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感覺香港的重機市場比我們還活絡 第9頁解惑

yazoo320 wrote:
原來是醬子,看來香港...(恕刪)


對於網上一些偏頗的言論也不能盡信,我在香港 騎電單車三十年的經驗,可以分享。

1) 香港由於沒有本土制造的國產車,所以沒有排外的條款,相對車款的選擇較多。
2) 電油無論是私家車或電單車都是統一價,當中 有一 半是政府抽稅,目的是政策限制私人車輛的過份增長。
3) 香港電單車泊車位是免費的,但街泊路邊或天橋底也是普遍,因為合法車位的車位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所以合法車位電單車都擠逼得不可開交。但基本上如果沒有人投訴及沒有嚴重阻街,警方一般都不會主動票控橋底或後巷違例的泊車位。以我為例三十 年來,平均每年只是被抄泊車違例兩至三張。
4) 數年前起受到台劇影響,近年多了很多年輕男女騎綿羊仔。
5) 在香港開電單車的人士可分三類︰ 職業需要,例如送簿餅或麥當奴快餐;消閒假日車 ,放假開重車玩樂;往返上班的用途。
6) 一般情況超過 125 cc的 都可以上高速公路
7) 由於電單車耗油量低,亦受到年青人的歡迎,但香港由於道路網選擇多,一般人用到公共運輸系統已經可以去到大多數的地區,而且電單車危險性較大,所以比例上仍以四輪車輛為主。
8) 部份電單車試車評論文章 是應廣告商的要求進行,所以評論內容未必能作準,這些文章我們叫做"繕稿",意即一味吹捧,揚長避短。
9) 大致上香港路面環境相對較安全,交通意外率相對較少。日間或上下班時間沒有大量颷車族,少量午夜颷車仍是有的,。大致上多數汽車司機都能守法依照路面標誌行車,所以對電單車司機而言,作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仍比較安全。

yazoo320 wrote:
http://www...感覺香港的重機市場比我們還活絡?...(恕刪)


本來就是...

‧°∴°☆﹒°☆﹒﹒‧°∴°﹒☆°∴°☆﹒﹒. °.﹒‧°∴°☆‧°∴°﹒☆ ☆°.﹒‧°∴°☆°
要是我們現在還是日本統治的話,說不定
現在車價也不會那麼貴~~~
逛且是稱國內~~
所以~~可惜!!!
kaisuny wrote:
9) 大致上香港路面環境相對較安全,交通意外率相對較少。日間或上下班時間沒有大量颷車族,少量午夜颷車仍是有的,。大致上多數汽車司機都能守法依照路面標誌行車,所以對電單車司機而言,作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仍比較安全。


以我這個派駐香港也騎大車的台灣人來看香港的道路環境,就不如您眼中這麼安全。交通意外多,每個月總會發生幾樁小巴或計程車大撞或翻車的事件。幾個月會發生一樁雙層巴士削頂或追撞的意外,和台灣簡直不相上下。

香港的汽車司機小動作超級多,雖然他們能守法依照路面標誌行車,但是道路倫理保證和台灣一樣惡劣。我騎大車留的安全距離剛好就給他們插進來,不然就是進隧道收費站前,在合法的路面標誌內,東擠西擠,只為了搶那幾分鐘?最緊要快!

香港最不安全的就是電單車,原因是道路使用率超高,瀝青或石屎地面積滿了油,晴天無感,雨天超滑,我的 190 後胎一遇水就變成溜冰鞋。

很多事情,拖個 30 年,無理變成有理,無禮也變成合理。人是會習慣、會自己找理由讓事情合理化的動物,不這樣做的話,日子也未免太難過。請閣下去台灣住個三年,再去英國住個五載,再來覺得香港是否那麼美好?

小弟不才住過英國,也認識從英國回流香港的香港人。他們在英國開車就吻合當地文化彬彬有禮,在香港用「真正」彬彬有禮的開車方式,結果寸步難行,如果沒有紅綠燈指揮,在交通流量大的地方,可能連個路口都轉不出去。結果就是要和大家開的一樣「狼」,你狼我也狼,大家一齊狼,就覺得亂中有序,融入文化,一切正常,「行禮如儀」。

不然換個方式,用香港主流的駕駛模式去英國開車,英國經過任何路口都要停,看見行人過馬路一定要讓,看看幾個司機不會收控票。小弟偶爾會用觀光客的心態在老尖和中環一帶遊覽,發現這兩地的職業司機比例上來說較有品,還算會讓人。如果去大埔、粉領一帶,嘿嘿,撞死叫正常。其實旺角最近不也發生兩次紅 Van 撞死途人的事嗎?

