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21 wrote:
其實大家都搞錯對象了...(恕刪)
我也這麼覺得,artc只是執行交通部和環保署的法規,並不是法規訂定單位,artc只是個受委託直行法規的單位而已。
而artc的股東有沒有兩陽我是沒聽說過,但好像有聽過汽車撞擊實驗室好像是國內一家汽車大廠出資成立的。
artc受委託的業務是,所有機動車輛(汽機車、客車、卡車等....)只要是要在台灣販賣,一率都要接受artc測試,只有出口的車輛不用,但出口的車輛還是要接受當地國家的法規測試,也都要符合當地法規才能在這個國家販賣;像要在歐洲販賣的車輛都要符合歐盟車輛法規(歐洲三期),認證測試單位如TUV;要到對岸販賣的車輛則是要接受國家三期法規的測試;而日本則比較特殊,日本對進口車較寬鬆,對國產車則較嚴格,因為日本政府認為,日本國民會購買進口車的人不多(應該是民族性吧),所以不用特別限制(事實也是如此);其他東南亞國家大部分只要符合歐洲三期法規(提出認證文件),你的車子就可以販賣。
大部分進口重車測試不合格的地方是排污和油耗,排污部份是因為台灣的五期環保規定除新車排污外還有耐久劣化係數問題,而歐洲三期沒有,歐洲三期法規只要新車測的過就可以了,而台灣新車測過後還要耐久1500km或乘上一劣化係數後再測試,有通過才算數;而對岸則是要耐久16000km;另一個油耗的問題也是進口車測不過的主要因素,台灣有依排氣量作油耗規定,未符合油耗規定的不得販售。
但大家也別再罵交通部或環保署,因為台灣的這些法規絕大多數都是抄歐盟或美國的法規而來的,只是比別人還嚴格,但我覺得這不要怪別人,而要怪自己,台灣很多人騎車都沒有在定期保養的,烏賊車四處都有,在沒有辦法處理這些高污染的老車的情況下,只有從新車下手,但新車一定能過法規,所以又加上一條耐久1500km的規定。
至於油耗規定部分,歐盟和美國都已經開始在作新法規規劃了,聽說歐盟正在擬定歐洲四期和五期的法規,而美國要在2015年實施油耗法規,對岸也在訂定國家四期法規了。
歐洲四期和五期的法規比台灣五期還嚴苛(也有耐久劣化係數),對岸的國家四期也比台灣五期還嚴苛,而日本也有新法規在擬定了(目前所知和台灣五期一樣嚴苛)。
在環保意識高漲及能源取得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各先進國家的法規也越來越嚴格,只是台灣走的比較前面而已,這時在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