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馬路品質,國外怎麼比,當然要更嚴苛!
維修保養技術怎麼跟國外比,先練習防燙蓋這項調校改裝吧!
動不動屁股會感受到引擎沒力就要換機油,洩油螺絲不耐用滑牙怎麼辦!
馬力太大造型太帥,導致汽車大爺派的少了優越感,當然要適當的調校一下啊~~~
這樣才是台灣啊,這輩子小弟不抱任何希望台灣能有什麼改變,反正已經幾十年不變了…
但有要舉辦類似抗議活動,算小弟一份,略盡綿薄之力…
魯拉拉拉 wrote:
太好了,拿美國的來比較,那麼有幾個問題要請教你
1.美國的驗車單位是財團法人還是政府組織?上面有沒有監督單位?那麼有沒有一些車廠也入股的?
2.在美國,是怎麼規定逐臺驗或是整批驗?那麼假設14" Z1000通過美國法規,那麼其他人進口Z1000,還要重新驗車嗎?又或者這個通過證明可以沿用?
3.美國驗車的費用多少? 是否有公開透明的收費標準?美國車商會把驗車費用直接加在車價上面嗎
4.美國如何驗大型重車? 有公開的流程嗎
5.我想這些大型重車都能通過日本或是美國的驗車,唯獨在臺灣驗不過,你知道是哪個環節驗不過嗎?
最後,ARTC依照什麼法? 是美國的標準?還是日本的標準?是什麼標準? 假如我今天自己進口14" Z1000 趙道理來說,臺崎都已經驗過,我也應該能驗過對吧? 可是事實就是沒這麼簡單
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車廠是股東? 這樣不是球員兼裁判嗎?
美國怎麼我不知道,以第二點而言,a賣b , b賣c ,c 賣 d ,最後d 再賣給你,你如何證明 你手上的手 和 a 剛做出來的時候是一樣的?
Ans: 送測。
基本上不是從合法代理商,而是從 水貨商進來的,車都會被拆,或從第三地進來...太多無法被保證的變數
long long time ago ,五六年前的事了,當時有個 水貨商幫客人進了一個 bmw 的水貨車進來
預計過年前交車,結果車輛驗不過(還不是用送artc ,只是一般檢驗室。),最後透過關係找到我服務的公司
請我們幫忙,我和同事去到現場,發現車子內部拆的亂七八糟,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整車進來,稅很重,將一般零件(ex音響、大燈)拆換,車價降低,稅就低了,零件則以零件名義進口,
進來之後再組合。當時他們的一大問題就是燈點不亮,完全無法送測。
不要說燈都一樣,天差地遠,反正最後我們設法將燈點亮,將整個設備移到實驗室,幫他們測過,才過了這一關。
不要說這燈是不是原廠原車標配的,黑貨都有可能,今天你不是原廠代理商,從第三地進口進來,就無法保証和原廠一致,(或取得原廠證明文件)既然你無法證明,就只有送測一途。
不要說臺崎都已經驗過你就驗的過,完全沒有關連性。
郭董有錢,你也應該很有錢對吧?可是事實就是沒這麼簡單
至於 artc 為什麼車廠是股東,因為當初成立的時候,你沒像郭董這麼有錢,有錢,你也可以成為股東
當知成立就是為了車測,自然是找車廠投錢,不然找一般人嗎?
※重點,代理商容易過,是因為很多實驗,在國外合格實驗室已經測過,取得原廠的資料,就能獲得認同,不用通通測
有本事就是去得原廠的資料。沒本事(沒錢)就是一項一項慢慢測。
至於為什麼我一項一項還是有問題,因為送測都是千中選一、百中選一(試產階段,工廠至少會做 1k sample)
通通都是好的,送測當然沒問題,大量生產,本來就不可能100%完全,所以你用市售車去送測,多多少少會有些不良。
今天不論是政府的、半關方、或民間的測試單位,有錢,問題都能被解決(看是要對人,因是要對事)
以前我處理過一輛小車,國外原廠的模具、設計就是有問題,國內送測就是不會過,最後東西還是上路賣。
人家就是有本事處理(承認自己沒本事對是一種本事,乖乖買代理商的吧)
進口車輛最麻煩的就是燈光、排氣、噪音,燈光,品質差異很大,因為是模具類+光學,射出時,一點差異,就會有很大的變化,能夠符合原廠的規範,不一定能符合出售當地的規範,要發現,換個燈,對代理商不難,車多,對水貨商,難了。排氣,現在都是電腦調校,你要找的到能調校的人。噪音,不換管,也能靠電腦調整控制。
就像我之前提的,連大燈都點不亮了,你要如何證明這個燈是符合台灣規範(隔行如隔山,沒經驗,你就是點不亮)基本上檢測儀器正常,測試就是一拍兩瞪眼,有過、沒過。
測不過就是想辦法改到過。
人家有錢,你就是拿他沒辦法,今天你有錢,對方也拿你沒辦法~~
魯拉拉拉 wrote:
這關重車出遊有什麼關...(恕刪)
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
【公布日期】100.11.15 【公布機關】交通部
【法規沿革】
1‧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二十九日交通部交路字第0960085005號令訂定發布全文41條;並自發布日施行
2‧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交通部交路字第0980085062號令修正發布第8、17、38條條文;增訂第12-1條條文
3‧中華民國一百年十一月十五日交通部交路字第1000010755號令修正發布第16條條文
--
法規的訂定,是以多數人為出發點,誰是小圈子相當清楚
至於跟重車"出遊'有沒有關係?看看新聞就知道
說實在玩車這麼多年,我覺得很多洩憤式的思考模式,都是在扯這個圈子的後腿,根本於事無補
台灣最該學日本的,不是法規,而是他們自主規範和管理的精神,無論車友或是廠商都一樣
多說也無益,反正台灣管人的和被管的就都是這調調。等真的修法,再來看看誰是贏家吧。
內文搜尋

X