抯老電,算把啦,自己執生。
Calmradio wrote:
8) 部份電單車試車評論文章 是應廣告商的要求進行,所以評論內容未必能作準,這些文章我們叫做"繕稿",意即一味吹捧,揚長避短。


其實小弟不才剛好認識某網誌的七哥,他替恆迅寫的那篇韓國 250 V2 小跑,就擺明了收錢,隱惡揚善,那車的質感簡直差到極點,非洲工藝,卻又隻字不提。

kaisuny wrote:
1) 香港由於沒有本土制造的國產車


有的,元朗工業區的 Custom Chopper,但是運輸署不給領牌,溝通無效,他們的態度就是 OOXX,所以只請領過第一架香港本土製造的電單車牌,就後無來者了。
運輸署不給牌,就不能算是本土香港製造 的產品,只能算是私下違法製造,因為不符合政府規格。正因為政府把關嚴,香港製造的產品才能建立一定的知名度,一直能吸引大量內地同胞來港購買及青睞。 (香港製造主要是醬油食品、月餅等),所以香港人很自豪的,是在香港飲食比較放心。



你說的也是,香港的巴士、小巴及的士十分凶狠,意外率比重高。但無論如何全世界各地每天都會有交通意外發生,原因很多,在此不詳述。至於下雨駕車,本來就很危險,無論是電單車或私家車,制動系統效能都會大打折扣,無論路面是否有油,對電單車駕駛者而言都十分危險,再加上視野能見度大幅降低,所以大雨天行車可免則免。不過我建議你若在大雨行車, 可開死火燈會較有保障。

但我曾在台灣輔大讀書 1980 -1985 我班就有一位同學晚上開車撞車死,一個開車意外撞斷腳,一個開自行車被撞傷。在我最後一刻離開輔大新莊市時,行人橋底的行車路面充滿交通意外後警察調查晝成的人形公仔,很是凶佈。比例實在太高,所以我雖有車牌,也不敢在台灣駕駛。


我之前1980 -1985 做個交通警察,所以感觸很深。由 1981 年一直到現在仍有在香港駕駛電單車的習慣。


雖然 97 後有劣質的變化,但交通的駕駛態度仍比許多鄰近地區優勝。而且一個交通安全的地方與有效率執法有很密切的關係。例如︰執法、交通意外現場的處理是否嚴謹及專業都很重要。我就目擊過警察 親自倒木糠去舖蓋路面交通意外遺留下來的油跡,亦經常見到交通警察主動停下來,協助在公路壞車的大型車輛,避免以防止意外的惡化或發生。

例: 1.行車絕少違法越過雙白線,包括行車隊道內。
2.我在元朗為例,博愛醫院廻旋處,汽車經常排兩條長龍,但我未見過有汽車用左邊避車道(寛到可以 爬頭)打尖。
3. 大多數汽車守法對電單車的安全保障較多,所以有感而發。反觀台灣太多電單車,違法的習慣就很容易形成風氣。

至於你提到在海底隧道經常有車cut 切線的問題,其實你看一看隊道收費行車線共有8至10 條,通後之後,日間隧道同一方向只有兩條行車道,晚間甚至封閉成一條行車線,所以由十條行車線再滙聚成六條,然後又再匯聚成一條或二條行車線進入隧道,必然是你 cut 我,或我 cut 你,就當是一場遊戲吧。從字裏行間 ,看出你仍未適應香港的高壓力高緊張的生活方式。


在此我給你建議裝一套目擊者之類的行車記錄儀,對於你不滿意其他違規駕駛者,你可以向警方舉報,這是有力証據依法處理的。在平日如果有車緊貼你,想逼你開快車,你可以打死火燈,繼續保持速度,它就會知難而退。任何地區都有它的文化特色,亦總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其實台灣現在的公共鐵路網已十分發達,電單車極其量可以作為城鄉的接駁工具,大有為的政府應該採用政策去限制電單車的增長及能使用的區域,對空氣污染環境及嘈音及居住品質都有幫助。

最後你說到的紅色小巴的危險問題,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真的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十分複雜,97 前英國政府原本是希望用綠色專線小巴(政府監管路線及收費)逐步取代這些受黑社會操縱的紅巴,但97 後,中央政府經常告誡香港政府要保持和諧穩定的社會,結果這些人正中下懷,因為他們知道只要集體強硬示威甚至睹塞路面,就可以逼政府就範,甚至令政府容許他們設立正式上落客的小巴站。所以97 後政府不敢強力取替這些地下經濟活動。而這些司機以速度賺取時間去賺回付了給黑社會的買路錢。所以作為駕駛者,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這些東西,不要跟著它們或與他們拼搏。

至於你說英國,我未去過,但我的家人都在美國定居,我也去過一段時間,一般司機會在路口主動停下,先讓行人過馬路。但香港是商業城市,生活及工作節奏不能同日而語。人的心理狀態健康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學不來的。


kaisuny wrote:
對於網上一些偏頗的言...(恕刪)




謝謝仔細的回覆,

增廣見聞,

這問題還是你們當地人,

比較清楚!

kaisuny wrote:
運輸署不給牌,就不能...(恕刪)


從你的回文中,

已經道出一小段香港的交通史了 哈哈

原來香港繁華的面容,

存在著這樣麼交通問題。



雖然我去過香港,

但那都是小時候沒印象的事了。

感謝仔細的回覆!
本人去年去香港出差
住在銅鑼灣
也到處走了一下
基本上
香港與台灣的駕駛習慣很類似
運匠(港人好像叫司機大哥)開車也很猛
機車真的很少
比較有印象的就是警察的重機很帥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