省與省間~應該是更加的相容~出差早已經不是北區中區南區~高鐵的出現足以證明~更機動快速的到達目的地才是重點~而小型速克達無法做到~那是不是可以使用大型重機呢~穩定快速省油~高速公路上夠穩定(全球主要國家都有開放重機上高速公路)市區遊走夠機動停車夠方便~為何不用呢?
最後要說到一直在爭吵的機車死亡率的問題~如同Rider's雜誌某期開頭文章所說的~政府官員總以民意規避~難道也要以民意來制訂法律嗎?那怎麼沒有以民意來去加薪減學費?機車車禍死亡率自然高於汽車~肉包鐵~但小汽車死亡率高於大客車~因為承受撞及度不同~那這樣子乾脆回到高速公路最原始的目的"戰略"~給坦克車走~這樣就沒有死亡率的問題了~可是重點實在不在這個!而是在於駕駛人的駕駛道德操守問題~看到國內現行考駕照制度即可明瞭~為什麼一堆人總是可以不打方向燈切換車道~或是直接切換3個車道左右轉~或是暫停在路口妨礙交通~現行的法規制度與交通安全宣導不深植於民心~開車騎車都一樣得心驚膽跳~
不要再給重機族貼標籤了~這不只是有錢人的玩具~也應該問問政府為什麼讓一台重機進口可以課到那麼高的稅金~一台進口的150CC重機就要價18萬~令人倘舌~而五期環規只讓羊毛出在羊身上~為什麼台灣身為一個"機車"大國(50趴的機車率,每兩人就有一台)卻無法接軌國際?而政府也不加以補助研發~改裝零配件的生產固然帶動一些產業~但是主體還是在國內的小排氣量機車~並且諷刺的是~可以合法生產~但改裝上去卻是非法~活生生的扒了消費者兩層皮~況且一台125CC的機車再怎麼改~也不會比一台400CC的重機更快更安全~卻要相對得花更多錢~還要被貼上飆車族的標籤~那為什麼不買台重機就好了呢?
政府支持推動產業的發展~法規知識的普及與不合適法條的修正~以及國外技術的合作~還有國人對於機車的態度改變~才能讓台灣的機車文化接壤國際~也才配得機車大國的美名阿。
當我騎車,自由追風 JOHN2011/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